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东寨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东寨港又名东争港。古称东斋港。海口市东北部与文昌市西北部之间的内海,海岸线受第四纪初、中期断裂凹陷和明朝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琼州大地震影响,曲折而深入陆地。港湾避风条件好,有水面56平方公里,其中7.8万亩在1980年被建成东寨港自然保护区(包括海上红树林面积2.6万亩)。[1]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位于琼山区东北部的东寨港,绵延50公里,面积4000多公顷,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红树林保护区。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东寨港

别名;东争港,古称东斋港

地理位置;海口市美兰区三江、演丰交界处

面积;3337.6hm²

简介

海南的红树林以海口文昌为最,其中海口市美兰区的东寨港红

树林保护区是游人去得最多的景区之一。红树林是热带滨海泥滩上特有的常绿植物群落,由于其大部分树种都属于红树科,所以生态学上将其称为红树林。涨潮时分,茂密的红树林被潮水淹没,只露出翠绿的树冠随波荡漾,成为壮观的"海上森林"。[2]

198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重新在今海口市东寨港海域设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红树林保护区。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绵延五十多公里,总面积六万多亩。成千上万棵红树,根交错着根,枝攀援着枝,叶覆盖着叶,摆出了扑朔迷离的阵式来。中国红树共有16科29种,东寨港就分布着10科18种,占全国红树种类的60%以上。

地理位置

保护区位于海南省东北部,即海口市美兰区的三江、演丰、和文昌市的铺前、罗豆的交界处,在海口市美兰区境内。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东北部,处于海口市和文昌市的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2'~110°37',北纬19°51'~20°1',属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337.6hm²,,核心区面积1635缓冲区面积1167实验区面积535.5其中红树林面积1578.2滩涂面积1759.41980年成立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

东寨港自然保护区1980年建立。1986年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5240公顷。

东寨港是在400多年前,即1605年的一次大地震中,地层下陷形成的,海岸线曲折多弯,海湾开阔,形状似漏斗,滩面缓平,微呈阶梯状,有许多曲折迂回的潮水沟分布其间。涨潮时沟内充满水流,滩面被淹没;退潮时,滩面裸露,形成分割破碎的沼泽滩面。红树林就分布在海岸浅滩上。年均温为23.8℃,保护区东有马陵沟、演洲。

东寨港

河,南有三江河,西有演丰东、西河,北有塔市桃兰溪,此外还有若干短小河道流经保护区入海。雨季多台风,带来狂风暴雨,地面严重冲刷,大量细粒、有机质碎屑被带入湾内,堆积盛行,浅滩广布,日益淤泥沼泽化,水浅风稳、浪静,为红树林生长、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禁止在核心区捕鱼

2000年,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功能区规划:

一级保护区--核心区,是为了提供一个不受滋扰、并集中湿地内的生物类别而具参考价值的自然地带。核心区内实行绝对保护,禁止一切人为生产经营活动,包括禁止砍伐红树林和在红树林内围垦、养殖捕鱼狩猎

II级保护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植物园小区。允许开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相协调的生产、科研试验活动。主要包括红树林滩涂造林试验、水禽观测研究、气象水文和潮位观测、非围垦的水产养殖试验、水禽保护宣传教育。

III级保护区--实验区的生态旅游小区。适当开展人工造林恢复生态系统。同时,允许在实验区内展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多种经营、生态旅游等活动。

由于候鸟迁徙有一个选择的过程,候鸟会首先在上空盘旋,选择适合停留的地方,而城市建筑的高楼会影响候鸟的选择。而深圳红树林的东边,有大量的高大建筑,这些对红树林的环境造成了影响。保护区正在考虑将红树林的中心地带西移,在红树林西边是生态公园和填海区,将不会有高大的建筑。

2003年候鸟大规模迁徙到深圳来的时间比往年要晚一些,预计1月份是大规模迁徙的时候。深圳鼓励市民届时前往红树林保护区观鸟。该市一条专供游人观鸟的海滨休闲观光道即将竣工,市民可以在这里眺望到结集成群的候鸟。由于深圳红树林保护区建起了隔音带,虽然该市滨海大道每天有大量汽车经过,但对鸟类没有造成影响,这也是深圳红树林候鸟每年递增的原因之一。工作人员特别提醒市民,观鸟时不要喧哗,不要赶鸟。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在这一带放风筝,以免对鸟儿造成伤害。[3]

