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医脉诊知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中医脉诊知识》,作者:费兆馥 等编著,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1],出版日期:2009-10-01,ISBN:9787117116763,字数:128000,页码:148,版次:1,装帧:平装,开本:大32开。

内容简介

《素问·平人气象论》中就有论述多种寸口脉“太过”“不及”的主病及辨别病位、病性的内容。但《黄帝内经》记载的“独取寸口”只提到“寸口”及“尺脉”(寸后脉动部位),尚未提及寸口分寸、关、尺三部的说法。直至《脉经》才明确提出寸口“三部九候”脉法。 二、《难经》记载的脉法 汉代(公元25—210年)成书的《难经》,早见于《隋书·经籍志》。托名秦越人所撰。全书分八十一难,有四分之一以上的篇章论及脉。主要论述寸口脉的原理。《难经·一难》日:“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说明从寸口脉可获取全身十二经脉及五脏六腑的“信息”。《难经》还将《黄帝内经》中遍诊法“三部九候”的概念替换在寸口脉法中,书中载日:“三部者,寸关尺;九候者,浮中沉”。但在寸口脉分部中,只在寸、尺之间,没有关,寸主阳,尺主阴,关为分阴阳之界,对寸口脉法的三部定位问题尚未解决。《难经》又提出浮为阳,沉为阴;心肺在浮,肝肾在沉,脾在中。发展为五脏的“浮沉定位法”,更强调了尺脉主肾、命门的重要性,这为《脉经》成书打下了基础。 三、《伤寒论》记载的脉法 东汉张仲景(150—219年)继承《黄帝内经[2]》与《难经》的思想,总结了汉代以来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著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发展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 ……

目录

章脉诊的起源与发展

节脉诊的起源

一、扁鹊是脉诊的祖师

二、仓公为脉学奠基人之

三、华佗脉法

第二节奠定脉学理论基础的代表作

一、《黄帝内经》记载的脉法

二、《难经》记载的脉法

三、《伤寒论》记载的脉法

第三节脉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脉经》是我国现存的部脉学专著

二、《濒湖脉学》对脉学的推进

三、脉诊客观化研究开创脉学新纪元

第二章脉象的形成

节脉象形成的因素

一、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二、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三、五脏功能对脉象的影响

第二节脉象的生理性调节

一、受气候、时间的影响

二、机体状况的影响

第三章脉诊的意义

一、识病辨证

二、阐述病机

三、指导治疗

四、推断预后

第四章诊脉方法

节如何诊脉

一、调神平息

二、诊脉部位和体位

三、指法

四、诊脉时间

第二节如何学习诊脉

第五章如何辨脉

一、正常脉的特征

二、辨寸口脉的“齐变”和“独异”

三、掌握八纲脉

四、辨脉形

五、脉证合参

第六章脉象示意图和实测图

节脉象示意图

第二节多因素图示法

一、指压(P)一指感(H)趋势图

二、脉宽图

三、脉长图

四、脉波图

第三节实测脉象图

第七章常见脉象

节平脉

一、脉象和示意图

二、临床意义

第二节浮脉

……

第八章脉诊的现代研究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公司简介,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2. 《黄帝内经》全文及译文完整版,值得收藏! ,搜狐,2024-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