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万绳楠」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added Category:历史学家 using HotCat
Ms對話 | 貢獻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 次修訂)
行 3: 行 3:
 
| 图像    =
 
| 图像    =
 
[[File:万绳楠.jpg|缩略图
 
[[File:万绳楠.jpg|缩略图
|center|[https://p1.ssl.qhmsg.com/t015eebec9d9ade62f2.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1233850-1305021.html 来自360图片]]]
+
|center|[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1233850&sid=1305021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1233850-1305021.html 来自360图片]]]
 +
| 图像说明 =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
 
| 出生日期 = 1923年   
 
| 出生日期 = 1923年   
逝世日期 =
+
出生地 =  江西南昌
| 国籍    =   中国
+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历史学家
+
| 职业    =  教授
 
}}
 
}}
'''万绳楠''' ,1923 生,[[江西]][[南昌]]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1942年[[ 国立十三中学]] 毕业,同年考入国立[[ 西南联合大学]] 历史系,1946年大学毕业,同年考取[[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师从清华四大导师之一[[ 陈寅恪]] ,1948年毕业,为陈寅恪的关门弟子。毕业后即弃笔从戎,参加革命。解放后先后任教于[[安徽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系安徽大学历史系创办者之一。
+
'''万绳楠''' (1923 - 1997年) [[江西]][[南昌]]人,当代著名[[ 历史学家]]<ref>
 +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143m0410mk3w0mv0em6g0j10gt046429&site=xueshu_se   中国当代著名社会科学家选介 ],百度学术</ref> 。1942年国立十三中学毕业,同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1946年大学毕业,同年考取[[清华大学]]历史[[ 研究所]] ,师从清华四大导师之一陈寅恪,1948年毕业,为陈寅恪的关门弟子。毕业后即弃笔从戎,参加革命。解放后先后任教于[[安徽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系安徽大学历史系创办者之一。
 +
 
 
== 著作 ==
 
== 著作 ==
 著有《[[ 魏晋南北朝史论]] 稿》、《[[ 魏晋南北朝文化史]] 》、《中国长江流域开发史》等,并据1940年代末陈寅恪在清华大学开设"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课程笔记,整理成《[[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
+
 著有《魏晋南北朝史论稿》、《魏晋南北朝文化史》、《中国长江流域开发史》等,并据1940年代末陈寅恪在清华大学开设"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课程笔记,整理成《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
 
 
== 荣誉 ==
 
== 荣誉 ==
 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奖章获得者。
+
 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奖章获得者<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32141/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豆瓣网</ref>
  
 
== 万绳楠教授的遗憾 ==
 
== 万绳楠教授的遗憾 ==
 +
万绳楠教授是安徽著名学者,在中国史学界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在文革时全家都被下放在利辛、阜阳、颖上3县交界的利辛县李集公社(今亳州市利辛县大李集镇),万绳楠教授是安徽婺源(后划为江西)人,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历史系,是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陈寅恪吴晗的学生。他30多岁就发表了不少历史学术文章。正因为如此,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在安徽全省第一个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揪出来打倒,“文革”狂飙乍起,吴晗与邓拓、廖沫沙被作为“三家村”黑帮而反动。万绳楠受到“三家村”牵连,每天报纸上都是连篇累牍批判万绳楠的文章,更可怕的是每天报纸上黑色的通栏标题:“万炮齐轰万绳楠!”“坚决把万绳楠批臭批倒!”“万绳楠不投降就叫他灭亡!”“把万绳楠踩上一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等等。这样以来提起万绳楠,在整个安徽省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样一个“大名人”来到大李集这样的穷乡僻壤,无异于天神下凡,就像我小时候不知道“四人帮”是怎么一回事一样,只知道是极坏极坏的人,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时,还常常拿“四人帮”当鬼来吓唬人,据一些老年人回忆,他们还专门跑去看看万绳楠教授长的什么样子。结果都是大失所望,万老是个子不高,头发花白的一个老头。不像王郁昭个子大,人家都叫王郁昭“大老王”,能记起万老的人不多。但是在利辛这样贫穷的农村,不管是干部还是老乡,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人们也普遍对教师和有文化的人保持着一种尊敬。
  
