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黑暗之心》
1900年发,表的一部中篇小说。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了一个动人心魄的冒险故事:一位名叫马洛的船长,沿著刚果河进入神秘的非洲腹地,寻找一位传奇的殖民者库尔兹。
《黑暗之心》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记录船长马洛的非洲经历,以及白人殖民者的故事——一个矢志将“文明进步”带到非洲的理想主义者,后来堕落成贪婪的殖民者的经过。
《黑暗之心》在它问世后的头十几年里并未受到很大的重视,但是,欧洲在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的时间里,一千多万人丧生,两千万人受伤,文明社会的自相残杀震惊了人们,他们发现《黑暗之心》惊人地预言了文明面具之下的野蛮人性,[1]
作品中对人类文明以及人性这一主题,作了深刻的思考。这本书在出版后,不断再以各种形式出版(包括合集版、平装版、带注解研究版),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黑暗之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获得了世界级的声誉,如今被公认为20世纪最经典的小说之一。
1998年,在现代图书馆百大英文小说排行榜中,位居编辑小组名单第67名。这本书还是西方文学正典之一。
1979年,法兰西斯·柯波拉根据小说拍摄了一部越战背景电影《现代启示录》。
目录
作者简介
约瑟夫 •康拉德 Joseph Conrad,(1857年12月3日-1924年8月3日),原名约瑟夫·泰奥多尔·康拉德·纳文奇·科热日尼奥夫斯基。出生于波兰的别尔基切夫,航海小说家。[2]
当他三十一、三十二岁之际开始尝试写作,这些海外经验便成了笔下最实在的素材。从最为人熟知的中篇小说《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到《吉姆爷》(Lord Jim)、《码头老大》(Nostromo)等重要长篇,乃至于他多数的创作,都以他在世界角落的见闻为蓝本。
康拉德的童年在波兰长大,母亲、父亲在他年幼时相继过世。
1874年,他十七岁起,便开始在商船上工作:青春盛年的大半时间,康拉德若非在海上度过,便是在海外的港口城市工作。时值十九世纪后半叶,他随著不同的欧洲商船(尤以英国商队为主)远渡重洋,从澳洲、远东到南亚,从中南美洲到非洲大陆,无数次的出海,恰恰勾勒出当时欧洲帝国势力征服全球的轨迹。[3]
1878年,加入英国商船服务,并于1886年归化英国籍。成年后在国外,这将产生康拉德最伟大的文学成就。同样是波兰移民的兹齐斯瓦夫·纳杰德,评价说:一个人远离天然环境—家庭、朋友、社会团体、语言—即使是来自有意识的决定,也常常引起... 内在的紧张,因为它往往使人们对自己不太确定,更脆弱,更不确定他们的... 位置和...价值... 波兰贵族和...知识阶层是非常重视声誉和自我价值的社会阶层... ... 人们努力找到他们在别人眼里的...自我尊重的确认... ... 这种心理传统既是对雄心壮志的刺激,也是持续压力的来源,特别是如果被灌输了公共责任的思想的话
1894年,37岁才改行成为作家;在写第一本小说前他仅自学了10多年的英文。康拉德的作品深刻反映新旧世纪交替对人性的冲击。面对文化与人性的冲突,他并没有提供答案,而是如同哲学家提供思索答案的过程。
康拉德乃英国文学界里耐人寻味的异客。他写的小说,许多都是航海题材,描绘人类精神在冷漠的,难以理解的宇宙之中的考验。他周游世界近20年,虽然他直到二十多岁才流利地说英语,却是一位散文设计大师,把非英语的感性带入了英语文学。