树种

东寨港红树品种主要有红海榄、木榄、尖瓣海莲、角果木、秋茄、白榄、海骨根、海漆、桐花树、老鼠勒、水柳、王蕊、海芒果等。

主要保护对象有沿海红树林生态系统,以水禽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物种及区内生物多样性。

动物资源

红树林还是动物的乐园,常见鸟类有白鹭、灰鹳、鹧鸪、钓鱼翁、伯劳、斑鸠、杜鹃、翠毛鸟、水鸭、鹬等,爬行类有多种蛇,两栖类有青蛙等,水中动物有鱼、虾、蟹、贝等。

天然植被主要为红树林,属于东方群系。红树林面积1578.2,有红树植物17科33种,其中真红树植物9科22种,半红树植物8科11种。保护区内统计有鸟类185种,其中珍稀濒危、属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有褐翅鸦鹃、小鸦鹃、黄嘴白鹭、黑脸琵鹭、白琵鹭、黑嘴鸥等13种。现记录有海南巨松鼠、海南水獭、犬蝠等兽类动物8种,其中海南水獭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两栖动物主要有斑腿树蛙、变色树蜥和泽蛙等;爬行动物以蛇类为主,主要有金环蛇、眼镜蛇、蟒等。区内的昆虫以蝶类较具特色,有6科27种。另有鱼类记录103种,其中大多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如鳗鲡、石斑鱼、鲈鲷鱼等。还有大型底栖动物92种,主要有沙蚕、泥蚶、牡蛎、蛤、螺、对虾、螃蟹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候鸟天堂

海口市东北沿海的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有着全中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那里有丰美的鱼、虾、贝、蟹;还有可供安逸栖身的茂密丛林。

2003年12月25日上午10时,正值涨潮,东寨港5000多亩红树林一派宁静。从保护区的演丰站乘船出发,进入开阔的水面,零星出现鸟儿的踪影。眼睛捕捉到的第一只,是被船上的马达声惊出树林的白腰杓鹬。据介绍,它是来海南越冬的"客人"。工作人员李华亮介绍,东寨港历史上先后记录有近90种候鸟。鹭类、行鸟鹬类等候鸟,一直是这里的"常见客"。但曾有过记录的雁鸭类水鸟,10多年来在东寨港已难见踪影。

2002年,这里惊喜地迎来了一大群新"客人",数万只丝光椋鸟结伴飞来,为东寨港上空增添了一道新的风景。据省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苏文拔介绍,在东寨港,丝光椋鸟已多年没有记录了,它们的到来表明东寨港红树林湿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复。

在演丰2000多亩的水面上,船儿穿行在红树林碧油油的木榄群落、海莲群落、角果木群落中。进入保护区三江保护站水域,在工作人员陈伟的指引下,船儿一拐,前方豁然开朗。"唿"地一声,眼前惊起数百只苍鹭、池鹭、大白鹭。它们振开修长的白色、灰色翅膀,铺天远去,在广阔的水面上滑翔盘旋良久,最终落在尽头一片墨绿色的海桑群落中。这里,虽不及"世外桃源"闲适恬静,却尽显气势磅礴的国画意境。

据介绍,这里有红树林植物26种,半红树林和红树林伴生植物40种,占中国红树林植物种类的90%;在此栖息的鸟类有159种,其中列入中澳保护候鸟协定的鸟类有35种(名录共有81种),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协定的有75种。这里,是许多国际性迁徙水禽的重要停歇地和连接不同生物区界鸟类的重要环节。

然而,上世纪70年代末的填海造田,使这里痛失上万亩的红树林宝地;上世纪90年代,那里又建起的上千亩高位虾池,使红树林一些原有越冬候鸟的生境如同雪上加霜;与此同时,当地及外来偷猎者的捕杀,也给东寨港鸟类造成了最直接的生命威胁。

