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檔案局所屬的國家級檔案館,位於江蘇省南京市中山東路309號,集中收藏1912年至1949年間中華民國歷屆中央政權機關及其直屬機構檔案。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了原中國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和原國史館的所有檔案史料。這批檔案經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決定,交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設立南京史料整理處。1951年2月1日,南京史料整理處正式成立,設在原中國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舊址。該處先後從廣州、重慶等地收集、接收了國民政府的大量檔案,並接管了保存在北京的北洋政府檔案。1964年4月,南京史料整理處改隸於國家檔案局[1],更名為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至2003年,館藏檔案932餘個全宗,共計180多萬卷。
基本介紹
江蘇省南京是歷史悠久的六朝古都,在道路的兩側分布着很多古建築。在市區中有一條中山東路,位於中山東路309號的一座庭院內,明朝時,這裡是朱元璋定都稱帝時明皇宮的一部分,而近代的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則是中國國民黨黨史史料委員會的所在地。現在,它被稱為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是集中保管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歷屆中央政權機關及其直屬機構檔案的國家級檔案館。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是集中典藏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歷屆中央政府及直屬機構檔案的中央級國家檔案館。館址在南京市中山東路309號,原為「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舊址,由我國著名建築大師楊廷寶設計,於1936年建成。檔案庫房、閱覽大廳和業務大樓等建築均為1950年代後仿照民國建築風格相繼建成。
為集中管理國民政府遺留在南京的檔案,1951年2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處成立,其後又從成都、重慶、昆明、廣州和上海等地接收了大量國民政府中央機構的檔案,奠定了館藏檔案的基礎。1964年4月,南京史料整理處改隸國家檔案局,更名為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由郭沫若先生題寫了館名。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設有保管處、利用處、整理編目處、史料編輯處、研究室(民國檔案雜誌社)、技術處、信息化處和全國民國檔案資料目錄中心等業務機構,專門從事民國檔案的收集、保管、保護、整理、編目、接待利用和編研出版等工作,結合縮微複製、數字化掃描等手段,對館藏檔案進行研究、開發與利用。編輯出版了包括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叢刊、叢書在內共200餘種10億字的檔案史料[2],並創辦了《民國檔案》雜誌。接待了包括港、澳、台在內的全國各地和美、日、英、法、德等國家的中外查檔者60萬人次以上。
視頻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南京二史館老樓1936年建 現在是民國史料中心,中國新聞網,2014-01-22
- ↑ 用檔案告訴你,70年前開國大典的台前幕後,美篇,2019-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