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成立於1966年,是中國地震局直屬地震地質勘查與研究公益類非盈利性科研單位,其前身是地質部地震地質大隊。
重點研究領域和方向主要有地殼動力學理論、地殼應力場和形變場、地震構造力學機理、地震預測理論與方法、地震前兆理論和觀測技術、大地測量理論與觀測技術、重力和固體潮理論與觀測、遙感和衛星影像等空間信息技術的應用、地震與地質災害的機理與監測預警技術、電磁衛星系統總體設計建設與運行,衛星電磁數據[1]處理技術與數據應用研究。
根據2018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具有高級研究人員100人,中級研究人員12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高級專家30人;有一個中國地震局重點實驗室及2個中國地震局研究中心,另下設10個所屬科研機構。
歷史沿革
1966年4月25日,地質部宣布地質部地震地質大隊成立。地震地質大隊為地質部的直屬單位,下設華北、西南、西北、中南四個區隊。
1970年3月25日,地質部將地震地質大隊交由中國科學院領導。同年5月,將地震地質大隊下屬的華北、中南、西南、西北區隊移交各省(市)地震工作部門領導。
1972年,地震地質大隊遷至北京市海淀區西三旗。
1972年8月,中國科學院辦公會議決定,地震地質大隊由國家地震局直接領導。
1986年2月6日,國家地震局批准國家地震局地震地質大隊更名為國家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
1998年3月29日,國務院批准國家地震局更名為中國地震局。同年4月20日,中國地震局批准國家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更名為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
2000年至2002年,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被列為科技部社會公益科研院所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單位。
2002年至2004年,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列入科技部、財政部、中編辦、中國地震局等部委科技體制改革試點單位。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根據2018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具有高級研究人員100人,中級研究人員12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高級專家30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陳顒(雙聘)、石耀霖(雙聘)
中共中央組織部「萬人計劃」(1人):雷建設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雷建設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青年人才托舉工程」(1人):黃帥
中國地震局「新世紀優秀人才百人計劃」(2人):張景發、呂悅軍
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人才百人計劃」(2人):王成虎、任俊傑
科研部門
根據2018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有一個中國地震局重點實驗室及2個中國地震局研究中心,另下設10個所屬科研機構。
中國地震局重點實驗室(1個):地殼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中國地震局研究中心(2個):地震衛星應用中心、北京市地震觀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科研機構(10個):地殼動力學研究室、地震前兆觀測技術研究室、斷層力學研究室、地殼應力研究室、地震監測與預測研究室、工程地震研究室、地球物理探測與地震救援技術研究室、地殼運動與遙感應用研究室、地震信息網絡研究室、電磁衛星技術與應用研究室
設施資源
中國地震局圖書館是由中國地震局主辦、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承辦、中國地震局系統各單位協辦的專業圖書館,為地震監測預報、震害防禦、應急救援等領域的科學研究人員及相關管理部門提供服務。其中包含中國知網、萬方、維普、超星等23種數據庫。
設施設備
根據2018年1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地震局地殼動力學重點實驗室房屋面積約1000平方米,擁有宇宙成因核素超淨實驗室、三維滯彈性應變恢復系統、熱/光釋光自動測量儀等主要實驗設備211台,價值人民幣4016萬元。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截至2018年10月,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科技人員承擔過多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地震科學基金項目,其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8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0餘項。
參考文獻
- ↑ 遙感衛星數據是什麼?,搜狐,2019-04-10
- ↑ 具備這些條件,可以申報今年政府特殊津貼!,搜狐,20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