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北鼢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北鼢鼠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東北鼢鼠(學名:Myospalax psilurus),別稱地羊、瞎老鼠、盲鼠、瞎摸鼠子、華北鼢鼠、地排子。東北鼢鼠體型圓粗,頸、胸、腰無明顯區別。頭吻寬扁,利於掘推土壤,背毛黃褐色,毛尖鐵鏽紅色,毛基深灰色。東北鼢鼠常年棲居於地下生活,聽覺特別靈敏,食性雜,不冬眠。棲息於溫帶、寒溫帶季風區土質鬆軟的平原開闊地區。每年繁殖1~2次,每次產仔2~4隻,最多可產8隻。分布在中國、蒙古、俄羅斯聯邦。東北鼢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簡介

東北鼢鼠體型圓粗,頸、胸、腰無明顯區別。頭吻寬扁,利於掘推土壤。耳小隱於被毛之下,眼小正常,尾細短,前腳掌寬大,前指爪長明顯大於指長。爪呈鐮刀狀,適於打洞和住洞穴內行走。乳頭4對,胸、腹部各兩對。東北鼢鼠背毛黃褐色,毛尖鐵鏽紅色,毛基深灰色。體側毛色漸淡,腹部淡灰色,吻鼻部與面部色淺,額頂常有一塊大小形狀不定的白斑,但有時不明顯。東北鼢鼠頭骨扁平,前窄後寬。骨質堅硬,骨塊間相接緊密。鼻骨寬平,前端1/3顯著擴大,後2/3部分平行。額骨前伸入兩鼻骨之間。顴弓發達、擴張。人字嵴發達,頭骨後端沿此嵴向下呈截切,向內縮,頭骨最後端為人字嵴處。上枕骨發達。齶骨長,其中部有一明顯的縱棱。聽泡扁平,下頜骨粗大。東北鼢鼠上門齒強大。第1上臼齒大,內外側各2個內陷角,交錯排列;第2、3上臼齒較小,內側僅有一個內陷角,外側有2個內陷角。下頜第1臼齒內側3個內陷角,但有時第1個不明顯,外側2個內陷角。第3下臼齒外側僅有1個內陷角,內側有2個內陷角,但第2個內陷角極淺。

評價

東北鼢鼠不冬眠,冬季深居於洞內,除取食外不甚活動,有時也到地面上覓食、尋偶。季節活動明顯,當春季土地尚未全部解凍前即開始活動,5、6月份繁殖活動頻繁,9、10月份主要是採食和儲糧的活動。一天之內又以早、晚活動最盛。小雨及陰天全天都能活動。該鼠有怕光、怕風的習性,見風就堵洞。一般除了繁殖季節外均獨居。東北鼢鼠常年棲居於地下生活,聽覺特別靈敏,很難捕捉。地下洞道長達數十米,面積可達100多平方米,大致可分為通道洞、儲糧洞、糞便洞、居住洞、朝天洞。鼠打洞時,每隔一段即將洞內挖出的余土堆成許多小土丘。根據新堆的去向,可辨認其洞道的去向。洞道構造複雜,無顯著洞口,內部分支極多。洞道直徑5~6cm,居住洞與儲糧洞距地面約100cm。覓食道深僅15cm。居住洞長約50cm,寬20cm,高15.5cm。居住洞用草築成,附近有糞便洞。洞道不同地點、不同性別、不同季節構造不同,雌雄分居,雌性洞道較雄性複雜。秋、冬季洞道較春、夏季洞道複雜,農田洞道與草原等區域的洞道不同。其餘習性與中華鼢鼠略同。東北鼢鼠食性雜,食物主要以植物的地下部分,亦食植物的莖葉和地下害蟲,尤其喜食塊根、塊莖及植物的種子。[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