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东营市基督教堂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东营市基督教堂于2012年5月10日,在山东省东营市基督教会举行了圣恩堂献堂典礼。全市三县两区的信徒代表、省内有关地市基督教两会的负责同工及信徒代表共5000余人参加了献堂典礼。东营市委、市政府有关部、委、局、办及胜利油田党委统战部的负责人、市其它爱国宗教团体的负责人到会祝贺,东营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魏秀明在献堂典礼上讲话,山东省基督教协会副会长、山东神学院李洪玉院长代表省基督教两会致词,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任赵元法长老作建堂工作报告。5月11日举行了献堂感恩礼拜和文艺演出。

东营市基督教堂是一所规模较大的教堂,总占地面积(包括尚待建设的附属建筑)为20亩。教堂主体建筑长48.5米,宽33.5米,高度为40米,总建筑面积4933.61平方米。能同时容纳2000余人聚会。

教堂采用中西合璧式的建筑方式,既有欧美哥特式的建筑风格,又具有中国传统的会堂形式,顶端建有钟楼,钟楼以上是十字架。教堂正面的外梯共有26级台阶,两边与中间是汉白玉栏杆。从地面到十字架顶端位置的高度是47米。整体教堂外观气势宏伟,荣美壮观,彰显着上帝的荣耀。

目录

哥特式的由来

在中世纪的欧洲,继仿罗马式教堂[1]之后,兴起的是歌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产生于西欧11世纪后期兴起了繁荣的城市经济有关。在西欧的许多城市中,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城市之间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竞争,也带来教堂建筑的竞争,每一城市都以能建立美丽雄伟的教堂为荣。基于这一背景,这一时期的哥特式教堂从外岛内都十分瑰丽华美,即尽奢华之能事,使之成为城市经济繁荣的象征。

哥特式的教堂最初从法国的巴黎开始兴建,其发展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从 12 世纪开始持续到 13 世纪的 50 年代,强调零散结构的递增和高度的增加,如著名的巴黎圣母院。第二阶段,十分重视装饰性的处理,并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整体视觉效果,如德国科隆大教堂。第三阶段,除仍保持自身的基本特点外,装饰效果的变化已脱离了视觉上应有的结构整体性,如英国剑桥皇家学院礼拜堂[2]

参考文献

  1. 罗马式教堂建筑艺术,新浪博客,2008-05-30
  2. 剑桥国王学院及礼拜堂,搜狐,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