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不等殼毛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不等殼毛蚶

來自 美篇 的圖片

中文名:不等殼毛蚶

拉丁學名:Scapharca

inaequivalvis

界:動物界

門:軟體動物門

亞 目:魁蛤目

科:魁蛤科

分布區域:台灣西方,

金門龜山島

不等殼毛蚶是一種貝殼,其大小包括小型到大型,他的外形似不規則四邊形到橢圓形, 中央部分十分膨脹,左殼大於又殼,白色或淡褐色,左殼的肋上具有顆粒,右殼的肋較為平滑,殼內為陶質,腹緣邊上可見放射溝。消化器官由口、食道、胃、腸、肛門、所組成。主要食物為硅藻和有機碎屑,多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產卵;他的分布範圍有台灣西方,金門龜山島等。不等殼毛鉗是一種棲所在淺海沙底的貝殼。 [1]

不等殼毛蚶名稱類別

【物種名稱】不等殼毛蚶 【命名者】 Bruguiere,1789

【科屬分類】貝類動物,雙殼鋼,魁蛤目、魁蛤科

不等殼毛蚶外形特徵

不等殼毛蚶 貝殼小型到大型,似不規則四邊形到橢圓形,不等殼或偶爾等殼。殼表有明顯的放射肋。內側腹緣有細齒狀。絞齒盤薄而筆直,有許多細齒。後閉殼肌痕大於前閉殼肌痕。韌帶面三角形,重複韌帶。血液有血紅蛋白。

型態特徵 近圓形,中央部分十分膨脹,左殼大於又殼,白色或淡褐色,左殼的肋上具有顆粒,右殼的肋較為平滑,殼內為陶質,腹緣邊上可見放射溝。中央齒較邊緣齒細。

生物學特性: 消化器官由口、食道、胃、腸、肛門、所組成。主要食物為硅藻和有機碎屑。生殖腺包在消化 腺(內臟團)的周圍,性成熟時雌體性腺村(紫)紅色,雄體黃白色,生殖孔開口在後閉殼肌的腹面,左右各1個。

卵(卵徑50-60微米)在海水中受精孵化。生活在渤海遼東灣的毛蚶多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產卵;繁殖期間有2-3次精卵排放高峰,每次間隔約半個月。殼長4厘米左右手個體一次排卵量可達200萬-300萬粒。產卵水溫多在25-27℃間。幼蟲在海水中浮游,以擔輪幼蟲期進入D形幼蟲,在150微米時殼頂開始明顯大於殼高,近長卵形;

殼長達220微米以後出現「眼點」,即將進入附着變態生活。整個浮游期約需16-17天。幼蟲結束浮游生活後,以足絲附着在砂粒、貝殼、海藻等固體物上。足絲呈帶狀,終生存在;脫落後有再生附着的能力。殼長達1.2-1.5厘米時,落入海底進入淺埋生活,約經2-2.5年長成成貝。

不等殼毛蚶分布範圍

台灣分布 台灣西方,金門,龜山島

不等殼毛蚶習性環境

棲所環境 淺海沙底

參考來源

  1. 不等殼毛蚶, 海洋生物,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