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易經》中的五術

《易經》
來自網絡的圖片

易經》指《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 

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闡述關於變化之書,長期被用作「卜筮」。後人多學習其哲理,因而成為一部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亦是諸子百家的開始。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群經之首。


目錄

《易經》中的五術

五術即「山醫命相卜」,源於「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五術」的概念產生於唐朝,它以《易經》為哲學根基,以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為目的,探窺天道運行的秩序和人生奧秘。

《易經》五術:山醫命相卜

「山」是指通過修道、修煉尋求身心超脫的一種學問,包括玄典、養生、修密三類。玄典:包括《老子》《莊子》等修心養性的書;養生:追求健康長壽的吐納法、煉丹法等;修密:咒法、武術等,利用運動以及精神、意念的統一來提高身心境界。「山」是秘術中的最高境界,修習者極少。而「醫命相卜」則流傳於江湖,受眾很廣。

「醫」是醫術,利用方劑、針灸、靈治等方術來保持健康、治療疾病,代表作有《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等。

「命」是通過推命的方式來了解人生、窮達自然。其主要分支有兩種:占星:代表作有《果老星宗》《七政四餘》《紫微斗數》《五星術》等;四柱: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時的干支預測命運,其典籍很多,如:《淵海子平》《三命通會》《窮通寶鑑》《滴天髓》《神峰通考》《子平真詮》等。

「相」是指通過觀察人、地、物等形象來研究人類命運的方法,主要包括名相、人相、風水(地相)等。其中常用的是人相和風水。人相包括手相、面相、體相、骨相等,代表作有《觀人於微》《相理衡真》《神相鐵關刀》《水鏡神相》《麻衣神相》《柳莊相法》《神相全編》《金鉸剪》等;風水分為看門井灶的陽宅相法和看龍穴砂水向的陰宅相法。

「卜」包括占卜、選吉、測局三種,如納甲筮法、梅花易數、三式(六壬、奇門遁甲、太乙神數)等。還有占夢、測字、簽貼等方術,統稱為「雜卜」。卜術是最為源遠流長的術數,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大多精通此術,如三國的諸葛亮、唐朝的李淳風、明朝的劉伯溫、清朝的曾國藩等。 [1]

成書過程

《易經》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 [2] 在《漢書•藝文志》有兩句話描述了《易經》的成書過程:「人更三聖,世立三古」。三位聖人——伏羲、周文王、孔子。伏羲在上古,周文王在中古,而孔子在近古,所經歷的時間非常長,所經歷的聖人也很多,他們三位是不同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所以應該說起來《易經》是屬於集體創作的。

成書內容

關於「三易」之說。《周禮》「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易》,二曰《歸藏易》,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卦六十有四」。就是說,在周朝《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這三個易由卜官掌控,對國家大事、軍事戰爭、祭祀活動進行預測。

連山:據宋羅泌《路史·前紀二·天皇紀》載,《連山》相傳為盤古開天地後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創。《連山》和《歸藏》、《周易》並稱為占卜的三易之法。連山是三易之一,以「艮卦」為首。《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鄭玄於《周禮注》稱:「名曰連山,似山出內氣也」。顧炎武《日知錄‧三易》:「連山,歸藏非易也。而雲易者,後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 相傳連山至漢初時已失佚,桓譚《新論》云:「山(連山)藏於蘭台」。北宋邵雍認為:「連山蓍用九十七策,以八為揲,正卦一〇一六,互卦一〇一六,變卦三二五〇一二,以數斷不以辭斷。其吉凶一定不可易」。又一說《連山》即《數術略》之《夏龜》。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中收有《連山》一卷。[3] 

