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天龙八部》是中国现代作家金庸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这部小说从1963年开始创作,历时4年完成。前后共有三版,并在2005年第三版中经历6稿修订,结局改动较大。
小说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审视和描写,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其故事之离奇曲折、涉及人物之众多、历史背景之广泛、武侠战役之庞大、想象力之丰富当属“金书”之最。书名出于佛经,有“世间众生”的意思,寓意象征着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背后笼罩着佛法的无边与超脱。全书主旨“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作品风格宏伟悲壮,是一部写尽人性、悲剧色彩浓厚的史诗巨著。
《天龙八部》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漫画及游戏。小说的第四十一回“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于2005年入选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中。
内容简介
《天龙八部》全书共五十章,其主要情节概述如下:
云南大理国武林世家镇南王之子段誉,为逃避习武,来至无量山中,因种种机遇,学得一身古怪奇妙的武功,并先后结识少女钟灵、木婉清,互相悦慕,岂料此二人是父亲段正淳四处留情的私生女。吐蕃国大轮明法王鸠摩智为抢大理国天龙寺武功绝学六脉神剑图谱,与天龙寺众高僧比武。段誉适逢其会,为救伯父保定帝,以深厚的内力为基础,一人使出六脉神剑,大败鸠摩智,后被鸠摩智用计擒住,带至姑苏武林世家、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享誉中原武林的慕容氏家中,在阿朱、阿碧帮助下逃脱。在苏州,他遇见苦恋表哥慕容复的王语嫣,对她一见钟情,苦苦追随;后又在无锡松鹤楼与丐帮帮主乔峰结为异姓兄弟。
乔峰来姑苏,本是找慕容复查清丐帮副帮主马大元被他自己的成名绝技所杀一事,谁知帮内突生大变,他被指证为契丹人。为解开自己的身世之谜,他北上少室山,找自己的养父乔三槐和恩师玄苦,可二人已遇害身亡,目击之人皆认为是乔峰所为。他悲愤异常,百口莫辩,为救少女阿朱之命,大战聚贤庄,与天下英雄为敌,后见杀戮太多,想自刎以求解脱,却被一神秘的武林高手救走。在雁门关,他为自己的身世所苦恼、自卑,因见宋兵屠杀契丹百姓,如醍醐灌顶,立即顿悟,不再以契丹人自耻。为寻找仇人,他和阿朱往返千里,苦苦求索,途中情意互生,彼此爱恋。后其被马大元之妻所骗,以致失手打死假扮父亲段正淳的阿朱,悔恨终生。并答应阿朱,照料她的妹妹阿紫。阿紫是星宿老怪丁春秋的徒弟,满身邪气,不以他人之是非为是非。乔峰带她至东北,从金人手中救出辽国皇帝耶律洪基,结为兄弟,帮助消除叛乱,被封为南院大王。
逍遥派掌门人无崖子为寻找一个色艺双全、聪明伶俐的徒弟,设下珍珑棋局,为少林寺虚字辈弟子虚竹误撞解开。相貌不佳为人愚直的小和尚成为逍遥派的掌门人后,又被灵鹫宫主天山童姥带至西夏皇宫中,尽得逍遥派真传。天山童姥与西夏王妃李秋水同归于尽后,虚竹成为灵鹫宫主人,并与跟随王语嫣而来的段誉结为兄弟。为向方丈忏悔自己的罪行,虚竹回到少林寺,适逢天下各路英雄齐至少林寺,有丐帮、星宿派、姑苏慕容、鸠摩智、大理段氏、四大恶人等等。
西夏国张榜招婿,众人相继赶来。慕容复为应召拒绝王语嫣的爱情;众人救起伤心自杀的王语嫣,后段誉终于获得她的芳心;鸠摩智贪练少林武功,走火入魔,幸被段誉吸去全身功力,保住性命,大彻大悟,成为一代高僧。西夏公主提出问题,只有陪同段誉而去的虚竹的回答令西夏公主满意。原来公主是当初天山童姥偷来为虚竹破戒的梦姑,二人终于结为连理。
段誉回大理的途中,误入王语嫣的母亲、段正淳的另一情人李青萝设计捉拿段正淳的庄园之中;段延庆擒住段正淳和他的夫人、情人们,也赶来这里,以杀死段誉要胁段正淳以皇位相让。经过一番搏斗,段正淳、刀白凤自杀殉情;段延庆飘然远逝;段誉回大理继承皇位。这一年,辽国发兵进攻宋朝,萧峰不愿生灵涂炭,胁迫辽国皇帝答应有生之年不向宋朝发兵、后感到愧对族人,自杀身亡;阿紫抱着心爱之人的尸体,挖出眼珠还给游坦之,跳下万丈悬崖;游坦之也高呼“阿紫”的名字,紧跟跳下;萧峰死后段誉作别虚竹夫妇,携王语嫣等一行人同归大理,却遇上了一心想做皇帝,最后发了疯的慕容复,小说故事到此结束。
