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米看修福
從一粒米看修福,惜衣、惜食不為惜財,為惜福
作者:思无邪 丨 2018-03-06 09:53:06丨 来源:未知
助印經書 微信圖片_20180306095205.jpg
一粒米在現代人眼中,談不上有什麼價值,但要知道需多少因緣才能成就這一粒米呢?
農夫播種、耕耘、施肥等等,辛勞的付出,還要有陽光、水份等各種助緣,及不遇上天災,才可享用這粒米。
無論是富人或窮人,在日常生活上,有些人會珍惜一切,也有些人習慣浪費,其中浪費食物是最普遍的現象,如把剩下的飯菜倒掉,不喜歡吃的東西就不要,在家裡或餐館,這種情況都是常有的。衣服也一樣,為了追求所謂的時尚,不合潮流或不喜歡的就不要,一點都不懂得珍惜,平時日用的東西也隨便浪費,反正有錢便可再買。看似平常的事,一般人都不留意,不會放在心中。
須知人一生當中,所穿所吃的,一切物質皆得之不易。
「惜衣、惜食不為惜財,為惜福。」
浪費衣食即是浪費福報,福報是前生積善修來的,如果將自己的福報糟蹋,不但不惜福反而折福。沒有福報是很苦的,尤如一個銀行戶口只有支出,沒有收入一樣,必會坐吃山空。這「銀行戶口」應該如何保持常滿呢?先要在日常生活中,從惜福做起,自己擁有的一切,都要珍惜、愛護,需有計劃,要勤儉,不亂揮霍,而且還要培福,廣結人緣,凡遇見有需要幫助的情況,應量力援助。
布施是富裕之因,所以不論金錢物質,身體力量,無畏言語,時間及精力等都要布施,這都是培福的方法。
要知道人們對物質的欲望往往是「貪之無厭。」至於好或差,視乎你懂得惜福與否?
有謂:「知足常樂。」不珍惜日常一切物質,如食物隨意浪費,必然落因果。《地藏經》中云:「飲食無度者、得饑渴咽病報。」因果是自負,絲毫不爽,他人是無可代受的,誰也保障不了你將來果報呢!所以大家要惜福。
佛世時有一個這樣的故事,天人化為一個老婆婆在紡棉花,阿難去乞食,婆婆給他七粒米,阿難動念嫌少,老婆婆即說:「六月太陽如火燒,種田農夫背曬焦,七粒白米非少可,我家罪業要你消。」阿難返回佛所,佛已知此事,囑阿難將袈裟拿到海邊浸一下,海上風浪很大,阿難使用神力,將須彌山也移來壓在袈裟上,風浪仍舊不止。佛囑阿難從中取一粒米放在袈裟上,阿難依教奉行,大海即風平浪靜。佛故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所講一粒米不可以輕視也,佛陀的這番話雖然是用來訓示修道人,但喻意深遠。
在六道人倫中,還是以貧困受苦的眾生居多哩!君不見我們的世界有多少人天天在忍受着飢餓的痛苦。佛的眼中,一粒米有如此偉大的意義,大家實應記得,一粒米都要珍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