歸藏:是三易之一,《周禮·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意思是說《連山》、《歸藏》、《周易》是三種不同的占筮方法,但都是由8個經卦重疊出的64個別卦組成的。相傳黃帝作《歸藏易》,有四千三百言。宋代家鉉翁稱:「歸藏之書作於黃帝。而六十甲子與先天六十四卦並行者,乃中天歸藏易也。」。《歸藏》,也有人認為是商代的《易經》,魏晉以後已經失傳。《商易》以坤為首卦,故名為歸藏。 一說《歸藏》在漢朝已佚,因為《漢書·藝文志》中沒有著錄,《隋書·經籍志》亦曰:「《歸藏》漢初已亡,晉《中經》有之,唯載卜筮,不似聖人之旨。」明朝楊慎以為漢代時《歸藏》未失,「《連山》藏於蘭台,《歸藏》藏於太卜,見桓譚《新論正經》,則後漢時《連山》《歸藏》猶存,未可以《藝文志》不列其目而疑之。」清人朱彝尊云:「《歸藏》隋時尚存,至宋猶有《初經》、《齊母》、《本蓍》三篇,其見於傳注所引者。」 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號秦墓中出土了《歸藏》,稱為王家台秦簡歸藏,重啟研究《歸藏》的熱潮。有人認為「秦簡《易占》不僅是《歸藏》,更準確一點,應當是《歸藏》易中的《鄭母經》」 [4]

周易: 內容包括《》和《》兩個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但一般認為它是戰國或秦漢時期的儒家作品,並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是華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軍事、科學、文學、農學等豐富的知識內容,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為易、詩、書、禮、樂、春秋群經之首,設教之書,在我國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周易》主要有8卦:乾卦、坤卦、震卦、艮卦、離卦、坎卦、兌卦、巽卦。

除《連山》、《歸藏》以外,《周易》的本身這門學問中,有一個原則亦叫作「三易」,意思是說《易經》包括了三個大原則:就是一、變易;二、簡易;三、不易。研究《易經》,先要了解這三大原則的道理。

(1)變易 第一,所謂變易,是《易經》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在時、空當中,沒有一事、沒有一物、沒有一情況、沒有一思想是不變的,不可能不變,一定要變的。譬如我們坐在這裡,第一秒鐘坐下來的時候,已經在變了,立即第二秒鐘的情況又不同了。時間不同,環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中,非變不可,沒有不變的事物。所以學《易》先要知道「變」,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變而且能適應這個變,這就是為什麼不學易不能為將相的道理了。 由這一點,我們同時亦了解到印度佛學中的一個名詞「無常」。這個名詞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變成迷信的色彩,城隍廟裡塑一個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頭吐得很長,名「白無常」,而說這個「無常鬼」來了,人就要死亡,這是迷信。實際上「無常」這名詞,是一種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沒有一種東西能永恆存在的,所以名為「無常」,這就是《易經》中變易的道理。我們中國文化中的《易經》,是講原則,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沒有不變的,非變不可,這是原則。印度人則是就現象而言,譬如看見一幢房子蓋起來,這房子將來一定會倒,看見人生下來,也一定會病、會老、會死,這是看現象而名之為「無常」。

(2)簡易 第二簡易,是宇宙間萬事萬物,有許多是我們的智慧知識沒有辦法了解的。在這裡產生了一個問題,我常常跟朋友們講,也可以說是哲學上的一個對比,天地間「有其理無其事」的現象,那是我們的經驗還不夠,科學的實驗還沒有出現,「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們的智慧不夠。換句話說,宇宙間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這樣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們的智慧不夠、經驗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經》的簡易也是最高的原則,宇宙間無論如何奧妙的事物,當我們的智慧夠了,了解它以後,就變成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簡單。我們看京劇里的諸葛亮,伸出幾個手指,那麼輪流一掐,就知道過去、未來。有沒有這個道理?有,有這個方法。古人懂了《易經》的法則以後,懂了宇宙事物以後,把八卦的圖案,排在指節上面,再加上時間的關係,空間的關係,把數學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來。這就是把那麼複雜的道理,變得非常簡化,所以叫作簡易。那麼,《易經》首先告訴我們宇宙間的事物隨時都在變,儘管變的法則很複雜,宇宙萬事萬物再錯綜複雜的現象,在我們懂了原理、原則以後,就非常簡單了。

(3)不易 第三不易,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的,可是卻有一項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就是能變出來萬象的那個東西是不變的,那是永恆存在的。那個東西是什麼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薩」。哲學家叫它是「本體」,科學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麼名稱,反正有這樣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不變的,這個能變萬有、萬物、萬事的「它」是不變的。 這是《易經》的三個原則,先要懂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