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下颌角肥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下颌角肥大—下颌角位于面部下外侧,由于下颌骨升之与下颌骨体部的连接部组成。其外侧为嚼肌粗隆,有嚼肌附着。其内侧为翼肌粗隆,有翼肌附着。左右两侧的下颌角与颏骨及两侧的颧部构成面部的基本轮廓,并与面中份鼻唇等组织器官构成面部形态的基本特点,是面部容貌特征的重要解剖标志之一。[1]

解释

下颌角由下颌骨的下颌支和下颌体组成,在面部左右对称(正常时)通常如果该角角度过大会影响美观,需要接受整形外科手术。下颌角手术是整形外科中改变人脸型的手段之一,包括磨骨下颌角整形、截骨下颌角整形或切线截骨下颌角整形和长曲线下颌角整形。[2]

面部影响

下颌角的形态、大小和位置对面部容貌的影响极为重要。下颌角大的不正常在此基础上伴发的不同程度的嚼肌超出正常的由情况。东方女性崇尚“瓜子脸”,并以此为美,所以肥大粗壮下颌角所致的特征脸型与传统的审美观几乎格格不入。下颌角肥不正常大对人体功能的危害并不明显,大多数患者主要表现在面部形象的影响以及患者心理方面的损伤。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手术矫治下颌角肥不正常大、塑造“瓜子脸”或“椭圆脸”的患者日趋增多。对下颌角肥大整形手术已成为面部美容整形外科的一个重要内容。

病因

引起下颌角肥大的病因主要有“工作性肥大”理论和遗传因素两种。

工作性肥大

自从1880年Legg最早报道一个10岁的良性咬肌肥大的病例以来,下颌角肥大至今仍被西方学者诊断为嚼肌良性肥大。对于引起咬肌良性肥大的病因也主要集中在咬肌本身的病理性改变。1947年,Guraey提出了引起咬肌良性肥大的“工作性”病因,即“工作性肥太”的理论。他认为咬牙习惯,夜间磨牙和咀嚼肌的过分工作,造成了咬肌良性渐进性的肥大增生。有些学者补充提出牙齿脱落、牙疼、单侧咀嚼,多种咬合关系紊乱和颞下颌关节的疾病t以及情绪不稳定时的习惯性咬牙均可能促成咬肌良性肥大。

遗传因素

1986年,南斯拉夫学者Roncevic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遗传因素造成下颌角肥大或咬肌良性肥大理论。他不同意“工作性肥大”的理论。认为在下颌角肥大或咬肌良性肥大的患者中确有咬台关系紊乱者,但不能认为咬合紊乱就是下颌角肥大或咬肌良性肥大的诱固。紊乱可能是原发性的,也可能是继发性的,因为有众多的咬合紊乱患者并没有发生下领角肥大或咬肌良性肥大。偏侧咀嚼可能是结果,因为一般情况下,在肌肉发育良好的一侧咀嚼更容易;而且许多因一侧牙齿脱落或牙痛而主要用另一侧咀嚼的人,并未出现下额角肥太或咬肌良性肥大。咬牙和夜间磨牙在正常人中比较常见,而在下颌角肥大或咬肌良性肥大的患者中却不多见。手术并没有去除“工作性肥太”理论提及的下额角肥大或咬肌良性肥大的诱因,但迄今为止,尚无一例复发。下颌角肥太或咬肌良性肥大患者手术切除的标本,经组织病理学检查,都是正常横纹肌,并没有发现肌纤维肥大。基于上述原因,Roncevic提出,咬肌良性肥大很可能是一种先天性的、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由于下颌角肥大而引起的肌肉“畸形”,而大部分“方形脸”或下颌角区域的增大变厚诊断为下颌角肥大更为合理。这一理论普遍被东方学者所接受。

临床分类

根据下颌角的形态,可将下颌角肥大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下颌角后突型 ②下颌角外翻型 ③下颌角突外翻型

对东方人而言,下颌角骨质的肥大突出是主要原因,包括下颌角过于后突、外翻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所以治疗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下颌角的截骨整形上,手术被认为是目前治疗下颌骨肥大者首选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治疗手术

长曲线下颌角截骨术是将以前常用的两种下颌角整形手术方法即切骨术与磨骨术完美结合,此方法一方面能切除肥大的下颌骨,另外同时通过磨骨法修平截骨后的棱角,让脸部线条更柔和、更流畅。这种新瘦脸方法既照顾了追求正面曲线的人,也照顾了侧面的弧度效果。此方法是根据下颌角弧度美学进行,拉大切割线与下颌槽神经的距离,风险较小,符合下颌角的受力原理。但是这种瘦脸方法较前两种略显复杂,但瘦脸效果也是最完美,最适合各种要求改变脸型的求美者。

