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宅文化陳列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上宅文化陳列館是我國第一所以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專題陳列館,也是北京地區第一所新石器文化陳列館。它位於平谷區金海湖旅遊區,始建於1987年,1989年開放。

全館占地面積8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84平方米,展陳面積907平方米。建築陳列館造型別致,主體建築仿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的關池穴式馬架子窩棚狀,分上下兩層。一層展廳主要陳列「上宅文化」專題展及周圍環境的考古科研成果,通過斧、磨盤、深腹罐、碗、杯等118件有代表性的石器,生動地反映了「上宅文化」的獨特內涵,再現了北京燦爛的遠古文化[1]。二層是臨時展覽用館,先後舉辦過「平谷文物精品展」、「北京地區歷史名人展」、「書畫攝影展」、「平谷奇石展」等。現在正在舉辦「書畫展」。這些展覽與新石器時代的陳列上下相迎,展現了平谷獨特的遠古文化和現代文明。

1999年被命名為「平谷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場館簡介

上宅文化陳列館的主體建築的造型依照平谷先民居住的半地穴式馬架子窩棚設計,展廳為兩層,按四方八卦置形,樓梯設在中央,旋轉而上,整個布局構成太極圖式。廳內陳列着上宅文化和周圍環境考古成果。

北京地區史前考古自從發現「山頂洞人」,「東胡林人」之後,很長時間內沒有重大發現。從山頂洞到最初的城市聚落,在這一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北京人到哪裡去了,他們過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與北方其它地區(如紅山文化)有沒有相似之處,這一直是個謎,困擾着人們。

建築風格

陳列館造型別致,主體建築仿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的關池穴式馬架子窩棚狀,建築面積1284平方米,分上下兩層。一層展廳主要陳列「上宅文化」及周圍環境的考古科研成果,通過斧、磨盤、深腹罐、碗、杯等器物生動地反映了「上宅文化」的獨特內涵,再現了北京燦爛的遠古文化。二層是綜合廳,主要陳列平谷縣近10年來出土、徵集的文物精品200餘件,反映了從商周到明清時期平穀人民生產、生活的情況,與一層陳列的新石器時代上宅文化交相輝映。在風景如畫的金海湖畔,有一座造型奇特的建築——上宅文化陳列館。這是我國第一座以考古學[2]文化命名的專題陳列館。

上宅文化陳列館的主體建築的造型依照平谷先民居住的半地穴式馬架子窩棚設計,展廳為兩層,按四方八卦置形,樓梯設在中央,旋轉而上,整個布局構成太極圖式。廳內陳列着上宅文化和周圍環境考古成果。

北京地區史前考古自從發現「山頂洞人」,「東胡林人」之後,很長時間內沒有重大發現。從山頂洞到最初的城市聚落,在這一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北京人到哪裡去了,他們過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與北方其它地區(如紅山文化)有沒有相似之處,這一直是個謎,困擾着人們。

歷史意義

上宅文化的發現、確立,使我們認識到,北京人在從山頂洞到最初的城市聚落之間這一時期內,生活在山前台地上,並且已經出現原始農業的萌芽,與圖騰崇拜精神活動;作為北方草原地區與中原地區交通樞紐的北京地區,亦有與紅山文化、富河文化年代相近的古文化遺存,從而把北京地區與周圍新石器文化的源流、體系類型和相互關係的研究工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北京大學教授、着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幾次來上宅考察後認為,上宅遺址要早於西安半坡遺址,是一種代表北京東部地區的獨具特徵的新石器文化 類型,具有綜合的研究價值。又說:「西有周口店龍骨山,東有上宅,東西文化遙相輝映,珠聯璧合,填補了北京史的空白。」並提筆命名「上宅文化」。嚴文明教授稱上 宅遺址的發掘研究為「新時期考古學的開路先鋒」。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為上宅提辭:「紅山之祖」。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安志敏題詞:「上宅文化,首都之光」。

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及多家電台、電視台向海內外報道了上宅文化這一北京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從此,這個代表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文化在考古界和社會各界引起轟動,成為平谷縣乃至北京的又一驕傲。

上宅文化陳列館1987年10 月破土動工,1989年9月27日作為向國慶40周年獻禮項目對外展出。每年都接待大批海內外專家、學者和遊人考察參觀。隨着研究的不斷深入,上宅文化將越來越顯示出其獨具的特色和豐富的內涵。正如侯仁之教授所指出的那樣,「京東平谷縣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的研究,大有可能與京西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的研究後先相繼,東西輝映,從而為既是全國政治中心,又是全國文化中心的北京悠久而又連續發展的歷史普增光彩。」

上宅文化陳列館的建立,為京東旅遊勝地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成為向世界展示古都輝煌歷史風貌的又一窗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