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海工部局大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她就是工部局大楼,又称老市府大楼原图链接来自 企查查 的图片

上海工部局大楼(英语:The Building of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坐落于上海市江西中路215号、209号、汉口路193号,是上海公共租界最高行政机构工部局的办公大楼。1854年7月11日,鉴于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波及苏浙沪一带,因而为了确保外国在上海的利益,从而由英、法、美三方驻沪领事召集租界纳税人组成市政委员会。1862年法方退出合作,英、美两租界于次年合并,1893年英美租界更名为公共租界,于是工部局成为公共租界范围内最高行政当局。工部局大楼也就成为实际上的上海租界市府驻地。大厦的建筑风格包括古典主义、巴洛克[1]文艺复兴式样,南、东、北几个立面分别采用不同的风格。4个角都采用凹进方式。正门开在东北角,即江西路、汉口路西南转角,汉口路北就是著名的上海圣三一堂(红礼拜堂)。大厦的东南转角,即江西路、福州路路口,后来4面的建筑:都城饭店(Metropole Hotel)、汉弥尔登大楼(Hamilton House)和建设大楼(Development Building)都采用凹进方式,形成一个微型圆形广场。

早期办公地点

由于上海一百年来变化很大,以致无法确切了解当初工部局具体办公地址,但是据史料证实在河南路江西路一带。主要的办公区域初期位于河南路上,此后逐渐向江西路扩展。根据工部局董事会会议记录的记载可以证实:1866年9月24日,首次出现的地址为河南路12号。次年7月的会议在河南路15号召开。1874年会议便已经在江西路17号,1880年1月5日变更为江西路23号,并一直沿用下来。

大楼的兴建

随着公共租界的扩大,工部局机构逐渐增加,原先的办公用房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公共租界董事会希望斥资修建一幢新的办公大楼来一次性解决问题。1913年,工部局工务处的工程师特纳(T. C. Turner)完成了大楼的设计方案,样式为欧洲新古典派与巴洛克式的混合,原定大楼基本为三层,局部地方为四层,不过在后来正式建造中普遍都加盖为四层。为了更加完善建筑的设计,特纳工程师特地前往英国与一些同行交流看法,同时与工部局驻伦敦办事处联络,开始为大楼的修建订购材料。

动工修建

在1913年度的上海公共租界纳税人会议上,特纳的设计方案获得批准。1914年年底,工部局大楼开始动工兴建。开工后不久,由于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些原定的进口材料无法抵沪,使得工程进展缓慢,趋于停滞的状态。1918年,欧洲战事基本结束,工程重新进入正常的施工轨道。

1922年11月,大楼基本建成。据载:“11月间正式开放行政大楼。那时董事会将于每天下午4时至6时在‘工部局办公室’及各‘委员会办公室’接待来访者。具体事宜将有总办安排,到时还将在工部局公报和报界印发对纳税人的邀请,还要特别邀请领事团,法租界当局以及中国官员。还要准备有关大楼的历史及耗资等方面的资料,因为到时总董在‘接待时间’内的演说里将会介绍这方面的情况。”同年11月16日下午,工部局正式宣布启用汉口路新大厦[2]

视频

上海工部局大楼 相关视频

民国年份上海工部局大楼翻建
《从工部局大楼到上海市人民政府大厦》新书首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