2013年4月,康拉德纪念碑在俄罗斯的沃洛格达揭幕,他和他的父母在1862–63年间流亡于此。
2016年6月,该纪念碑于被拆除,但未作解释。
创作背景
可以说,每一个跟随马洛的足迹、在小说中沉浸过的读者,都很难忘怀这块非洲土地的景观。它完全是另一个世界,有著不一样的生命、不一样的语言和自然环境,更有著无以名状的神秘色彩。
在康拉德的笔下,刚果河流域充满著危机四伏的气氛,就连白人对土著人的野蛮奴役,土著人对白人的威胁和叫嚣,以及马洛对库尔兹的情感,都是神秘莫测的。康拉德使用象征主义写法,让所有的风景、人物和事件都脱离了它们现实中的形态,而是在纸上游动起来,如同印象派绘画,成为一块一块、一片一片的色彩。
这些色彩,传达了人物的内心感受,也反映了作家所要突出的主题;而故事情节则在这大片色彩中若隐若现地推进,因而会给读者一种别具一格的神秘感觉。这种超前的写法,在《黑暗之心》中收获了最强烈的效果。康拉德成功地在小说的每一个角落,都渗透进了它的主题:即黑暗。黑暗像是一群奔跑的野兽,出没在人物的四周,同时也追击著小说的读者。[4]
第二层意义
是指白人殖民者的内心世界和非洲的原始社会一样,都是黑暗而野蛮的。
在书中,那些白人打著文明的旗号,掠夺、破坏、剥削、杀戮,源源不断地盗运象牙,任意奴役、杀害黑人土著。他们生活在欧洲时,都是彬彬有礼的绅士,而一来到非洲,在这块黑暗的土地上,他们人性之黑暗也就暴露无遗。
第三层意义
指向了故事的主人公库尔兹。库尔兹是一位所谓的征服者,但他在贪婪掠夺的过程中,自己也丧失了理智,留在黑暗的非洲不想回来。康拉德暗示说,非洲大陆将白人征服者吸收了进去,用它的自然环境的黑暗吸收了人心的黑暗,而白人所标榜的文明,也就此与野蛮合二为一。小说中库尔兹亮相时那个可怕的样子,说明殖民者已经与非洲的土著人一模一样了,都是长著原始面孔的毫无理智的人。
《黑暗之心》记录了欧洲帝国主义扩张时期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不管是非洲的原始、殖民的残酷、人性的黑暗,都似乎蕴藏著可怕的能量,吸引著每个时代的人。[5]
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主题:关心社会历史的人看到了白人的殖民行为,而喜欢旅行的人却会从中看到异域风光,喜欢哲思的人会看到对内心的探索;不过,人们谈论得最为广泛的,依然是这部小说里显示的人性,以及文明与野蛮的关系。
康拉德在一百多年前发出这样的声音,可谓一种盛世危言。对这位堪称时代先知的作家,利维斯由衷地感慨:像康拉德这样的创造性天才,他的超卓的地方,就在于对时代异常敏感,他早早地感觉到时代精神氛围发生的变化。变化给他带来了压力,驱动他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写出了前所未有的作品。
书中情节
查尔斯·马洛在登上了停泊在泰晤士河畔格雷夫森德的尼尔森号之后,向其他船员讲述了他被象牙贸易公司任命为内河蒸汽船船长之后遇到的事情。
他首先描述了自己乘船经过荒野,航往贸易站的经过。下船前往贸易站的路上,正在修筑铁路。他发现那里的情况十分恶劣,调度混乱,设备老旧,经常滥用爆炸进行工事。有一些黑人,他们套著枷锁,被人用锁链串在一起,情绪低落。在他看来,这些人可能要做工做到死为止。也有一个受过教化的土人(黑人),穿著制服,拿著一支步枪跟著。他在贸易站遇到了公司的总会计师,会计师向他提到了“一流”的业务员—库尔兹,他是一处重要的贸易站的负责人;在那里他运回的象牙比其他人加起来的还多。
马洛和商队一起,离开了贸易站,徒步穿过荒野,向另一个贸易站进发。这个贸易站停泊了他即将指挥的蒸汽船。他到了那里,才知道他的蒸汽船在两日前就已经撞毁了。这个贸易站的经理向他解释了他们在他抵达之前,就擅自开船的原因:库尔兹病了,而他那非常重要的贸易站,也情况危急,所以,他们要提前开船,为那个贸易站运送补给,接走患病的库尔兹。