万绳楠教授是安徽著名学者,在中国史学界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在文革时全家都被下放在利辛、阜阳、颖上3县交界的利辛县李集公社(今亳州市利辛县大李集镇),万绳楠教授是安徽婺源(后划为江西)人,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历史系,是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陈寅恪]]、[[吴晗]]的学生。他30多岁就发表了不少历史学术文章。正因为如此,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在安徽全省第一个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揪出来打倒,“文革”狂飙乍起,吴晗与邓拓、廖沫沙被作为“[[三家村]]”黑帮而反动。万绳楠受到“三家村”牵连,每天报纸上都是连篇累牍批判万绳楠的文章,更可怕的是每天报纸上黑色的通栏标题:“万炮齐轰万绳楠!”“坚决把万绳楠批臭批倒!”“万绳楠不投降就叫他灭亡!”“把万绳楠踩上一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等等。这样以来提起万绳楠,在整个安徽省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样一个“大名人”来到大李集这样的穷乡僻壤,无异于天神下凡,就像我小时候不知道“四人帮”是怎么一回事一样,只知道是极坏极坏的人,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时,还常常拿“四人帮”当鬼来吓唬人,据一些老年人回忆,他们还专门跑去看看万绳楠教授长的什么样子。结果都是大失所望,万老是个子不高,头发花白的一个老头。不像王郁昭个子大,人家都叫王郁昭“大老王”,能记起万老的人不多。但是在利辛这样贫穷的农村,不管是干部还是老乡,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人们也普遍对教师和有文化的人保持着一种尊敬。
+
 在文革的岁月里,一切都是革命的闯将的天下,闯王庙也没有因为他的“闯”字而逃过一劫,“闯王庙遗址”位于大李集镇的常青村,打倒牛鬼蛇神的岁月,庙被拆了,还要挖地三尺,闯王庙为于陈牌坊村庄的东边,陈牌坊就在乌江的北岸,过去有过牌坊,可能是明末李闯王攻打颍州后被拆了,建了闯王庙,这个地方一直被称为“谷堆”,刘姓和陈姓的都说那里是他们的第一代祖墓,那时有个蛮子知青落户在陈牌坊了,不知是出于贫困,还是出于革命,他竟然挖开了“谷堆”,也不知有没有找到宝藏,当时万绳楠老师正在李集公社,历史学家的敏感和使命使他赶快来到这里,可是当时条件不能进行考古发掘,他看到古堆一片狼藉,感到十分痛心,就劝说那个蛮子知青又把挖开的土封上了,有位老农对我说:“万绳楠教授当时说过这里不是一个一般的墓葬。”万老著有《魏晋南北朝史论稿》、《魏晋南北朝文化史》、《中国长江流域开发史》等,并据1940年代末陈寅恪在清华大学开设“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课程笔记,整理成《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老是江南人,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有很深的造诣,他指出了中国文化在曹操时代开始的创新,政治是文化的制度,经济才是文化的保障,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经济基础是那有名的曹魏屯田,而大李集的位置正是屯田文化的核心区域,有人认为中国农村的土地改革源于管仲的屯田,管仲是颍上人,管仲相齐霸诸侯;楚国还有孙叔敖屯田于淮南,,伍子胥屯田于淮北,伍子胥就是在大李集的乌江跃马;曹魏时期刘馥屯田、邓艾屯田,大李集镇西南就有一个屯田古城遗址,西晋废除屯田,“八王之乱”后南北朝分立,遗憾的是万绳楠当时在这里生活了很少的一段时间,还是被劳动改造的岁月,只能让蛮子知青把土重新封好,而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文革的岁月里,一切都是革命的闯将的天下,闯王庙也没有因为他的“闯”字而逃过一劫,“闯王庙遗址”位于大李集镇的常青村,打倒牛鬼蛇神的岁月,庙被拆了,还要挖地三尺,闯王庙为于陈牌坊村庄的东边,陈牌坊就在乌江的北岸,过去有过牌坊,可能是明末李闯王攻打颍州后被拆了,建了闯王庙,这个地方一直被称为“谷堆”,刘姓和陈姓的都说那里是他们的第一代祖墓,那时有个蛮子知青落户在陈牌坊了,不知是出于贫困,还是出于革命,他竟然挖开了“谷堆”,也不知有没有找到宝藏,当时万绳楠老师正在李集公社,历史学家的敏感和使命使他赶快来到这里,可是当时条件不能进行考古发掘,他看到古堆一片狼藉,感到十分痛心,就劝说那个蛮子知青又把挖开的土封上了,有位老农对我说:“万绳楠教授当时说过这里不是一个一般的墓葬。”万老著有《[[ 魏晋南北朝史论稿》、《魏晋南北朝文化史》、《中国长江流域开发史]] 》等,并据1940年代末陈寅恪在清华大学开设“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课程笔记,整理成《[[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万老是江南人,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有很深的造诣,他指出了中国文化在曹操时代开始的创新,政治是文化的制度,经济才是文化的保障,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经济基础是那有名的曹魏屯田,而大李集的位置正是屯田文化的核心区域,有人认为中国农村的土地改革源于管仲的屯田,管仲是颍上人,管仲相齐霸诸侯;楚国还有孙叔敖屯田于淮南,,伍子胥屯田于淮北,伍子胥就是在大李集的乌江跃马;曹魏时期刘馥屯田、邓艾屯田,大李集镇西南就有一个屯田古城遗址,西晋废除屯田,“八王之乱”后南北朝分立,遗憾的是万绳楠当时在这里生活了很少的一段时间,还是被劳动改造的岁月,只能让蛮子知青把土重新封好,而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听老农们说谷堆里发现有很多陶制的动物陪葬,是绿陶,陶制品已经由灰陶发展到有色彩的绿陶,可以看出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也使得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认识又前进了一步,到了唐朝,才有了那有名的唐三彩艺术的产生,那迷人的[[ 魏晋南北朝]] 文化就像《[[ 三国演义]] 》一样令万绳楠在乌江的岸边沉思······
+
 听老农们说谷堆里发现有很多陶制的动物陪葬,是绿陶,陶制品已经由灰陶发展到有色彩的绿陶,可以看出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也使得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认识又前进了一步,到了唐朝,才有了那有名的唐三彩艺术的产生,那迷人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就像《三国演义》一样令万绳楠在乌江的岸边沉思······
  
