《夏三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夏三虫》是鲁迅写的一篇杂文。
原文
夏三虫①
夏天近了,将有三虫:蚤,蚊,蝇(开宗明义,点明主题)。
假如有谁提出一个问题,问我三者之中,最爱什么,而且非爱一个不可,又不准像“青年必读书”那样的缴白卷的(所提的问题很奇特,后文的解答更新颖)。
我便只得回答道:跳蚤(何以最喜欢跳蚤,后文进一步给出解释)。
跳蚤的来吮血,虽然可恶,而一声不响地就是一口,何等直截爽快。蚊子便不然了,一针叮进皮肤,自然还可以算得有点彻底的,但当未叮之前,要哼哼地发一篇大议论,却使人觉得讨厌。如果所哼的是在说明人血应该给它充饥的理由,那可更其讨厌了,幸而我不懂(此段具体说明跳蚤和蚊子的特点,点明喜欢跳蚤的原因,并和蚊子加以对比)。
野雀野鹿,一落在人手中,总时时刻刻想要逃走。其实,在山林间,上有鹰鸇,下有虎狼,何尝比在人手里安全。为什么当初不逃到人类中来,现在却要逃到鹰鸇虎狼间去?或者,鹰鸇虎狼之于它们,正如跳蚤之于我们罢。肚子饿了,抓着就是一口,决不谈道理,弄玄虚。被吃者也无须在被吃之前,先承认自己之理应被吃,心悦诚服,誓死不二。人类,可是也颇擅长于哼哼的了,害中取小,它们的避之惟恐不速,正是绝顶聪明(此段是上一段意思的进一步阐述,点明某些“人类”的道德还不如跳蚤和蚊子)。
苍蝇嗡嗡地闹了大半天,停下来也不过舐一点油汗,倘有伤痕或疮疖,自然更占一些便宜;无论怎么好的,美的,干净的东西,又总喜欢一律拉上一点蝇矢。但因为只舐一点油汗,只添一点腌臜,在麻木的人们还没有切肤之痛,所以也就将它放过了。中国人还不很知道它能够传播病菌,捕蝇运动大概不见得兴盛。它们的运命是长久的;还要更繁殖(此段说明苍蝇的特点)。
但它在好的,美的,干净的东西上拉了蝇矢之后,似乎还不至于欣欣然反过来嘲笑这东西的不洁:总要算还有一点道德的(此段点明苍蝇的“道德”,比某些“人类”还要高尚)。
古今君子,每以禽兽斥人,殊不知便是昆虫,值得师法的地方也多着哪(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四月四日
评析
此文是作者最为有力的讽刺文章之一,虽然篇幅不长,但思想深刻,语言简练老辣,对社会某些“人”和“思想行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实为讽刺杂文之经典之作。
跳蚤,代表了社会上盗贼一类人,此类虽然抢劫偷盗,无恶不作,然而却并不粉饰自己。蚊子,代表了社会上文吏等一类人,此类人宣扬“道德”,鼓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不仅剥削欺压底层民众,还要民众“叩谢天恩”。苍蝇,代表了那些满口“仁义道德”不断感叹“世风日下”实际上逛窑子娶姨太太五毒俱全的士绅达人。当然,作者所讽刺的对象极为广泛和典型,此处所举仅为其中部分形象。[1]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