在新修版结局中,段誉最终在无量玉洞堪破了心魔,与木婉清、钟灵、晓蕾终成眷属。王语嫣亦离开了段誉回到慕容复身边,和阿碧一同照顾发疯的慕容复。
人物形象
主要人物
萧峰原名乔峰,但真正父亲是契丹人萧远山,所以改姓萧。与慕容复并称“北乔峰,南慕容”,为江湖年轻高手中的双峰。他外貌威武,颇有风霜之色,豪迈飒爽,极有威势,不怒自威,智勇双全,是金庸笔下少有的阳刚强烈的男子汉。
曾任丐帮帮主,在得知是契丹后裔,被迫退位。闯荡江湖,寻求真相,相继与段誉和虚竹结为兄弟,又得遇红颜知己阿朱。阿朱后为救父,死在萧峰掌下,萧峰悲恸不已。因助耶律洪基平息叛乱,受封为南院大王。不久为阻辽帝攻宋,以断箭自尽于雁门关外。
段誉本是大理国王爷段正淳之子,也是其唯一之子,儒雅倜傥,长相俊秀,风流多情,后偶然间闯进无崖子之妻的洞穴,学得北冥神功和凌波微步,而后又邂逅了木婉清,因为木婉清发誓第一个掀起其盖头的男人要娶她,于是两人相爱,期间木婉清的好姐妹钟灵亦爱上段誉,但奈何木婉清之母和钟灵之母皆为段正淳之情妇,众人误以为段誉与木婉清为亲兄妹,故两人分开。
而后段誉误打误撞上了曼陀山庄,遇见了阿朱阿碧并爱上了庄上的大小姐王语嫣,但奈何王语嫣独钟情于其表哥,后在段誉痴心之下亦动容,四大恶人之首欲报复段正淳将段誉等捉住,在生死之间,段誉之母坦言段誉身世,躲过此劫。
虚竹本是少林寺小僧,性格木讷老实,相貌丑陋,浓眉大眼,鼻孔上翻,双耳招风,嘴唇甚厚,又不善于词令。24岁时随师父发放名帖下山,误打误撞破解苏星河的珍珑棋局,成为逍遥派掌门“无崖子”的关门弟子,得了无崖子七十余年的内力,并成为逍遥派掌门。
后来被天山童姥强迫传授武功,童姥施计逼虚竹和公主破荤戒。无意间再得到天山童姥、李秋水的内力,亦被传为灵鹫宫宫主,又和萧峰、段誉结拜兄弟。最后拯救被鸠摩智挑战的少林,降服丁春秋,并明白自己的身世。西夏国王招纳驸马,和公主相认为救大哥萧峰与段誉等江湖豪杰共赴大辽,一行人直逃到雁门关下,却不料萧峰自毁以救国救民。最终携李清露(银川公主)隐居天山缥缈峰灵鹫宫。
作品鉴赏
思想意义
《天龙八部》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及女真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审视和描写,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所谓“天龙八部”是佛经用语,包括八种神道怪物,作者以此为书名,旨在象征大千世界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天龙八部》无疑是“金庸式”悲剧的集大成之作。作者怀着悲天悯人的创作心态,夸张地描绘了各色人物在命运操纵和欲望支配下的种种心态和情状,刻画了尘世众生的痛苦和悲哀。书中以段誉、乔峰、虚竹三大主角为代表的主要人物,似乎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命运”的悲剧色彩,他们的一次次奋进和抗争都不可避免的滑向不幸的旋涡。然而金庸不仅仅局限于“命运”给人造成的巨大的灾难与不幸,而是以尖锐的笔触直指人性中的卑劣和肮脏,深刻地揭示了“命运悲剧”的内在成因。同时,他又借助民族纷争的特殊历史时代,积极探询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悲剧冲突。把《天龙八部》称为北宋时期“罪与罚”,最为恰当不过。
一、“俄狄浦斯”式的命运捉弄
金庸的《天龙八部》和古希腊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从表面上看并无直接联系,但是,如果对《天龙八部》进行原形分析,就可以透过两部作品的巨大差异看到他们深刻的内在统一性。俄狄浦斯的悲剧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最具有命定色彩的悲剧,俄狄浦斯越是想逃避命中注定的不幸,越是更深地陷入悲剧命运的魔圈。在此,索福克勒斯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深刻的命题:命运是如此捉弄人,在压倒一切的命运前,人是多么渺小,无力,无法把握自己。以这样一种悲剧意识来反观金庸的《天龙八部》,就会发现作品中的主人公段誉、乔峰、虚竹身上都有俄狄浦斯的身影。他们都在与不幸的命运做抗争,但他们都无法战胜命运,最后和俄狄浦斯一样被一种不可知的神秘力量以玄妙不可解而又不可避免的方式操纵着,走向更深的不幸。金庸似乎和索福克勒斯一样在讲述一个由命运之神造成的古老而又遥远的苦难。
金庸在《天龙八部》中通过段誉、乔峰、虚竹的命运悲剧充分展示了人和命运的尖锐冲突和命运对人的无情嘲弄,三位主人公都和俄狄浦斯一样在邪恶命运的摆布下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不幸。从某种意义上说,《天龙八部》作为一部人生的悲剧寓言,它反映了现代人对命运的思考和面对命运的不可知的困惑。