 
 不知万老心中是否有过对于谷堆的遗憾和痛惜,当我们今天重新去寻找那时的足迹时,令人遗憾和痛惜的是看到的谷堆却没有被保护起来,上面的土已经被农民挖取了一尺多弄去垫宅基去了,乌江的水仍然向前流去,那哗哗的流水声里或许有一声呜咽。
 
 不知万老心中是否有过对于谷堆的遗憾和痛惜,当我们今天重新去寻找那时的足迹时,令人遗憾和痛惜的是看到的谷堆却没有被保护起来,上面的土已经被农民挖取了一尺多弄去垫宅基去了,乌江的水仍然向前流去,那哗哗的流水声里或许有一声呜咽。
  
[[Category:历史学家]]
+
==参考来源==
 +
[[Category:教授]][[Category:历史学家]]

於 2022年11月3日 (四) 19:00 的最新修訂

萬繩楠
當代著名歷史學家
出生 1923年
江西南昌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授

萬繩楠 (1923年 - 1997年) 江西南昌人,當代著名歷史學家[1]。1942年國立十三中學畢業,同年考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系,1946年大學畢業,同年考取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師從清華四大導師之一陳寅恪,1948年畢業,為陳寅恪的關門弟子。畢業後即棄筆從戎,參加革命。解放後先後任教於安徽大學合肥師範學院安徽師範大學,系安徽大學歷史系創辦者之一。

著作

著有《魏晉南北朝史論稿》、《魏晉南北朝文化史》、《中國長江流域開發史》等,並據1940年代末陳寅恪在清華大學開設"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課程筆記,整理成《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榮譽

全國勞動模範,"五一"獎章獲得者[2]

