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幅展开的历史民俗画卷(张福华)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一幅展开的历史民俗画卷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一幅展开的历史民俗画卷》中国当代作家张福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一幅展开的历史民俗画卷

能够让人将一部长篇小说手不释卷地读下去的,除了阅读者的热情,更重要的一定就是小说呈现出的多色彩的引人入胜的画面了。

时光在行走的过程中,会抛掉许多曾经影响人生活生命的东西。而作家,就是将那些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记述下来,还原历史的真实,给人以警醒或提示。

因为,许多事是不应该被遗忘的。比如:饥饿,比如文革……

阅读岳亚东的长篇小说《黄龙川》,在那一个个扑面而来的事件、场景和人物间穿梭,在那些饱满、富于质感的片段前伫立,掩卷沉思,不由得就想起那幅著名的画卷——《清明上河图》。在那幅长卷上,看似繁杂的景物疏密有致地排列着:人、树、牲畜、舟船车轿、楼宇草木……栩栩如生地立于画间。千年前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生活与习俗风情,真实而清晰地显现着。

《黄龙川》这文字中展现的画卷与那色彩中展现的图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置身于西部乡村这个特有的地域环境,作者将家乡40年间发生的人和事,用朴实的语言和文字,辅展出了一幅多姿多彩且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历史民俗的画卷。

冒着炊烟郁郁葱葱的农家小院,田园牧歌式的乡村原野,不舍昼夜的黄河,流淌着捕鱼人笑声的渠坝,绿荫如盖的美丽草原。乌天黑地的沙尘暴,读书朗朗的学校,刻着先民生活状态的贺兰山岩画,响着刺耳警报的矿难现场,田野间释放天性的稚童游戏,盛行不衰的行酒令和那些醉酒人的洋相。徒手抓药的神童家祥,定人生死的号脉绝手二爷,给婚礼锦上添花的宁先生,被称为侯谎溜子却又给贫寂生活带来乐趣的侯占山。捕鱼捕出最高技能的“捞鱼鹳”“叨鱼鹰”,观星卜命的落泊人老于……奇人异事,民俗典故,集市风情,民间禁忌,塞上景色等等的描绘,展出了一幅幅包罗万象,无奇不有的民间百事图。其场景铺展有序,描述清晰,显示出作者观察生活的细微,人生阅历的丰富,知识的广博。

小说开篇,是那双童稚的眼睛,将阅读者带进了热闹的乡村集市。“……一种无序的噪音和有节奏旋律混合着,掺杂着,弥漫了所有的空间,置身于此……数不清叫不全名字的熟食齐聚在这里,精美的做工,扑面而来的清香,由不得你不看。”

家常饮食,最能撩起人的食欲。而那寻常百姓家普通的食物制作在作者笔下显出了神奇

“他站的地方离锅足有五六尺远,面片从他的手中飞出之后,划出一沓自然的弧线,面片落入锅中,这是一奇。面片落入锅中并不在一个地方,面是专门捡着翻滚起来的汤峰落将下去,这是第二奇。面片入汤的一刹那,不是平漂,而是侧身入汤。因此,虽然老汉这么远距离地将面片飞进锅里,却溅不起星点的水花,滚水自然也就不会伤人,这是第三奇。”

“木制的饸饹床子高高架起……压杠子的汉子很卖力,夸大了的动作和拿腔拿调的吆喝吸引了一圈围观的人。”

“只见双刀光闪,面条随着光景脚尖踏着脚后跟往锅里落,丝毫不打腾腾。他削出来的面条十分匀称,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脱出来的。”

回民老汉揪面的奇,压饸饹壮汉的闹,削面师傅的精,经那精彩的描述,跃然纸上。

如今,这样的艺术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室。坐在电视机前所能欣赏的也只是其技,却不能闻其香,而亲临现场既闻其香,又观其技的一定是不菲的入场券了。

能够在人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定是儿时喂养过自己的普通的食物。

与父亲去赶集,在集市上吃一碗在家不易吃到的凉粉、老豆腐、羊杂碎……这一定是许多人都有过的经历。这样的文字,将读者带到温馨的记忆里。

这集市中不仅有散发着浓郁香味的饮食,交易神秘的嘈杂的骡马市场,还有为糊口而居于集市一隅的手艺人。

“……一个风箱,一个小炼炉和一堆沙子。”这便是一老一少全部的糊口家当。只见“老汉停了风箱,小尕子用一把火钳拨开浮炭,从炉中央夹出一个小锅。锅中是化好的铁水,红亮红亮的,炽得人侵不到跟前。小尕子不怕烫,平稳了霸锅,把铁水慢慢浇在锅洞上,然后拿起一个用毛毡卷成的油擦子,迅速将铁水涂抹开来。一股青烟冒过,小尕子提锅出型,铁锅补好了。”这不仅是“宁奇觉得他很了不起。”为其发出赞叹的还有阅读这文字长卷的读者。