1992年,为了保护以红树林为主的北热带边缘河口港湾,以及海岸滩涂生态系统及越冬鸟类栖息地,东寨港成为我国第一批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七大湿地之一,及时被保护起来。除了加强保护区内部的生态恢复和功能管理,而且加大了对周边居民的宣传教育力度。每逢国家、地方或国际规定的"爱鸟日"、"世界湿地日"、"世界环境日"、"海洋年"等不同内容的活动日,附近村民都可能收到保护区散发的传单和宣传画,护鸟意识与日俱增。

如今,村民如发现迷途的鸟儿闯入他们布设的渔网中,便会自觉地将它们放生。对于鸟儿来说"安全第一",由于加强了巡逻,枪声少了,鸟儿又多起来了。

但是,保护区仍有一个多年放不下的牵挂:放眼望去,东寨港水面上几乎处处可闻渔船的马达声;不出1海里便会呈现密集的渔网和木桩,一旦退潮,大小鱼虾便尽收网底。而那些水鸟,就只能艰难地觅些漏网之鱼了。人鸟争食的斗争,越来越让人焦虑。然而,周边演丰镇、三江镇两镇居民"靠海吃海"的谋生方式,沿袭至今难以改变。据保护区党委副书记黄仲琪介绍,在核心区,保护区曾联合有关执法部门制止过村民下网捕鱼,但双方发生激烈冲突后,一切照旧。

踏入名人山庄,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成千上万的飞禽悠然自得、欢唱起舞。谁能想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里竟是一片荒芜!

出东寨港,慕名来到位于文昌市东路镇的名人山庄。与东寨港不同,这里精致娟秀,鸟儿似乎也不那么羞于见人;这里是我省惟一由私人创建的自然保护区,它的一草一木都是倾注了一个爱鸟人的心血;在这里尽享"天堂"之美的数万只鸟儿,均得益于当地22个自然村村民的共同呵护。

下午4点多,鸟儿尚未归巢,山庄"观鹭湖"岸边的大树枝叉和湖中央的小石山上,点缀着一簇簇雪白婀娜的"玉兰花"。"唰"地一声片片飞起,让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那不是玉兰,都是风度翩翩的大白鹭、苍鹭、池鹭等飞禽。

湖边一条乡村道路,偶尔往来的摩托车、行人的喧哗声,丝毫没有打扰栖在枝头的鸟儿们,它们像老朋友一样悠然自得地观望着过客的忙碌。是什么,吸引了这些"天上来客"?往名人山深处走,便可以看到一个拥有1000多个品种植物的乡村森林,森林深处遍布奇树异木,边缘是一条1000多亩的带形荔枝园,树木高矮错落,造型别致,再加上一方碧波荡漾的河塘环绕其中,水中野鸭戏水,岸边有人凝神垂钓,真可谓园林奇观,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这一切变化,与名人山的"名人"邢贻前,密切相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港商邢贻前带着童年的梦想回到这片故土,却发现儿时相伴在湖中戏水的野鸭、大雁不见了,林中成群的鹭丝也杳无踪迹,眼前只剩下荒野一片。他下定决心要找回童年的家园,恢复人鸟和睦相处的人间仙境。

邢贻前格外爱鸟,只要见到路边有贩卖野鸟的,他都买回来,精心呵护,养好了伤就把它们放归自然。时间久了,乡亲们耳濡目染,他们把名人山所有的鸟都称为"老板前"的鸟,倍加爱护。为了让鸟儿们有一个真正的家园,三年内"老板前"个人投入了1000多万元,精心打造了一个乡村森林。从那以后,名人山的鸟儿越来越多。多到什么程度?入秋后,村民要到林子里打猪草,必须戴上草帽,要不然树上落下的"鸟粪雨"就会在头上开"花"。

名人山的所有村民从"打鸟"变为"爱鸟",村里的老老少少如今都会发自肺腑地说:"鸟类是人类的朋友"、"鸟类是人类的吉祥"。

有一年,邢贻前在路边买回了一只受伤的猴面鹰。带回家后,他给老鹰敷药、喂食,细心照顾。两个多月后,老鹰的伤好了,恢复了元气,邢贻前便把它放回了林子里。又过了一段时间,几个小学生放学后路过那片林时,发现草丛里露出5只嗷嗷待哺的小猴面鹰。一传十,十传百,好奇的孩子们都来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那片草丛被走出了一条路,小猴面鹰都快会飞了,竟没有一个孩子把它们占为己有。

