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学会大陆地壳与地幔研究分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国地质学会大陆地壳与地幔研究分会3月1日,中国地质学会大陆地壳和地幔研究分会成立。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来、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1]、国务院参事张洪涛出席成立大会。18位两院院士以及相关部委、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百名专家出席成立仪式及随后举办的第一次研讨会。来自日本、加拿大的三名着名教授也应邀出席会议。
简介
“大陆地壳和地幔研究分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许志琴院士介绍说,大陆地壳与地幔研究分会是以大陆动力学为纲,推动大陆地壳/地幔组成、结构、动态演化及动力学的研究。
取得成果
长期以来,国内科学家群体在大陆地壳和地幔动力学研究领域,包括青藏高原、造山带和盆地、超高压变质带、古大陆再造、变质基底及其活化、大陆边缘、矿床成因、深部地球结构探测以及大陆科学钻探等方面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对固体地球科学发展及中国大陆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但是,面临21世纪能源饥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和灾害频繁对人类社会的挑战,中国大陆许多重大关键科学问题亟待解决,一些重要领域和地域研究与国际前沿相比已经落伍,中国固体地球科学的发展需要创新理念、整合力量、加大研究力度。
据称,大陆地壳和地幔研究分会强调把研究目标瞄准中国(东亚)大陆形成和演化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和应用实践,重新审视和重建中国(东亚)大陆构造格架、阐明大陆增生过程,揭示大陆地壳和地幔的三维结构、发展大陆构造及动力学理论体系,以及为实现我国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地震灾害防治和国家安全提供重要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关资讯
《自然》:三价铁离子浓度决定地幔中热传导
美国科学家近日通过模拟深层地幔环境,发现两种主要地幔矿石中的Fe3+离子浓度决定了这一区域的热传导,而Fe2+离子的作用比预想的要小得多。这一发现对当前的地幔动力学模型提出了质疑。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11月13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要理解地球的演化,包括大气中氧的出现、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科学家需要探测非常深的下地幔——地表下方660到2900公里的区域。
论文第一作者、美国卡内基研究所的Alexander Goncharov解释说:“下地幔位于地核上方,压力从23万倍到130万倍海平面大气压不等,温度大约从2800到6700华氏度不等。80%的地幔是由含铁的硅酸盐钙钛矿构成,其余则是低铁方镁石。这两种矿石中的铁元素都对地幔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与其他研究人员开发了一套新的光谱学系统,来解释地幔物质如何从波长为红外至紫外的电磁波中吸收热量。研究人员将矿石置于相当于地幔处压力的环境中——室温下高达130万个大气压,结果发现,热吸收与硅酸盐钙钛矿和低铁方镁石中Fe3+离子的含量密切相关。硅酸盐钙钛矿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下的的热量吸收实验显示,Fe3+离子氧化过程中的电荷转移对热吸收具有决定性作用。
论文合着者Viktor Struzhkin说:“实验结果显示,地幔中铁离子[2]含量以及其获得和失去电子的过程决定了地幔这部分的热导率,我们需要利用这些新收集的信息,来重新审视地幔柱和这一区域的其他动态特性受到的影响。”
参考文献
- ↑ 工程师职称等级划分 ,搜狐,2022-02-04
- ↑ 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鉴别 ,搜狐,2017-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