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幅展開的歷史民俗畫卷(張福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一幅展開的歷史民俗畫卷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一幅展開的歷史民俗畫卷》中國當代作家張福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一幅展開的歷史民俗畫卷

能夠讓人將一部長篇小說手不釋捲地讀下去的,除了閱讀者的熱情,更重要的一定就是小說呈現出的多色彩的引人入勝的畫面了。

時光在行走的過程中,會拋掉許多曾經影響人生活生命的東西。而作家,就是將那些曾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件記述下來,還原歷史的真實,給人以警醒或提示。

因為,許多事是不應該被遺忘的。比如:飢餓,比如文革……

閱讀岳亞東的長篇小說《黃龍川》,在那一個個撲面而來的事件、場景和人物間穿梭,在那些飽滿、富於質感的片段前佇立,掩卷沉思,不由得就想起那幅著名的畫卷——《清明上河圖》。在那幅長卷上,看似繁雜的景物疏密有致地排列着:人、樹、牲畜、舟船車轎、樓宇草木……栩栩如生地立於畫間。千年前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生活與習俗風情,真實而清晰地顯現着。

《黃龍川》這文字中展現的畫卷與那色彩中展現的圖畫,有着異曲同工之妙。置身於西部鄉村這個特有的地域環境,作者將家鄉40年間發生的人和事,用樸實的語言和文字,輔展出了一幅多姿多彩且富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歷史民俗的畫卷。

冒着炊煙鬱鬱蔥蔥的農家小院,田園牧歌式的鄉村原野,不舍晝夜的黃河,流淌着捕魚人笑聲的渠壩,綠蔭如蓋的美麗草原。烏天黑地的沙塵暴,讀書朗朗的學校,刻着先民生活狀態的賀蘭山岩畫,響着刺耳警報的礦難現場,田野間釋放天性的稚童遊戲,盛行不衰的行酒令和那些醉酒人的洋相。徒手抓藥的神童家祥,定人生死的號脈絕手二爺,給婚禮錦上添花的寧先生,被稱為侯謊溜子卻又給貧寂生活帶來樂趣的侯占山。捕魚捕出最高技能的「撈魚鸛」「叨魚鷹」,觀星卜命的落泊人老於……奇人異事,民俗典故,集市風情,民間禁忌,塞上景色等等的描繪,展出了一幅幅包羅萬象,無奇不有的民間百事圖。其場景鋪展有序,描述清晰,顯示出作者觀察生活的細微,人生閱歷的豐富,知識的廣博。

小說開篇,是那雙童稚的眼睛,將閱讀者帶進了熱鬧的鄉村集市。「……一種無序的噪音和有節奏旋律混合着,摻雜着,瀰漫了所有的空間,置身於此……數不清叫不全名字的熟食齊聚在這裡,精美的做工,撲面而來的清香,由不得你不看。」

家常飲食,最能撩起人的食慾。而那尋常百姓家普通的食物製作在作者筆下顯出了神奇

「他站的地方離鍋足有五六尺遠,面片從他的手中飛出之後,劃出一沓自然的弧線,面片落入鍋中,這是一奇。面片落入鍋中並不在一個地方,面是專門撿着翻滾起來的湯峰落將下去,這是第二奇。面片入湯的一剎那,不是平漂,而是側身入湯。因此,雖然老漢這麼遠距離地將面片飛進鍋里,卻濺不起星點的水花,滾水自然也就不會傷人,這是第三奇。」

「木製的餄餎床子高高架起……壓槓子的漢子很賣力,誇大了的動作和拿腔拿調的吆喝吸引了一圈圍觀的人。」

「只見雙刀光閃,麵條隨着光景腳尖踏着腳後跟往鍋里落,絲毫不打騰騰。他削出來的麵條十分勻稱,好像是從一個模子裡脫出來的。」

回民老漢揪面的奇,壓餄餎壯漢的鬧,削麵師傅的精,經那精彩的描述,躍然紙上。

如今,這樣的藝術走進了中央電視台的演播室。坐在電視機前所能欣賞的也只是其技,卻不能聞其香,而親臨現場既聞其香,又觀其技的一定是不菲的入場券了。

能夠在人的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定是兒時餵養過自己的普通的食物。

與父親去趕集,在集市上吃一碗在家不易吃到的涼粉、老豆腐、羊雜碎……這一定是許多人都有過的經歷。這樣的文字,將讀者帶到溫馨的記憶里。

這集市中不僅有散發着濃郁香味的飲食,交易神秘的嘈雜的騾馬市場,還有為糊口而居於集市一隅的手藝人。

「……一個風箱,一個小煉爐和一堆沙子。」這便是一老一少全部的糊口家當。只見「老漢停了風箱,小尕子用一把火鉗撥開浮炭,從爐中央夾出一個小鍋。鍋中是化好的鐵水,紅亮紅亮的,熾得人侵不到跟前。小尕子不怕燙,平穩了霸鍋,把鐵水慢慢澆在鍋洞上,然後拿起一個用毛氈捲成的油擦子,迅速將鐵水塗抹開來。一股青煙冒過,小尕子提鍋出型,鐵鍋補好了。」這不僅是「寧奇覺得他很了不起。」為其發出讚嘆的還有閱讀這文字長卷的讀者。

