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英文缩写为CSMNT)于2005年4月5日正式成立。学会挂靠于清华大学,业务主管单位为中国教育部、国家民政部。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院士为学会第一、二任理事长,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尤政院士为学会第三任理事长,清华大学物理系段文晖院士为学会第四任理事长。

机构简介

微米/纳米技术是一个新兴的、高技术和基础研究紧密结合的高科技领域,汇集了电子、机械、材料、制造、检测,以及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不同学科新生长出来的微小和微观领域的科学技术群体,是科学技术创新思维的结果,被认为是面向21世纪的新兴科技,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正在并且即将对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极富挑战性。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是致力于推进微米纳米技术这一前沿科学领域的研发与产业化的学会,是全国从事微米/纳米技术[1]的科技工作者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团体自愿结成并依法登记的社会团体法人,是全国性的非营利性学术团体,是联系广大微米/纳米技术工作者的纽带,是发展我国微米/纳米技术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相关资讯

中国专家自主研发 新型跨角膜上皮的核黄素复合纳米材料在沪面世

日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举行高质量研究成果线上发布会。会上透露,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黄锦海团队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高蓉蓉团队合作,日前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先进材料》(影响因子30.8)上发表以MOF为载体装载核黄素的跨上皮角膜交联研究的论文,为圆锥角膜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圆锥角膜是一种以角膜扩张为特征,角膜局部呈锥形凸出,导致不规则散光和视力损害的角膜疾病,通常起病于青春期,发病率约1/2000(不同种族间存在差异)且逐年增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生产能力和职业选择,并有致盲风险。10%至20%的严重圆锥患者需要角膜移植,而我国角膜供体来源紧张,患者和社会承受巨大压力。

核黄素联合紫外光的角膜交联术是国际公认的主要治疗方法:将核黄素渗透到角膜基质,通过光化学反应增加角膜胶原之间的结合力,提升角膜生物力学强度,阻止和延缓圆锥角膜进展所导致的角膜变薄变形和视力恶化。

传统CXL方案(即Dresden方案)需要去除角膜上皮才能实现核黄素在角膜组织中的有效渗透。据了解,去除角膜上皮,意味着上皮屏障暂时缺失,不仅术后疼痛、视力恢复慢,并可增加角膜感染的风险。此外,传统方案还存在角膜厚度限制等,使得角膜太薄的中晚期病例无法纳入手术。

如何更好地实现保留完整角膜上皮的交联即跨上皮角膜交联?是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也是国际上该领域的前沿研究焦点。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青年研究员[2]、视光学科副主任黄锦海自2010年开始圆锥角膜交联研究。其团队通过整合多学科优势资源,开展眼病药物递送系统的医工交叉研究,针对核黄素的跨上皮递送这一难题联合科学攻关。

黄锦海形象地解释道,传统交联通过去除角膜上皮“摔门而入”手段过于粗暴,损伤了上皮保护层,通过增渗剂或部分机械损伤“破门而入”的方式也同样存在损伤。本次研制的具有芙蓉花形状的纳米材料,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无创、顺利地打开角膜上皮之门,而不破坏这扇门的重要保护作用。

据透露,团队选择与这扇“门”具有相同脂溶性的MOF材料作为核黄素分子的“钥匙”,制作成复合型的核黄素纳米材料,更有利于与表面带负电的“门锁”相配,从而无创地打开门锁,释放出亲水的核黄素,扩散到角膜基质层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