金庸作为一个通俗文学家,自称讲故事的人,他自己说:“我只求把故事讲得生动热闹”。然而,当金庸在他的作品中,特别是在《天龙八部》中表现出俄狄浦斯悲剧的原型,并以无法摆脱的偶然和近乎命定的绝对向现代人昭示生命的悲哀和无望时,《天龙八部》早已远远超出他讲故事的目的。也许金庸在塑造段誉、乔峰、虚竹时并没有想到俄狄浦斯的悲剧,但是当他在作品中对现代人的命运进行思考时,面对异化自身的物质世界,不可避免地要陷入与索福克勒斯同样的困惑和悲观,而当他带着这种情绪寻找悲剧命运的根源时,便自然而然地激活了潜意识里的原型。
二、受困于佛家“贪嗔痴”的悲剧人生
金庸写作《天龙八部》,受佛经的影响非常明显,不仅书名直接来源于佛经,书中内容也处处流露着佛家悲天悯人的情怀,有的情节甚至是佛理的直接推衍。作为“神界”原型的“人界”的种种悲欢仇怨,在金庸“显微镜”观察下几乎可称凄厉恐怖。如果以佛家的眼光来看,则更是“朗朗世界到处藏着魍魉和鬼蜮”了。而书中的“怨”和“孽”又紧紧和佛家“三毒”联系在一起。“贪、嗔、痴”是三种普通的人性因素,佛家称之为“三毒”,它成为《天龙八部》人生世界里痛苦不堪的“因”和“缘”,也是书中除命运悲剧外各类悲剧的总根源。
《天龙八部》的权位之贪,仇恨嗔怒,情欲仇怨这三条悲剧线索,组成了一种独特的关系网。以“贪嗔痴”三者为基础,《天龙八部》最大限度地综合了人世间的一切痛苦,书中所有的人物,无不生活在这样那样的痛苦之中,每个人的一生都带着无可逃避的悲剧枷锁。贪、嗔、痴这三条巨绳织成了一张巨大的、无处不在的网,每一个人都是网中人――而这一张网,正是“人世间”的一种深刻的象征。这样的世界中无人不冤,没有人能逃离这张巨网,所有的行为都造成了一份这样或那样的罪孽。
《天龙八部》的独特深刻之处在于,它揭示了人生的大悲剧中人人都是“网中人”,而人人又都是“网织者”。小说中段延庆固然是“恶贯满盈”,“无恶不作”,但他并非天性如此。他首先是“受害者”,然后才是“害人者”。同样,萧氏父子,玄慈等人,本算不得什么坏人,但都做了错事与坏事:玄慈杀了乔峰之母,使之家破人亡,萧远山为了报仇而杀了更多的人。至于小说中的段正淳,非但不是什么坏人,而且也没有做什么错事,但他的报应却如此的不堪,以至不死就不能解脱。他给甘宝宝,秦红棉等一大批女性造成的悲剧是无发挽回的。
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可以用“命运”二字来概括,但《天龙八部》的深刻之处就在,它揭示了这一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那就在于人的本身。每个人都是这种命运的受害者,而每个人又是这种命运的制造者。每个人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欲不一定会报应到自己的头上,但会报应到同类人身上,而同类人所作所为的后果,又会影响到其他“不相干”的人,从而造成这个“非人的世界”,这也正是金庸悲剧观的重要体现。
三、民族纷争下的悲剧冲突
值得注意的是,《天龙八部》中金庸展开悲剧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命运的浮沉,而是将更深邃的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借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代,探询民族文化冲突下的悲剧,因而《天龙八部》中所揭示的社会层面上的悲剧比一般的个人悲剧具有更加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天龙八部》故事发生于北宋哲宗绍圣年间,在这一历史时期,大宋,辽国,女真,西夏,大理并立,五个政治集团为了各自的利益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尤其是实力最强的大宋和大辽,互相仇视和欺压,种种情状,令人不寒而栗。在《天龙八部》中,无论是大宋王朝,还是契丹社会,都一致认为抵御外族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只有深受身世之苦的萧峰在想:“我们这些人说一样的话,吃一样的饭,又有什么分别?为什么大家好好的都是人,却要强分契丹、大宋、女真、高丽?你到我境内来打草谷,我到你境内去杀人放火?你骂我辽狗,我叫你宋猪?”然而,在那民族纷争的时代,又有谁能听到乔峰那微弱的声音?在盲目的“排外”思想的指导下,宋辽边境的军民不断的对异方烧杀抢掠,而每一次的“打草谷”其实就是一次次民族纷争下悲剧事件的永无止境的延续。