马洛觉得这个贸易站的人,都是些在背后指点别人的人。马洛戏称这些象牙贩子为“朝圣者”;喜欢嫉妒他人,为了利益,竭力争取更高的职位。不过,他们又没有作出实际行动表现自己,只会一直做一些无谓的、缺乏效率的事情,只愿等待,不愿冒险。马洛的船在打捞出水后,又用了几个月时间维修,他感到十分不耐烦。他在这几个月里了解到,库尔兹不但不是一个受人敬重的人物,还是一个或多或少,受人憎恨的人物。一是因为他担任要职,二是因为,按照贸易站的人的说法,库尔兹是依靠关系登上高位的。
马洛在船修理好了之后,再次向内陆进发,目的地是库尔兹的内陆贸易站,同行的有贸易站经理、三四个“朝圣者”和二十几个请来的“食人族”船员。
入夜后,他们把船停在离内陆贸易站大约八公里的地方休息。次日早上,一股白色浓雾笼罩了他们,岸上面传来了一些声音:首先是非常大声的叫喊,然后是令人不安的喧哗。他们再次起程,航行了几个小时之后,开始搞不清贸易站的方向。就在此时,岸上的土著开始向蒸汽船射箭。船上的“朝圣者”则用温彻斯特步枪还击。掌舵的“食人族”也离开了自己的岗位,用马提尼-亨利步枪向岸上的土著开枪。为了避免蒸汽船撞上树桩,马洛接过了舵轮。原舵手的“食人族”很快被长矛刺中,在马洛旁边倒下。岸上的土著在马洛拉了几次汽笛后,就再也没有射箭了。被矛刺中的“食人族”,在马洛和一个“朝圣者”面前死了。
他强迫那个“朝圣者”掌舵,好让自己脱下浸满那个“食人族”的血的鞋袜。马洛这时以为库尔兹已经死了,此外,他发现库尔兹为国际消除野蛮习俗协会写了一份雄辩滔滔的报告。
对殖民主义的沉重批判
报告最后有一个明显是后来才加上去的注脚;“消灭所有的畜生!”(后来库尔兹恳求马洛好好保管这份被他称之为“小册子”的报告)马洛觉得,不应该浪费人命来寻找库尔兹。马洛穿了一双拖鞋之后,回到了舵室,继续掌舵。经理来到了他身边,希望他调转船头,回到下游。就在此时,他们见到了内陆贸易站。
马洛见到有个人在岸上面向他们招手,要他们上岸。这个人满身补丁,动作滑稽,令马洛觉得他像个小丑。“朝圣者”全副武装地护送经理上岸接走库尔兹。而那个“小丑”,则上了他们的船。
马洛这时才发现,他是一个俄国流浪汉,之前不慎闯入了库尔兹的营地。他还从俄国人处了解到,库尔兹在这一地区是多么的肆意妄为,而土著又是多么的崇拜他,还有他病得多么重。这个俄国人也很崇拜库尔兹,感到他的智慧十分之高,认同他对爱、生命和正义的见解。俄国人还因为他拥有十分大的权力 - 也愿意使用他的权力,而佩服他。马洛觉得库尔兹已经疯了。
马洛在船上,用望远镜观察到贸易站附近有一些柱子,而每一个柱子上面都插了一个土著的人头,这令他他大吃一惊。一段时间后,经理和“朝圣者”用简易担架抬著库尔兹回来了。而他们周围有一群虎视眈眈,已经准备好作战,“救回”他们的偶像库尔兹的土著。库尔兹在担架上叫喊了一阵之后,土著回到了树林之中。一个美丽的土著女子,小心翼翼地走到了船旁边,举高了她的双手,然后又回到了树林之中。马洛这时才从俄国人处得悉,袭击蒸汽船的土著,是库尔兹派来的。俄国人又说,听库尔兹吟诵诗歌,是令人“大开眼界”的事情。最后,俄国人说有一艘独木舟和几个土著在等他,所以就此离开了蒸汽船。
半夜过后,马洛发现库尔兹独自一人下了船,回到了岸上。马洛也跟著他上了岸,发现他想挣扎著,想重新回到贸易站,还叫来了自己的土著崇拜者。马洛对他说,他不回到船上,必死无疑,但他没有理会。最后,马洛说“不管怎样你在欧洲肯定是成功了”,打动了库尔兹。马洛扶著库尔兹,回到了船上。次日,他们准备好了船只,开始返航,这时 - 土著,包括那个女子,又再出现在岸边,大喊大叫。“朝圣者”拿出了他们的枪枝,准备开枪,似乎想要惊吓一下土著。马洛拉了几下汽笛,吓到了土著 - 只有那个女子不为所动,还对著蒸汽船张开双臂。“朝圣者”开了枪之后不久,船就已经往下游开了很长的一段距离。
随著船往出海航行,库尔兹的病情也越来越严重。经理见目的已达成,又库尔兹将死;便将马洛视作同死人一类而冷落。后来蒸汽船坏了,需要维修,停在小岛旁。库尔兹给了马洛一包文件,一张照片之后就死了。他的遗言是:“可怕啊!可怕啊!”
