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壳毛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不等壳毛蚶 |
中文名:不等壳毛蚶 拉丁学名:Scapharca inaequivalvis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门 亚 目:魁蛤目 科:魁蛤科 分布区域:台湾西方, |
不等壳毛蚶是一种贝壳,其大小包括小型到大型,他的外形似不规则四边形到椭圆形, 中央部分十分膨胀,左壳大于又壳,白色或淡褐色,左壳的肋上具有颗粒,右壳的肋较为平滑,壳内为陶质,腹缘边上可见放射沟。消化器官由口、食道、胃、肠、肛门、所组成。主要食物为硅藻和有机碎屑,多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产卵;他的分布范围有台湾西方,金门,龟山岛等。不等壳毛钳是一种栖所在浅海沙底的贝壳。 [1]
不等壳毛蚶名称类别
【物种名称】不等壳毛蚶 【命名者】 Bruguiere,1789
【科属分类】贝类动物,双壳钢,魁蛤目、魁蛤科
不等壳毛蚶外形特征
不等壳毛蚶 贝壳小型到大型,似不规则四边形到椭圆形,不等壳或偶尔等壳。壳表有明显的放射肋。内侧腹缘有细齿状。绞齿盘薄而笔直,有许多细齿。后闭壳肌痕大于前闭壳肌痕。韧带面三角形,重复韧带。血液有血红蛋白。
型态特征 近圆形,中央部分十分膨胀,左壳大于又壳,白色或淡褐色,左壳的肋上具有颗粒,右壳的肋较为平滑,壳内为陶质,腹缘边上可见放射沟。中央齿较边缘齿细。
生物学特性: 消化器官由口、食道、胃、肠、肛门、所组成。主要食物为硅藻和有机碎屑。生殖腺包在消化 腺(内脏团)的周围,性成熟时雌体性腺村(紫)红色,雄体黄白色,生殖孔开口在后闭壳肌的腹面,左右各1个。
卵(卵径50-60微米)在海水中受精孵化。生活在渤海辽东湾的毛蚶多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产卵;繁殖期间有2-3次精卵排放高峰,每次间隔约半个月。壳长4厘米左右手个体一次排卵量可达200万-300万粒。产卵水温多在25-27℃间。幼虫在海水中浮游,以担轮幼虫期进入D形幼虫,在150微米时壳顶开始明显大于壳高,近长卵形;
壳长达220微米以后出现“眼点”,即将进入附着变态生活。整个浮游期约需16-17天。幼虫结束浮游生活后,以足丝附着在砂粒、贝壳、海藻等固体物上。足丝呈带状,终生存在;脱落后有再生附着的能力。壳长达1.2-1.5厘米时,落入海底进入浅埋生活,约经2-2.5年长成成贝。
不等壳毛蚶分布范围
台湾分布 台湾西方,金门,龟山岛
不等壳毛蚶习性环境
栖所环境 浅海沙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