长曲线下颌角截骨术已是十分成熟的整形项目,手术安全无后遗症,对生理功能没有任何影响,而且手术过程是在全麻醉情况下进行,丝毫感觉不到疼痛感;一般在7天左右就可以基本消肿。由于切口在口腔内,十分的隐蔽,因此脸上不会留下任何疤痕,不会影响美观。

长曲线下颌角截骨术采用的是口腔内入路,针对不同脸型和下颌角类型采取不同的截骨手术方法,截骨准确,可进行下颌角、下颌缘联合截骨,对由于下颌骨过大造成的大脸型,长脸型,大四方脸等有特殊改善效果,使脸型变小,变得更秀气,手术中配合冷光源和特殊器械,手术时间短,术后不留任何体表瘢痕;口腔内截骨还可同时去除咬肌肥大 、颊脂肪垫,使缩小脸型效果更明显。

术前准备

1、下颌整形术前检查下颌角肥大的程度,与手术医生进行详细的沟通,确定下颌角或下颌缘截除的量。

2、下颌整形术前两周内,请勿服用含有阿斯匹林的药物,因为阿司匹林会使得血小板凝固的功能降低。

3、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应该在初诊时翔实向医生告知病情,以便应诊大夫确认下颌整形手术方案。

4、下颌整形术前确定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或其他身体炎症。

5、下颌整形术前不要化妆。

6、女性要避开月经期、孕期以及妊娠期。

7、男性要提前戒烟一周。

解决办法

1、下颌角截骨术:是把颜面最宽的部位的骨骼--下颌角骨骼部分切除,从正面看面部宽度缩窄了,使面部变成纤细的“鹅蛋脸”或“瓜子脸”而开发的方法。

2、嚼肌肥大注射瘦脸技术:由于各种原因,比如夜磨牙,偏侧咀嚼等习惯导致嚼肌肥大,脸呈方形。治疗方法很简单,主要注射一针,大约两周脸就自动瘦下来。

3、颊脂肪过多的抽吸术:一种是特定部位的脂肪团(医学上称为颊脂垫);另一种是和肚皮一样的皮下脂肪堆积。经过有经验的医生一检查马上便知原因。通过特制的抽吸针,把脂肪吸出或拨出,达到瘦脸的目的。

注意事项

术前注意

1)在实施下颌角肥大修复前,必须和自己的整形医师好好沟通自己的期望,同时也听取医生的建议。

2)下颌角整形瘦脸之前,一定要做好全身性的检查,这是为了确保下颌角整形术的安全。

3)在下颌角肥大修复前,女性要避开月经期,另外有些禁忌类药物也必须停止服用。

4)在下颌角肥大修复前的半个月左右,最好能够禁烟禁酒。

术后护理

为了确保下颌角肥大修复术的效果,在下颌角肥大修复之后,有许多细节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1)下颌角肥大修复之后的一个星期内不可洗头,而且在拆线之前只能吃流质食物。

2)下颌角肥大修复之后的饮食一定要保持清淡并且质地要软,至少在下颌角肥大修复术后的三个月内不要吃过硬的食物。

3)在下颌角肥大修复后,不要用手去揉搓手术部位。

重要性

我们经常会发现身边有很多“腮帮子”大的不正常的人,已经正不是常的国字脸的这种脸型在医学上就被称之为:下颌角肥大或方脸畸形。改善的方法是面部要符合“三停五眼”的美学标准和黄金分割的比例外,曲线也要优美。面上部(即颞骨的宽度,或两太阳穴之间的距离)、面中部(两侧颧弓外缘之间的距离)和面下部(即两下颌骨最外侧点之间的距离)应该有合适的比例,同时又与面部的长度相和谐。

整形价格

一、下颌角肥大整形价格与脸部结构有关 因为每位爱美者的具体情况并不一样,有的人脸过于宽,而有的人只需要做微调,那么下颌角肥大整形价格与脸部原来结构就有很大的关系。

二、下颌角肥大整形价格与手术方法有关 下颌角肥大整形的方法可分为中式和韩式的,因此手术方法的利弊是不一样的,手术的难易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下颌角肥大整形价格也会受到影响。

三、下颌角肥大整形价格与专家有关 下颌角肥大整形并不是一个小手术,这需要权威的专家全程打造才行,可是每位专家的造诣是不一样的,而下颌角肥大整形的价格正好可以体现他们的价值,因此专家不同下颌角肥大整形价格也不同的。

四、下颌角肥大整形价格与医院有关 各家医院的定位是不一样的,整形设备和专家团队的实力是不一样的,这在价格上有一定的体现,因此选择医院的不同下颌角肥大整形价格也受影响。