在创作《天龙八部》时,金庸对民族矛盾及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有了新的思想认识和新的处理方式,即不再局限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而是升华至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的考虑,更多的倾向于和平主义和民族的和睦与团结,从而超越了狭隘的民族矛盾,对战争与和平有了崭新的思考。金庸正是持着一视同仁的基调进行创作,因而对各民族之间永无休止的仇杀争斗流露出无比的痛心,也使整部《天龙八部》的民族纷争显示出一种苍凉的悲剧色彩。
艺术特色
《天龙八部》中人物离奇,情节的合理性让位于意境和寓意,无不有过人之处,有帝王公卿,有江湖豪客,有长生的术士,有俊雅的少年,有神仙天人般的美女,有匪夷所思的武功,有阴谋,有复仇,有陷害,有误会……天龙八部,人与非人,同聆佛法,从南海到北国,从姑苏到天山,果然是北冥有鲲,化而为鸟,横绝四海。这么恢宏超常的众生,结篇却是发了疯的慕容复在坟园沈浸于帝王的幻想,一群小儿嬉笑着扮演臣民换糖吃。一个明白不过的寓言:红颜转瞬白骨,才能、功业、野心、爱恨如露如电,梦幻泡影。在这个寓言之下,那前面五大卷的热闹同归于一个幻影,悲天悯人,《天龙八部》里奇异的缘法,未必是颠覆英雄主义,但至少有着深刻的悲伤和疑问,亦正是这悲伤和疑问,成全了英雄之所以为英雄。
《天龙八部》结构宏大而不失灵巧,三大主人公鼎足成势,每位主人公与周围若干小人物构成单独“人物场”,“人物场”之间冲撞激荡,形成巨大矛盾漩涡,为此书技巧之一大特色。
《天龙八部》之人物塑造,多化用《水浒传》《红楼梦》等传统之法,然于现代西洋小说之法亦未尝轻废。作者熔中铸西,妙合无垠,堪谓一大奇观。
《天龙八部》容纳中国传统典雅白话与现代西洋文学语言于一体,华美而不流于俗艳,古雅而不失现代之风,为现当代文学语言之一大典范。 [1]
名家点评
陈世骧:“读《天龙八部》必须不流读,牢记住楔子一章,就可见‘冤孽与超度’都发挥尽致。书中的人物情节,可谓无人不冤,有情皆孽,要写到尽致非把常人常情都写成离奇不可;书中的世界是朗朗世界到处藏着魍魉和鬼蜮,随时予以惊奇的揭发与讽刺,要供出这样一个可怜芸芸众生的世界,如何能不教结构松散?这样的人物情节和世界,背后笼罩着佛法的无边大超脱,时而透露出来。而在每逢动人处,我们会感到希腊悲剧理论中所谓与怜悯,再说句更陈腐的话,所谓‘离奇与松散’,大概可叫做‘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罢。”
陈墨:“比如天龙八部所展现的国际主义和和平主义这样一个精神境界,它是一个伟大的开阔的人道主义。”
孔庆东:“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武侠小说,而是一部中国的《战争与和平》,也是一部中国的《罪与罚》。”
作品影响
2005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次出版,首次选入了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和金庸的《天龙八部》两篇武侠小说,分别排在第五课和第六课,并合为一个单元,取名为“神奇武侠”。
课文节选了《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讲的是萧峰到少林寺救阿紫,在山上力斗丁春秋、慕容复、游坦之三大高手一节,充分展示了他的绝世武功和英雄气概。
作者简介
金庸(1924年2月6日-2018年10月30日),原名查良镛(英:LouisCha),1924年3月10日(农历二月初六)生于浙江海宁,1948年移居香港。当代知名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获得者、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原院长。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后并入华东政法大学),是香港《明报》创办人。创作有《书剑恩仇录》《碧血剑》《雪山飞狐》《飞狐外传》《白马啸西风》《鸳鸯刀》《越女剑》《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连城诀》《侠客行》《笑傲江湖》《天龙八部》《鹿鼎记》等15部武侠小说。金庸小说继承古典武侠小说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深受读者欢迎,曾被改编成影视剧集、游戏、漫画等产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