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胚层动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三胚层动物 |
三胚层动物,动物在外壁和内壁细胞层之间又分化出一层细胞——中胚层,这就是三胚层动物。
三胚层动物(Triploblastica)与二胚层动物相对应的动物,扁形动物以上的全部动物门都属三胚层动物。
成体的构造来源于内胚层、中胚层、外胚层三个胚层。与广义的体腔动物是一致的。相对二胚层动物来说较为高级,但无骨骼组织。其来源相当古老,能追潮到前寒武纪。
简介
动物在外壁和内壁细胞层之间又分化出一层细胞——中胚层,这就是三胚层动物。不要小看中胚层的产生,它在动物发展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飞跃。中胚层为动物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形成、分化和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来源于它的肌肉组织强化了运动的机能,使动物与环境的接触复杂化,由此促进了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发育,提高了动物对刺激的反应和寻食的效率;高效率的觅食又使动物增加了营养,新陈代谢旺盛,排泄机能随之加强,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动物形态结构产生了强烈分化;同时,中胚层不仅有再生的能力,而且能贮藏水分和营养物质,大大提高了动物对干旱和饥饿的适应力,为动物摆脱水中生活,进入陆地环境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中胚层产生以后,动物的进化产生了两支,一支是原口动物,一支是后口动物。后口动物是进化的主线,从原始的后口动物中,发展出了脊椎动物,最后又在脊椎动物中发展出了我们人类。原口是指细胞内陷形成体腔而留下的与外界相通的孔,这个孔以后就变成了动物的口;后口是指在体腔形成的后期;在原口相反的一端,由内外胚层相互紧贴最后穿成一孔,成为幼虫的口,原口则变成幼虫的肛门。
原口动物虽不是动物进化的主干,但它也分出了不少的门类,而且它们的总数是最多的,以陆地动物为例,除脊椎动物以外,所有的动物都是原口类的。如大家熟悉的蟋蟀、蚯蚓、蜻蜓、蝉、蜘蛛……所有这些都是原口动物。
评价
原肠胚是处于囊胚不同部位的细胞通过细胞迁移运动形成的。囊胚外部的细胞通过不同方式迁移到内部,围成原肠腔或称原肠,留在外面的细胞形成外胚层,迁移到里面的细胞形成内胚层。原肠腔的开口称为胚孔或原口,此时的胚胎称为原肠胚。
原肠胚形成的过程确定了胚胎的基本模式。三胚层动物的原肠胚,除了内外胚层之外还在其间形成中胚层,中胚层原基的形成也是细胞迁移运动的结果。
内、中、外三个胚层的形成,基本奠定了组织和器官的基础。对于脊椎动物而言,尽管由于卵黄含量不同使卵裂方式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囊胚,但将来形成各种器官的胚胎细胞在这时的分布情况大致相同。
器官发生和形态构成
胚胎细胞经过迁移运动,聚集成器官原基,继而分化发育成各种器官的过程,称为形态发生运动。各种器官经过形态发生和组织分化,逐渐获得了特定的形态,并执行一定的生理机能。
低等多细胞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的胚胎发育停留在原肠阶段,不形成中胚层,而是由内、外两个胚层的细胞分化出各种不同的细胞组织,从而发育成新个体--双胚层动物。
在原肠胚阶段出现中胚层的动物,称为三胚层动物。胚胎的三个胚层经过进一步复杂的分化过程,最终形成动物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高等脊椎动物三个胚层的进一步分化如下:
外胚层:分化形成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感觉上皮、表皮及其衍生物、消化管两端的上皮等。
中胚层:分化形成肌肉、骨路、真皮、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器官、体腔膜及系膜等。
内胚层:分化形成消化管中段的上皮、消化腺和呼吸管的上皮、肺、膀胱、尿道和附属腺的上皮等。
植物的胚胎发育
植物与动物有显著区别,而且不同植物间也很不一致。被子植物在完成传粉和双受精后,雌蕊的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里的胚珠发育成种子。
种子一般都包括胚、胚乳和种皮三部分。胚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它发育成双子叶植物的两枚子叶或单子叶植物的一枚子叶。被子植物的胚乳是由受精后的极核发育来的三倍体细胞,是贮藏养料的场所,种皮是由胚珠的珠被发育成的。种子经过萌发,胚吸收胚乳或子叶里的养料发育为幼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