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海工部局大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她就是工部局大樓,又稱老市府大樓原圖鏈接來自 企查查 的圖片

上海工部局大樓(英語:The Building of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坐落於上海市江西中路215號、209號、漢口路193號,是上海公共租界最高行政機構工部局的辦公大樓。1854年7月11日,鑑於太平天國運動開始波及蘇浙滬一帶,因而為了確保外國在上海的利益,從而由英、法、美三方駐滬領事召集租界納稅人組成市政委員會。1862年法方退出合作,英、美兩租界於次年合併,1893年英美租界更名為公共租界,於是工部局成為公共租界範圍內最高行政當局。工部局大樓也就成為實際上的上海租界市府駐地。大廈的建築風格包括古典主義、巴洛克[1]文藝復興式樣,南、東、北幾個立面分別採用不同的風格。4個角都採用凹進方式。正門開在東北角,即江西路、漢口路西南轉角,漢口路北就是著名的上海聖三一堂(紅禮拜堂)。大廈的東南轉角,即江西路、福州路路口,後來4面的建築:都城飯店(Metropole Hotel)、漢彌爾登大樓(Hamilton House)和建設大樓(Development Building)都採用凹進方式,形成一個微型圓形廣場。

早期辦公地點

由於上海一百年來變化很大,以致無法確切了解當初工部局具體辦公地址,但是據史料證實在河南路江西路一帶。主要的辦公區域初期位於河南路上,此後逐漸向江西路擴展。根據工部局董事會會議記錄的記載可以證實:1866年9月24日,首次出現的地址為河南路12號。次年7月的會議在河南路15號召開。1874年會議便已經在江西路17號,1880年1月5日變更為江西路23號,並一直沿用下來。

大樓的興建

隨着公共租界的擴大,工部局機構逐漸增加,原先的辦公用房已經無法滿足需求,於是公共租界董事會希望斥資修建一幢新的辦公大樓來一次性解決問題。1913年,工部局工務處的工程師特納(T. C. Turner)完成了大樓的設計方案,樣式為歐洲新古典派與巴洛克式的混合,原定大樓基本為三層,局部地方為四層,不過在後來正式建造中普遍都加蓋為四層。為了更加完善建築的設計,特納工程師特地前往英國與一些同行交流看法,同時與工部局駐倫敦辦事處聯絡,開始為大樓的修建訂購材料。

動工修建

在1913年度的上海公共租界納稅人會議上,特納的設計方案獲得批准。1914年年底,工部局大樓開始動工興建。開工後不久,由於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些原定的進口材料無法抵滬,使得工程進展緩慢,趨於停滯的狀態。1918年,歐洲戰事基本結束,工程重新進入正常的施工軌道。

1922年11月,大樓基本建成。據載:「11月間正式開放行政大樓。那時董事會將於每天下午4時至6時在『工部局辦公室』及各『委員會辦公室』接待來訪者。具體事宜將有總辦安排,到時還將在工部局公報和報界印發對納稅人的邀請,還要特別邀請領事團,法租界當局以及中國官員。還要準備有關大樓的歷史及耗資等方面的資料,因為到時總董在『接待時間』內的演說里將會介紹這方面的情況。」同年11月16日下午,工部局正式宣布啟用漢口路新大廈[2]

視頻

上海工部局大樓 相關視頻

民國年份上海工部局大樓翻建
《從工部局大樓到上海市人民政府大廈》新書首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