补锅,多熟悉的事啊。小时,一听到“补锅了”的吆喝声,便会将家中破损的锅拎着,迅速地排在补锅的小摊前。看着补锅人一气呵成的手艺,再看补修一新的铁锅,心里不由得有几分释然,因为破损的锅总会令母亲的眉头蹙起。

只记得那时补锅人总是将补好的锅,拿在手中反复打量,似是查看,似是欣赏,直至满意,才会递过来。

补锅,这早已失传的手艺,承载了一段清贫的生活。而今,再不用为几元钱费心费力了。时过境迁,阅读这熟悉的场景,心中涌起的是带着苦涩的温馨。

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禁忌,那些说不出科学道理,却被生活在这片特定环境中的人严格地遵守着代代相传着的事物,那些约定成俗的习俗,也在这民间百事图里,一一地展现着。

送汤,浓浓的和谐的人情与人际关系,邻里间的美好祝愿满盛在冒着油香热气的汤锅里;凑奶,一把米一把面凑出的是对初生幼儿的祝福;叫生,对无法预知的生命的敬畏。

结婚、生子、盖房,乡村人家人生的三件大事。冠巾,展现的是一种民间语言大美的文化。那信口拈来的祝词,不但将婚礼的喜庆气氛抬至高潮,也彰显了主人的机智聪明及写作者的博学。

在这张扬着乡民笑语的民俗的画卷里,也有着历史的沉重

饥饿,是共和国同龄人最灰色的记忆。它几乎是在“人们捧着大老碗,吃着香喷喷的饭菜,谈笑着,议论着,享受着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盼望着即将到来的共产主义明天”之时到来的。

“就在人们向往着想啥吃啥 ,吃啥有啥美好生活的时候,大灶上的饭一天不如一天。干饭不见了,最多能吃个粘粥;粘粥不见了,最多能吃个调和。调和越吃越稀,菜越来越多,最后吃成了二溜子米汤。”

“饥饿象满身的虱子,时时刻刻噬咬着每一个人。”

当人们无奈地吞咽着苦涩的草粉时,孩子们费尽心思地谋着吃食,与动物们展开了争食大战。

宁奇看好了地形,偷出了一块喂牛的饲料——麻饲;长命舔起细糠,与狗结成了死对头;双喜则与猪结成伙伴,从猪嘴里掏着食物;刘根存住进牛圈,也是为了那些喂牛的饲料……

饥饿给一代人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它使人失去尊严与性命。在与饥饿的较量中,最先失去性命的是谎星侯占山。这个将谎言说成笑话的人,他给贫寂的生活带来些许快乐。

文学中的人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作者将他书写的人物放置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来考察描绘的,人物的命运无不随着社会形态的动荡而发生变化。

大跃进、四清闹剧、文革运动……在特定环境里,宁奇、吴绪绪、宁国喜、吴小兰、高晓雯、郭陆、侯占山、侯喜喜这一群活动其中的人,都以各自独有的性格,或喜或悲地演绎着自己的人生。

葛红兵曾言:文学的作用就是和遗忘斗争,它一次次将那些被掩埋的恐惧与颤栗、绝望和虔诚呈现出来,历史必须在战胜并且超越这一切之后才能获得自己,个人必须在面对并穿越这一切之后才能获得新生。

表忠心,背语录,批斗会、大食堂、炼钢铁……这渐渐被遗忘的事件,让人们回想起那荒唐岁月。

如果说,小说长卷的开始部分是一段清朗的明黄,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色泽慢慢转为暗灰,后则又渐渐明晰。

一个成功的小说家就是用语言文字绘出图画的人。作者纯粹的民间语言,绘就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与真实可信场景。

“还不赶紧进来,站在外面等初一呢还是等十五呢?”“眼睛瞎了几胳膊深,好好的粮食就这么糟蹋了,死了也是个头插磨眼的货!”“从今往后,侯占山让我背金条我都不信。”毫无修饰的语言,彰显着人的个性,每个人都因此而饱满地立于画间。

“看看自己是什么人?没判徒刑的劳改犯,娶了婆姨的光棍汉。骟驴的丢子不顶赞,无儿无女把根断。”风趣幽默即兴而发。如果生逢其时,他(郭陆)或许也能成为一个像赵本山一样走红的民间艺人

娴熟的语言,自然的描述,生于斯长于斯的挚爱真情,融合在这长长的民俗画卷里。

许多人,许多事,立于画间,呼之欲出。

读卷,也是读史。[1]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张福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