1997年,经邢贻前申报,文昌市政府批准成立名人山自然保护区。一经成立,在邢贻前的带领下,名人山3万多亩土地上,不论刮风下雨,总有一只朴素而又零散的护鸟队穿行于旷野间、溪流边,并活跃在村民当中,进行爱鸟护鸟、热爱生态的宣传。

多年来,邢贻前一直凭着个人的力量,维系著名人山自然保护区这个"世外桃源"。如今,他精心开发出100多亩的乡村公园,几乎已倾其所有。但他儿时的梦还没有圆,"我忘不了,那时候湖里还有天鹅,真美!"已经50出头的邢贻前还胸怀一个蓝图:有一天,天鹅、大雁和成群的野鸭,也能重返名人山;有一天,名人山的22个自然村变成一个大乡村公园,处处是园林,处处群鸟欢唱。

邢贻前希望名人山的所有村民不只为这个自然保护区付出,而且能从中收益,摆脱清贫。他一直在设想:农家乐、生态旅游、"公司+农民"的高效农业开发、园林商住,如何能和谐地融为一体,形成良性循环?他越来越感觉到,只靠他个人的力量,步履维艰。由此,这个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乡村公园"的模式,不只是他的梦想,更是困扰他多年的难题。

如何为"天上来客"保驾护航?为摸清海南湿地鸟类,"2003海南湿地鸟类资源冬季调查"日前正式启动海南还有多少鸟类的"天堂"?尽管在规模、管理上,它们不及东寨港、名人山,但都是不可多得的宝地。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在临高的新盈,有约10只左右飞来越冬的世界濒危物种--黑脸琵鹭,但那里的管理和保护几乎是一片空白。

如何为"天上来客"保驾护航?1991年,海南省出台《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将每年3月20日~3月26日定为本省"爱鸟周"。在严厉打击各种破坏鸟类的违法行为的同时,向群众广泛普及鸟类知识、宣传爱鸟意识。

自上世纪80年代至2001年,海南省相继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建立保护区共23个,约100万亩,占全岛陆地面积4.3%。近两年,我省计划设立自然保护区10个,将保护面积增至200万亩,达到本岛陆地面积的8.6%。

从1997年开始,海南省林业主管部门向全省各市县林业、工商部门以及乡镇政府发出通知,禁止贩卖、经营、食用野生保护动物,以及破坏鸟类栖息地等一切破坏鸟类的行为。同时,加大了对酒店、农贸市场的管理。并与相关部门采取联合行动,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国家保护野生鸟类的行为,与各大酒店签订禁售野鸟协议。

2003年以来,海南省进一步采取专项行动,一方面重拳打击破坏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行径,一方面加大对贩卖、经营野生鸟类的打击力度。

其中,2003年3月起至年底,全省林业系统全面开展天保卫士、野生动物保护、填塘还林及整治木材流通"四大专项行动"。首月,全省共查处43宗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案件,没收国家II级保护野生动物392只、省级保护野生动物535只(条),国家"三有"野生动物476只。行政罚款9.2万元。

2003年4月,以打击破坏野生动物为主的"春雷行动",对全省545家(个)经营野生动物的集散地、集贸市场、宾馆、饭店、酒楼普遍开展突击检查,刑事案件立案12宗,破案9宗。查处治安案件6起,林政案件102起。

由于海南省有关湿地鸟类,特别是湿地候鸟的调查起步晚,同时缺少专家、经费和人力,所掌握的保护现状并不清晰。"2003海南湿地鸟类资源冬季调查",将走出海南候鸟保护的第一步。

为了摸清海南湿地鸟类,其中包括湿地候鸟的家底,2003年12月30日,"2003海南湿地鸟类资源冬季调查"正式启动。这次调查,邀请了来自香港观鸟会、海南师范学院的鸟类学专家,并抽调了省内各相关湿地保护区近20名队员。调查初步分为三个小组,在东线、西线、中线。