補鍋,多熟悉的事啊。小時,一聽到「補鍋了」的吆喝聲,便會將家中破損的鍋拎着,迅速地排在補鍋的小攤前。看着補鍋人一氣呵成的手藝,再看補修一新的鐵鍋,心裡不由得有幾分釋然,因為破損的鍋總會令母親的眉頭蹙起。

只記得那時補鍋人總是將補好的鍋,拿在手中反覆打量,似是查看,似是欣賞,直至滿意,才會遞過來。

補鍋,這早已失傳的手藝,承載了一段清貧的生活。而今,再不用為幾元錢費心費力了。時過境遷,閱讀這熟悉的場景,心中湧起的是帶着苦澀的溫馨。

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禁忌,那些說不出科學道理,卻被生活在這片特定環境中的人嚴格地遵守着代代相傳着的事物,那些約定成俗的習俗,也在這民間百事圖裡,一一地展現着。

送湯,濃濃的和諧的人情與人際關係,鄰裡間的美好祝願滿盛在冒着油香熱氣的湯鍋里;湊奶,一把米一把面湊出的是對初生幼兒的祝福;叫生,對無法預知的生命的敬畏。

結婚、生子、蓋房,鄉村人家人生的三件大事。冠巾,展現的是一種民間語言大美的文化。那信口拈來的祝詞,不但將婚禮的喜慶氣氛抬至高潮,也彰顯了主人的機智聰明及寫作者的博學。

在這張揚着鄉民笑語的民俗的畫卷里,也有着歷史的沉重

飢餓,是共和國同齡人最灰色的記憶。它幾乎是在「人們捧着大老碗,吃着香噴噴的飯菜,談笑着,議論着,享受着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盼望着即將到來的共產主義明天」之時到來的。

「就在人們嚮往着想啥吃啥 ,吃啥有啥美好生活的時候,大灶上的飯一天不如一天。乾飯不見了,最多能吃個粘粥;粘粥不見了,最多能吃個調和。調和越吃越稀,菜越來越多,最後吃成了二溜子米湯。」

「飢餓象滿身的虱子,時時刻刻噬咬着每一個人。」

當人們無奈地吞咽着苦澀的草粉時,孩子們費盡心思地謀着吃食,與動物們展開了爭食大戰。

寧奇看好了地形,偷出了一塊餵牛的飼料——麻飼;長命舔起細糠,與狗結成了死對頭;雙喜則與豬結成夥伴,從豬嘴裡掏着食物;劉根存住進牛圈,也是為了那些餵牛的飼料……

飢餓給一代人留下揮之不去的陰影,它使人失去尊嚴與性命。在與飢餓的較量中,最先失去性命的是謊星侯占山。這個將謊言說成笑話的人,他給貧寂的生活帶來些許快樂。

文學中的人從來都不是孤立的,作者將他書寫的人物放置於社會這個大環境中來考察描繪的,人物的命運無不隨着社會形態的動盪而發生變化。

大躍進、四清鬧劇、文革運動……在特定環境裡,寧奇、吳緒緒、寧國喜、吳小蘭、高曉雯、郭陸、侯占山、侯喜喜這一群活動其中的人,都以各自獨有的性格,或喜或悲地演繹着自己的人生。

葛紅兵曾言:文學的作用就是和遺忘鬥爭,它一次次將那些被掩埋的恐懼與顫慄、絕望和虔誠呈現出來,歷史必須在戰勝並且超越這一切之後才能獲得自己,個人必須在面對並穿越這一切之後才能獲得新生。

表忠心,背語錄,批鬥會、大食堂、煉鋼鐵……這漸漸被遺忘的事件,讓人們回想起那荒唐歲月。

如果說,小說長卷的開始部分是一段清朗的明黃,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色澤慢慢轉為暗灰,後則又漸漸明晰。

一個成功的小說家就是用語言文字繪出圖畫的人。作者純粹的民間語言,繪就出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與真實可信場景。

「還不趕緊進來,站在外面等初一呢還是等十五呢?」「眼睛瞎了幾胳膊深,好好的糧食就這麼糟蹋了,死了也是個頭插磨眼的貨!」「從今往後,侯占山讓我背金條我都不信。」毫無修飾的語言,彰顯着人的個性,每個人都因此而飽滿地立於畫間。

「看看自己是什麼人?沒判徒刑的勞改犯,娶了婆姨的光棍漢。騸驢的丟子不頂贊,無兒無女把根斷。」風趣幽默即興而發。如果生逢其時,他(郭陸)或許也能成為一個像趙本山一樣走紅的民間藝人

嫻熟的語言,自然的描述,生於斯長於斯的摯愛真情,融合在這長長的民俗畫卷里。

許多人,許多事,立於畫間,呼之欲出。

讀卷,也是讀史。[1]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張福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