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中国传统舞蹈

         
 中国传统舞蹈

 

 

 

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记录中华民族舞蹈发展轨迹的文物图像和文字,连绵不断,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 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舞蹈纹陶盆的出土,向世人展示了原始舞蹈整齐的队势及其群体性、自娱性的特点。从远古传说:“帝俊有子八人,始为歌舞”,说明了歌舞的创造者是群体。 人类为了维持生命和延续生命,必须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人类为了繁衍种族,必须生儿育女。因此,劳动与生殖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活动。深深植根于人类生活中的舞蹈,必然会反映劳动与生殖的内容。

舞蹈,是通过有节奏的、经过提炼和组织的人体动作和造型,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正如闻一多在《说舞》中所言:“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舞蹈总是与人类最热烈的感情联系在一起的。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中国有多少年的文明,就有多少年的舞蹈史。从最蒙昧的上古时代开始,中国传统舞蹈经过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具中国独特形态和神韵的东方舞蹈艺术。

目录

=上古时期=

舞蹈纹陶盆带尾饰的人物形象,既是狩猎劳动生活的反映,又带有图腾崇拜的遗迹。图腾是氏族的标记和保护神,所以人们崇拜它。

新疆呼图壁巨幅生殖崇拜岩画,震惊了世界考古学界。它明白无误地展示了人类祈求子孙繁衍、氏族兴旺的强烈愿望。在男女交合的图像下,有两群动作整齐、欢舞狂跳的小孩,他们是人类的希望和未来。

传说乐舞

传说中的远古音乐,充满神秘色彩,因其特点是以歌、舞、乐三者融为一体的表现形式,故后人统称其为“原始乐舞”。

原始乐舞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反映部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代表特征的音乐,如“朱襄氏之乐”说的是因干旱求雨的事;“阴康氏之乐”是健身驱湿的乐舞;“伊耆氏之乐”反映出先民以“腊祭”祈求丰收的愿望;及“葛天氏之乐”勾画出先民进入农业生产阶段的生活图景等。另一类则是与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密切相关的音乐,如歌颂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和夏禹功绩的乐舞便是。

这一时期的乐舞内容,集中地体现出人类的生存行为,及求索于自然的心态。例如在“葛天氏之乐”的乐舞:“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其中提到的八首歌曲中,《载民》是歌颂承天载民的土地;《玄鸟》是崇拜氏族的图腾── 一种寓意吉祥的黑色小鸟;《遂草木》祝愿茂盛的草木;《奋五谷》祈求五谷的丰收;《敬天常》歌颂上天的恩赐;《达帝功》歌颂上天的恩德;《依地德》歌颂大地的抚育;《总禽兽之极》祈祷上天多赐予鸟兽,使人民安居乐业。

原始乐器

在很多传述原始时期的文献中,不仅记载了当时音乐的大致形态,同时也涉及一些乐器。如《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提及:在远古的朱襄氏时期,不仅风沙很大,而且气候十分干燥,植被散落,子种无果;这时有一个叫士达的贤人制造了五弦的瑟,用来求雨,以此帮助人们过安定的生活。其中的“五弦瑟”,可推断为原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乐器。

当然,也有很多历代传承和出土的音乐文物,可以印证中国有着很悠久的音乐文化历史。如1985年,考古学家在河南舞阳贾湖村东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发掘出25支竖吹骨笛,专家们对其中的一支古笛进行了测定,证明它发出的音是一个完整的七声音列。根据碳14的测定,这些骨笛距今约有8,000多年的历史,它表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了音高的概念。另外,在出土的音乐文物中较多为埙,它的形状通常多为卵形,平底,有一个吹孔,一个或若干个音孔。原始时期的埙也为研究古代音阶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例证。

龙舞和龙的传人

中华民族,常自称是“龙的传人”。

龙是我们祖先创造的一种意想的动物,是神圣权力和祥瑞的象征它的形状,是许多民族图腾形状的集合体。它显示了远古时代,中华大地的不同氏族,在不断联合、兼并、融合的过程中,创造了龙的形象。因此,龙称得上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辽西红山文化遗址墓葬中,发现蚌塑龙形。由于造型大,形象逼真,被视为“华夏第一龙”。早在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有“龙”字,龙字有多种写法,有片甲骨是:“十人又五见龙在田,又雨。”

从汉经唐到明清,有关龙的记载,史不绝书,至今民间还有舞龙求雨的风俗。每逢节庆,中华大地,以及全世界的华人聚居区,都有翻腾飞舞着的风采各异的龙舞。如华丽的彩绘巨龙,用朵朵莲花组成的“百叶龙”,满身香火、口中喷火的“火龙”,以人体组成的“肉龙”、“人龙”,板板相联、连绵不断的“板龙”,以及小型的“纸龙”、“段龙”、“板凳龙”、“手龙”等等。龙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