红树林

东寨港红树林千姿百态,风光旖旎。从海岸上举目远望,只见广袤无垠的绿海中,显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这些红树林长得枝繁叶貌,高低有致,色彩层次分明。若沿港汊迂回观赏,可以清楚地看见每棵树头的四周都长着数十条扭曲的气根,达一米方圆,交叉地插入淤泥之中,形似鸡笼,当地人叫它"鸡笼罩"。红树的气根,其状令人惊叹!有的如龙头猴首,活灵活现;有的像神话中仙翁,老态龙钟,颇具诗情画意。观看红树林景观最佳时间是大海涨潮以后,划上一只小船驶入红树林区。四周全是一丛丛形态奇特而秀丽的绿树冠,中间是一长条迂回曲折的林间水道。涌动的海潮推着船儿沿水道悠然荡漾,忽左忽右,游人只见蓝海水和绿树冠,感觉到神奇的魅力像红树丛中的雾一样团团涌过来,弥漫海面……

植物资源保护区主要的红树植物有16科近30种植物。即红树科的红海榄、海莲、木榄、尖瓣海莲、秋茄、角果木,马鞭草科的白骨壤,紫金牛科的桐花树,大戟科的海漆,使君子科的榄李,棕榈科的水椰,梧桐科的银叶树,卤蕨科的卤蕨、尖叶卤蕨,玉蕊科的玉蕊,夹竹桃科的海芒果,锦葵科的黄桂。以上为天然分布的红树植物。保护区建立后,又从文昌、陵水、崖县等地引进楝科的木果楝,使君子科的红榄李,海桑科的海桑、杯萼海桑,红树科的红树,茜草科的瓶花木等。

保护区占中国红树林植物的80%以上。这些树木由于生长在海湾、河口,长期受到海水的浸泡和台风的袭击,这些林木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存方式及繁殖能力。生长良好的红树林一般高3~4米,最高10米多,四季常绿,靠着树干基部纵横交错而发达的支柱根、呼吸根和气生根,扎根海滩。抗击狂风巨浪,并满足自身空气的需要;又厚又硬的叶片能减少水分蒸发,叶片上有许多排盐腺,以排除海水中的盐分。红树林的繁殖很独特,当果实成熟,种子就在果实内发芽长出幼苗,一起落在海滩淤泥中,几小时后便可生根,这种繁殖方式,在植物中很少见,人们称它是"胎生树"。

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不但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还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红树林如同一道绿色的海上长城,有效地防止海潮大风对农田和村舍的侵袭,它的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既可以保护泥土不被海潮冲走,又可以阻挡被雨水自陆地上冲刷下来的泥土。它的落叶掉入海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腐烂,就转化为养分丰富的食料,供鱼、虾、贝类和螃蟹食用。

秋茄-红树科萌发力强,每株秋茄的根形状都不同,任何能工巧匠都难以雕出如此众多奇妙形态,有的如龙头,有的如猴首,更多的像童话的老仙翁,老态龙钟,很有诗情画意。

红茄--保护区的优势树种,面积占50%,红茄冬支柱很多,每株红茄冬主干上、枝条上,都伸出支柱根扎入泥中。红树林是海上的一首屏障,挡风固提,保卫着沿海的农田和村舍,被誉为"海岸卫士",同时,它们的根能积沙淤泥,开拓新的滩涂,又被称为"造陆先锋"

旅游资源

有人把红树林誉为"海底森林",也有人称为"水上绿洲"。红树林因其生境独特,生理特征,生态特点、形态结构别具一格。红树林景色绚丽优美,千姿百态,潮水沟迂回由折,犹如条条银蛇盘绕林间。

保护区距海口30公里,有陆路可以通车,水路可达铺前,交通方便。保护区水产品种繁殖,味鲜质美,可就地采购,供旅客品尝。

相关视频

东寨港红树林

东寨港红树林:保护中开发生态效益显著

参考资料

  1. 海上绿洲——东寨港红树林 , 快资讯 2019-11-05
  2. 东寨港红树林旅游 , 艺龙旅行网 2010-11
  3. 鸟的天堂!海口东寨港湿地迎来越冬候鸟 ,光明网 2019-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