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不染一丝世俗之气(张泽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 不染一丝世俗之气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不染一丝世俗之气》中国当代作家张泽新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不染一丝世俗之气

梵净山的魅力也体现在不染一丝世俗之气的佛界空灵之美。仅“梵净山”三个字就具有浓郁的佛教色彩,“梵净”一词在佛学里是“清净”“寂静”,有佛家超凡脱俗之意。梵净山的景点很多,它们的名字与称呼处处透现出佛法的光辉,如说法台、炼丹台、拜佛台,献果台、晒经台,还有舍身崖、悔过崖、太子石、九皇洞等等优美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时时暗合着佛教教理,揭示出佛教文化中的真善美,让人感悟佛学造诣的精深。梵净山成为弥勒道场,好似造化的安排。从地形上看,梵净山仿佛天然大佛,从凤凰山观老金顶,俨然大肚弥勒应现而变的巨大坐像;从老金顶观新金顶,又恰似法相庄严的金身弥勒;再从棉絮岭远眺,金顶山连成一体,身首分明,神态逼真,神似随地安卧的布袋弥勒。当然,最能说明梵净山为弥勒道场者,还是那金顶古庙群中内塑弥勒佛像的通明殿,它是僧众为虔心供奉弥勒巨大坐像而建立,取意“弥勒通体明亮”的殿宇。

弥勒信仰起源于印度,中国的弥勒信仰始于晋代。自唐代起,佛教溯乌江传入,梵净山渐渐发展成为弥勒菩萨道场。从此,梵净山佛教大兴,创修寺庙、建制庵堂成风。梵净山的佛教在明朝最为兴盛。因其梵刹林立,为“梵天净土”,故正式得名“梵净山”。明万历所立《敇赐碑》将梵净山誉为“立天地而不毁,冠古今而独隆”的“天下众名岳之宗”。至清代,康熙帝重新敕封梵净山,形成“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四十八大脚庵”和“五方朝山大道”的朝拜格局。僧众云集影从,若水若云。袅袅佛音,荡红尘之寂奈;浓浓禅意,涤岁月之闲忧。参禅拜佛,绝凡心于尘世;吟诗诵典,净俗念于枯灯。

[1]

作者简介

张泽新,中国散文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