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东北鼢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东北鼢鼠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东北鼢鼠(学名:Myospalax psilurus),别称地羊、瞎老鼠、盲鼠、瞎摸鼠子、华北鼢鼠、地排子。东北鼢鼠体型圆粗,颈、胸、腰无明显区别。头吻宽扁,利于掘推土壤,背毛黄褐色,毛尖铁锈红色,毛基深灰色。东北鼢鼠常年栖居于地下生活,听觉特别灵敏,食性杂,不冬眠。栖息于温带、寒温带季风区土质松软的平原开阔地区。每年繁殖1~2次,每次产仔2~4只,最多可产8只。分布在中国、蒙古、俄罗斯联邦。东北鼢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简介

东北鼢鼠体型圆粗,颈、胸、腰无明显区别。头吻宽扁,利于掘推土壤。耳小隐于被毛之下,眼小正常,尾细短,前脚掌宽大,前指爪长明显大于指长。爪呈镰刀状,适于打洞和住洞穴内行走。乳头4对,胸、腹部各两对。东北鼢鼠背毛黄褐色,毛尖铁锈红色,毛基深灰色。体侧毛色渐淡,腹部淡灰色,吻鼻部与面部色浅,额顶常有一块大小形状不定的白斑,但有时不明显。东北鼢鼠头骨扁平,前窄后宽。骨质坚硬,骨块间相接紧密。鼻骨宽平,前端1/3显著扩大,后2/3部分平行。额骨前伸入两鼻骨之间。颧弓发达、扩张。人字嵴发达,头骨后端沿此嵴向下呈截切,向内缩,头骨最后端为人字嵴处。上枕骨发达。腭骨长,其中部有一明显的纵棱。听泡扁平,下颌骨粗大。东北鼢鼠上门齿强大。第1上臼齿大,内外侧各2个内陷角,交错排列;第2、3上臼齿较小,内侧仅有一个内陷角,外侧有2个内陷角。下颌第1臼齿内侧3个内陷角,但有时第1个不明显,外侧2个内陷角。第3下臼齿外侧仅有1个内陷角,内侧有2个内陷角,但第2个内陷角极浅。

评价

东北鼢鼠不冬眠,冬季深居于洞内,除取食外不甚活动,有时也到地面上觅食、寻偶。季节活动明显,当春季土地尚未全部解冻前即开始活动,5、6月份繁殖活动频繁,9、10月份主要是采食和储粮的活动。一天之内又以早、晚活动最盛。小雨及阴天全天都能活动。该鼠有怕光、怕风的习性,见风就堵洞。一般除了繁殖季节外均独居。东北鼢鼠常年栖居于地下生活,听觉特别灵敏,很难捕捉。地下洞道长达数十米,面积可达100多平方米,大致可分为通道洞、储粮洞、粪便洞、居住洞、朝天洞。鼠打洞时,每隔一段即将洞内挖出的余土堆成许多小土丘。根据新堆的去向,可辨认其洞道的去向。洞道构造复杂,无显著洞口,内部分支极多。洞道直径5~6cm,居住洞与储粮洞距地面约100cm。觅食道深仅15cm。居住洞长约50cm,宽20cm,高15.5cm。居住洞用草筑成,附近有粪便洞。洞道不同地点、不同性别、不同季节构造不同,雌雄分居,雌性洞道较雄性复杂。秋、冬季洞道较春、夏季洞道复杂,农田洞道与草原等区域的洞道不同。其余习性与中华鼢鼠略同。东北鼢鼠食性杂,食物主要以植物的地下部分,亦食植物的茎叶和地下害虫,尤其喜食块根、块茎及植物的种子。[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