萬繩楠教授的遺憾

萬繩楠教授是安徽著名學者,在中國史學界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在文革時全家都被下放在利辛、阜陽、穎上3縣交界的利辛縣李集公社(今亳州市利辛縣大李集鎮),萬繩楠教授是安徽婺源(後劃為江西)人,早年就讀於清華大學歷史系,是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陳寅恪吳晗的學生。他30多歲就發表了不少歷史學術文章。正因為如此,在那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在安徽全省第一個作為「反動學術權威」被揪出來打倒,「文革」狂飆乍起,吳晗與鄧拓、廖沫沙被作為「三家村」黑幫而反動。萬繩楠受到「三家村」牽連,每天報紙上都是連篇累牘批判萬繩楠的文章,更可怕的是每天報紙上黑色的通欄標題:「萬炮齊轟萬繩楠!」「堅決把萬繩楠批臭批倒!」「萬繩楠不投降就叫他滅亡!」「把萬繩楠踩上一隻腳,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等等。這樣以來提起萬繩楠,在整個安徽省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樣一個「大名人」來到大李集這樣的窮鄉僻壤,無異於天神下凡,就像我小時候不知道「四人幫」是怎麼一回事一樣,只知道是極壞極壞的人,小夥伴們一起玩耍時,還常常拿「四人幫」當鬼來嚇唬人,據一些老年人回憶,他們還專門跑去看看萬繩楠教授長的什麼樣子。結果都是大失所望,萬老是個子不高,頭髮花白的一個老頭。不像王郁昭個子大,人家都叫王郁昭「大老王」,能記起萬老的人不多。但是在利辛這樣貧窮的農村,不管是幹部還是老鄉,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人們也普遍對教師和有文化的人保持着一種尊敬。

在文革的歲月里,一切都是革命的闖將的天下,闖王廟也沒有因為他的「闖」字而逃過一劫,「闖王廟遺址」位於大李集鎮的常青村,打倒牛鬼蛇神的歲月,廟被拆了,還要挖地三尺,闖王廟為於陳牌坊村莊的東邊,陳牌坊就在烏江的北岸,過去有過牌坊,可能是明末李闖王攻打潁州後被拆了,建了闖王廟,這個地方一直被稱為「谷堆」,劉姓和陳姓的都說那裡是他們的第一代祖墓,那時有個蠻子知青落戶在陳牌坊了,不知是出於貧困,還是出於革命,他竟然挖開了「谷堆」,也不知有沒有找到寶藏,當時萬繩楠老師正在李集公社,歷史學家的敏感和使命使他趕快來到這裡,可是當時條件不能進行考古發掘,他看到古堆一片狼藉,感到十分痛心,就勸說那個蠻子知青又把挖開的土封上了,有位老農對我說:「萬繩楠教授當時說過這裡不是一個一般的墓葬。」萬老著有《魏晉南北朝史論稿》、《魏晉南北朝文化史》、《中國長江流域開發史》等,並據1940年代末陳寅恪在清華大學開設「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課程筆記,整理成《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萬老是江南人,對魏晉南北朝的文化有很深的造詣,他指出了中國文化在曹操時代開始的創新,政治是文化的制度,經濟才是文化的保障,魏晉南北朝文化的經濟基礎是那有名的曹魏屯田,而大李集的位置正是屯田文化的核心區域,有人認為中國農村的土地改革源於管仲的屯田,管仲是潁上人,管仲相齊霸諸侯;楚國還有孫叔敖屯田於淮南,,伍子胥屯田於淮北,伍子胥就是在大李集的烏江躍馬;曹魏時期劉馥屯田、鄧艾屯田,大李集鎮西南就有一個屯田古城遺址,西晉廢除屯田,「八王之亂」後南北朝分立,遺憾的是萬繩楠當時在這裡生活了很少的一段時間,還是被勞動改造的歲月,只能讓蠻子知青把土重新封好,而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

聽老農們說谷堆里發現有很多陶製的動物陪葬,是綠陶,陶製品已經由灰陶發展到有色彩的綠陶,可以看出生產力的發展使得經濟發展,經濟的發展也使得人們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認識又前進了一步,到了唐朝,才有了那有名的唐三彩藝術的產生,那迷人的魏晉南北朝文化就像《三國演義》一樣令萬繩楠在烏江的岸邊沉思······

不知萬老心中是否有過對於谷堆的遺憾和痛惜,當我們今天重新去尋找那時的足跡時,令人遺憾和痛惜的是看到的谷堆卻沒有被保護起來,上面的土已經被農民挖取了一尺多弄去墊宅基去了,烏江的水仍然向前流去,那嘩嘩的流水聲里或許有一聲嗚咽。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