适应人群

下颌角肥大对人体功能的危害虽然不甚明显,但对人的面部形象及心理方面的影响很大。东方人崇尚:“瓜子脸”,并以此为美,因此要求矫治下颌角肥大塑造“瓜子脸”或“鸭蛋脸”的下颌角手术患者日趋增多。一般来讲下颌角明显肥大,外翻,“国字脸”或“梯形脸”;下颌角突出,两侧不对称;面部上下宽度比例不协调,两下颌角间距过宽,这三种情况都可进行下颌角手术来改善。

临床表现

下颌角咬肌肥大的求医者,通过对其常规临床检查,X线颌骨全景片头影测量片,在除外肿瘤及外伤的情况下对所有资料进行研究与分析,这类求医者的特征表现有:

(1)从正面看颜面下三分之一明显宽大,成方形脸。

(2)从侧面看可见下颌角部骨质肥大粗壮如骨瘤样异常增大,此区域的软组织厚度也明显增加,但触诊此部位软组织柔软。

(3)GoGn-SN角过小,表明下颌平面的倾斜度过小部分患者面下1/3的高度过矫,主要表现为骸部垂直高度发育不良,从而加重了方脸畸形。

恢复时间

下颌角肥大切除手术后最好留院观察3天左右,期间对伤口最好挤压包扎一个星期左右,这样可以有效预防术后出现的不适感以及肿胀的现象。术后的三个月内不能对脸部进行按摩,尽量少触碰脸蛋。术后一个星期内最好食用一些流质的食物,并且要注意三个月以内应避免一些辛辣刺激以及用力咬硬的食物。

术后首先遇到的是消肿问题,一般术后面部会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大概3-7天逐渐消退,下颌角肥大切除术后一周左右情况较佳可拆线,手术完全消肿大概需要1个月,3—6个月内咬肌由于附着点位置的改变及肌张力的变化,咬肌本身会发生自身重建性萎缩,所以术后6个月左右时恢复会达到最佳效果。

分度诊断

一:下颌角肥大主要表现在对面部形象及心理方面的影响。求医者的特征表现有: (1)从正面看颜面下三分之一明显宽大,成方形脸,多同时伴有颏部垂直高度发育不良,面下1/3高度过短。

(2)从侧面看可见下颌角角度较锐,向后下突出,骨质异常增大。

(3)此区域的软组织厚度有时也明显增加,但触诊此部位软组织柔软、无肿块及压痛,嘱患者用力咬牙时可触及明显肥大硕实的咬肌。

X线头影测量片特征性表现主要有:

①两侧下颌角间距增大甚至大于两颧突间距。

②在侧位X线片上,下颌角(Ar-Go-Me角)变锐,该角正常人为120°。可反映下颌角向下突出程度的下颌平面角(MP-FH夹角)及下颌平面-前颅底平面角平直,向下突出愈明显,则角度愈小。可反映下颌角向后方突出程度的升支平面与前颅底平面之前下交角随着下颌角向后突出程度的加重而增大。通过侧位片的测量分析可以确定下颌角向下及向后两个方向上肥大突出的程度。

二:下颌角肥大的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下颌角角度、下颌骨体外翻角度、下颌骨体的厚度以及咬肌肥大程度、颊部丰满度、与面中部宽度的相对比例关系等。有关下颌角肥大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其判断往往受患者、医师主观因素以及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等的影响。有人曾对下颌角X线侧位片做过统计,国人的下颌角角度59%在110°~120°之间,认为角度<110°即可诊断。也有人认为,正位相下颌角宽度等于或大于颧骨宽度即可诊断。

Barlett等提出的三组美学评判数据对下颌角肥大的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⑴在侧位照片上从下鼻点(sn)到颏部(gn)的距离应为整个面部长度的1/3;

⑵在正位照片上面部最宽的横径为两侧颧弓间的距离,而两侧颞部的距离应与两下颌角间的距离相等,并应比双颧弓间的距离小10%;

⑶下颌角的角度一般在105°~115°。Farkes在1981年通过对西方人种颜面部的测量,提出了许多相关的美学临床数据,其中也指出:正面观时,双下颌角间距应比双颧间距短10%。但由于东方女性本身颧骨较宽,有时虽符合Farkes的测量标准,但方形脸依然非常明显。

三:人体面部是强调和谐统一的,诊断下颌角肥大是一个综合性因素考虑的结果,在考虑下颌角诊断特别是治疗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下颌角角度、下颌间距、面部比例关系等,在面部轮廓整体协调的考虑中才能作出综合判断。此外,为避免误诊,还需与一些疾病相鉴别,如腮腺疾病、颊脂垫肥厚、肿瘤、下颊部炎症、骨化性肌炎等。

参考文献

  1. 下颌角肥大怎么办?家庭医生在线即问即答
  2. 下颌角手术包含哪些项目?悦美整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