马洛吹熄了库尔兹房间的蜡烛之后,就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和其他船员一起吃饭。经理的小弟发现到库尔兹死了。突然冒出来,用一种尖刻轻蔑的语气说:“库尔兹已经死了”。
马洛回到欧洲后,过得并不愉快。他给库尔兹的文件分了类,给了贸易公司的人叫做“消除野蛮习俗”的文件,不过删去了最后的注脚。然后,他给了一个自称是库尔兹堂兄弟的人一些不重要的家信和备忘录。后来,他又给了记者一份报告,让记者看看,如果适宜的话就刊登出来。最后,他见了库尔兹的未婚妻,她就是库尔兹给马洛的那张照片中的女子。两人见面的时候,库尔兹已经死了一年多了,但这名女子仍然身著黑色丧服。女子迫切地询问了库尔兹的情况。最后,女子问马洛,库尔兹的遗言是什么。不幸的是,马洛说了谎,说库尔兹说的,是她的名字。
经典语录
1. 一堆乌云遮住了远处的海面,通向天涯海角的静静的河道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流淌--像是通向无尽的黑暗的最深处。
2. 他本身就是一种无法穿透的黑暗。我看着他的时候,简直像是从悬崖上观看着一个趟在那永远不见阳光的悬崖之下的人影。
3. 我看到了一个不知节制,没有信念,无所畏惧,然而却又盲目地跟自己进行着斗争的灵魂的不可思议的奥秘。
4. 这个阶级的生命力就在它的那些外表和姿态中,因此,它是无法理解一个真正的运动和货真价实的言论所具有的力量和危险。它有的是寻欢作乐,闲情逸致。
5. 我现在记得最清楚的并不是我当时的困境——一种没有明确形式,充满肉体痛苦的一片灰色的幻境,和一种因看到一切事物——甚至那痛苦本身——都正趋于消灭而产生的冷漠的轻蔑。
6. 不,这是不可能的;想要把人们活着的任何时代的生命感知传达出来,这是不可能的……而那正是真理、意义之所在,细致而深刻的本质。不可能的。我们活着,就跟在做梦一样,孤零零的……
7. 在某种意义上说,由我亲自把他尚留在我身边的一切交给实际上是我们所有人共同命运的那最后两个字——遗忘[6]
艺术
《黑暗之心》的艺术感染力从何而来?这部中篇小说篇幅不大,但使用的笔法却是独特而超前的。
它和19世纪晚期几乎所有的小说都不同,它使用的是一种成熟的象征主义笔法,康拉德让所有的风景、人物和事件都脱离了它们现实中的形态,在纸上游动起来,如同印象派绘画,成为一块一块、一片一片的色彩。这些色彩,传达了人物的内心感受,也反映了作家所要突出的主题;而故事情节则在这大片色彩中若隐若现地推进。[7]
康拉德成功地把小说的关键词“黑暗”渗透进了故事的每一个角落。黑暗像是一群奔跑的野兽,出没在人物的四周,同时也追击著小说的读者。
书中的主人公马洛,正是在一个暮色降临的时刻开始讲述他的冒险故事的,他说自己一步步深入非洲,最后找到了一个半人半鬼的库尔兹先生。在他讲述的全过程里,故事中的听众,以及故事外的读者,都不知不觉地屏息凝神,身临其境般地体验著他的切身经历。这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不仅使小说本身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而且大大影响了读者看非洲、看世界以及看待身边现实的眼光。
马洛想远离庸俗的白人社会,他陶醉在非洲腹地神秘的原始力量之中,进而企图加入进去,拯救自己,但是最终悬在了白人文明与非洲黑暗的中间,他回不去自己所成长的世界,也无法真正进入非洲的原始森林,他的自我救赎之路宣告失败。而他临终时的呼喊“恐怖啊,恐怖”,则是这部小说留给世人的一句终极警告。
影响
1939年,爆发了二战,二战的死亡人数比一战更多,过程更长,战争也更血腥,战后还引发了亚洲、非洲、拉美的殖民地独立浪潮,世界各地的战火绵绵不绝。痛苦的事实,使得更多的人又回到《黑暗之心》中去寻找答案,通过这篇小说,人们看到当下的混乱是19世纪帝国主义扩张的结果,也终于醒悟到,西方世界是付出了人性堕落的代价,才建立起所谓的文明大厦。
自1950年代以来一直到21世纪初,在远东、东南亚和南亚,在非洲,在巴尔干地区,在俄罗斯,以及在中东大地,等等,哪里有战火,哪里就有人在重读《黑暗之心》。
每一个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即便活得岁月静好,也都会听到它悠长的警报,都会想到有一个人性的黑暗深渊,它张开了大口,就潜伏在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之下。[8]
时代长诗-《荒原》
英国诗人TS艾略特,更是直接从《黑暗之心》中提取了灵感,写下了总结了一个时代的长诗《荒原》和《空心人》,他把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比作一片荒原,呼应了康拉德当年所预言的现代危机。
拍成经典影片
1979年,美国导演科波拉推出的经典影片《现代启示录》。这部影片的故事背景是残酷的越南战争,故事灵感则完全来自康德拉的小说《黑暗之心》,片中的主人公,由马龙·白兰度饰演的美国军官,名字就叫库尔兹,他也像库尔兹一样在一个暗无天日的战争世界中发疯了。
改编歌剧
艺术家将《黑暗之心》改编成歌剧,画家为它制作各种类型的画作,很多纪实摄影家都把他们的作品取名为“黑暗之心”,希望人们重视他们所拍摄下的苦难画面。
可以说,只要当今世界还存在一个不安宁的角落,人们就会想起《黑暗之心》。
每一个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即便活得岁月静好,也都会听到它悠长的警报,都会想到有一个人性的黑暗深渊,它张开了大口,就潜伏在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之下。
视频
《黑暗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