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都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都港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三都港是居中国东部沿海中点位置的港湾。该港经金梭门水道转南向穿过东冲口直通东海,海域面积40.06平方公里,港深10米以上,最深处达51米,一般为30~50米,鸡公山西侧深达110米。三都港是福建省6个能进5~10万吨级轮船的天然深水港之一。1986年,上海港口专家认为,仅其中城澳5.5公里的岸线,就可建10万吨级以上的泊位15个。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考察三都港,有诗赞曰:“良港三都举世无,水深湾阔似天湖。”

简介

中文名:三都港

海域面积:40.06平方公里

位置:中国东部沿海中点

港深:10米以上

基本内容

三都港位于闽东三沙湾内三都岛南侧。是全国较早对外通商的港口,也是全国最大深水良港之一。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三都设税务口岸,道光三十六年(1846年),英国人在三都港测绘海图,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沙湾辟为商港,三都岛为对外通商口岸,次年,设“福海关”。当时,英、法、美、德、日等13个国家21家公司,在三都岛设子公司或商行,占地划界,建码头、仓库、教堂等(美孚、德士古石油公司在黄湾和港口建专用码头,抗日战争中毁废)。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海关附近建一小轮码头,后被台风所毁。

三都港西北沿霍童溪可通周宁松溪、政和;西经虎浿达屏南、古田、建瓯;西南过飞鸾入罗源;北越白马门,抵达赛岐、福安;东北经盐田通霞浦。三都与南岸礁头通轮渡,经飞礁公路接国道北福线。船出东冲口,水天一色渺无涯畔,南北畅通。抗日战争前,三都是闽东地区物资吞吐的主要港口。1984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辟为国轮进口大宗物资的接卸地。

锚地 三都港海底为泥沙质,锚着力强,有许多良好锚地。三都锚地,在岛的南部,水深10~30米;三都岛西至橄榄屿之间锚地,水深5~10米,可停泊5000吨级轮船6艘,设有系船水鼓6具;青山锚地,水深5~10米;虎尾山鼻锚地,在山鼻的南方;覆鼎洋锚地,水深10~25米;官井洋锚地,与霞浦共有,水深40~49米,锚地区域达26.25平方公里。

三都港码头 三都码头属民用码头,在三都街东南侧岸边。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造,民国3年(1914年)、9年和38年各修过一次。该码头为石块浆砌突堤,长60米、宽8米。涨潮时可停靠100吨级的机帆船。此外,礁头、虾荡尾、青澳、下龟鼻、南澳5处都有石砌的码头供船只停靠。

口岸吞吐量 三都港出口货物有茶、糖、粗纸、木材、毛竹、笋干、陶瓷器、水产品、食用菌等。进口有钢材煤炭水泥化肥农药石油、布匹、粮食等。1986~1988年,由朝鲜香港、印尼等进口的水泥、化肥共96829吨。1992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为5.2万吨。

孙中山先生曾在《建国方略》中计划建设三都港,但民国时期港口毫无建设,海轮均在海面锚泊装卸,由小船接运各处。

30年代,三都岛曾盛极一时,有“小上海”之称。抗日战争发生,外商撤离,民国28年(1939年)街屋为日军焚毁,民国29年9月5日、民国33年6月,又两次遭日军飞机轰炸,三都港市几乎夷为平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辟为军港,在岛上和南岸礁头建军用兼渡运码头,并修通礁头至飞鸾公路使其与福州至温州公路相连。

1949年,曾在原海关附近重建块石浆砌突堤泊位,长60米,涨潮可靠100吨级船;1962年又在岸边建块石斜坡20米,可泊75吨船;1983年围海建农贸市场,码头废。

1980年,在三都建块石突堤客运码头1个,长20米,靠泊能力100吨;在礁头建石砌斜坡泊位2个,长70米,靠泊能力20吨。  水产部门于1975年、1984年分别在青山岛虾汤尾村和三都岛青澳村建石砌突堤泊位2个,共长100米。

70年代,在三都岛的秋竹村、南澳村,建成石砌斜坡长堤泊位2个,长100米,只供小船靠泊。

1984年,三都港被定为国轮进口货物接卸点。

1988年,三都港吞吐量为102871吨。[1]

参考文献

  1. 海上明珠三都港爱问文库网,202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