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国纹饰-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青铜器纹饰-龙(100种中国符号-24)

龙是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百鳞之长。作为中国神奇动物中永远的大佬。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之一。[1]

华人世界中,几乎都承认自己是“龙的传人”,在青铜器纹饰中,凡是蜿蜒形体躯的动物,都可归之于龙类。然而真实世界中,根本没有人见过所谓的“龙”。[2]

《说文解字》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虽然在一千个古代人心中有一千种龙的样子,但在青铜器纹饰中,凡是体躯蜿曲如蛇,张口嘴唇外翻,带角的动物基本可归于龙纹。[3]

远古图腾的崇拜

龙是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闪电或彩虹等自然现像做出的解释或想像。是一种幻想的动物。是殷人卜问的对象之一。古人认为它是最高的祥瑞。故成为崇拜的百神之一。[4]

在中国古纹样装饰中,龙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大量装饰在玉石、牙骨、陶瓷、织绣和服饰、景观等许多方面。在封建时代,又将它与佛教、道教的神话结合起来,赋予新的高级神秘色彩。[5]

尤其在宫廷艺术中,更是充满了龙的装饰。

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6]

发展历史

青铜器是最能代表中国的器物之一,它的形制、纹饰以及铭文等等,无不散发著独特的中国气息。但关于龙的起源及龙纹的成因尚无统一的定论。

龙纹自诞生以来,不仅自身形象得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并出现了多种类似龙的图案。[7]

这些形象,有的来自鱼或龟的演化,有的来自走兽的演化,也有的来自古文字的同音假借。

意识大致分为

蒲牢,性好鸣,常装饰为铸钟上的钮鼻;

赑屃 ,性好负重,形似龟,常装饰为驮碑之石趺;

螭吻,性好吞,常装饰为殿脊兽头;

狴犴,好讼,常装饰为狱门铺首;

睚眦,性好杀,常装饰于刀剑;

金猊,性好烟,常装饰为香炉腿兽头;

椒图,性好闭,常装饰为门上衔环兽头;

囚牛,好音乐,常装饰为胡琴上端兽头;

嘲风,性好险,常装饰为殿阁角上的走兽;

狻猊,性好坐,常装饰于佛座;负屃,性好文,常装饰于石碑两旁;

螯鱼,好吞火,常装饰为蹲于屋脊的兽;

金吾,性通灵不睡,常装饰于锁上。

此外,尚有虭蛥,性同嘲风;蟋蜴,性同睚眦;宪章,性同狴犴等。

这些龙族的附属形象具有较强的民间艺术色彩。

型态大致分为

由于龙纹流行时间很长,种类非常多,按照龙的形态可以大致分为:夔龙纹、顾龙纹、蟠龙纹、交龙纹等等。

夔龙纹

夔龙纹指的是一种作爬行状的龙形侧面图像,有一足、两足或者无足,通常对称式出现。在商代中晚期至西周早期常作为主要纹饰,饰于器物口沿下方,或者作为次要纹饰,饰于圈足上。它的特点,简而言之就是:永远不给你看正脸!

传说中夔龙只有一条腿,所以与上面的饕餮纹一样,由于这一名称已经使用了很久,古钟鼎彝器等物上所雕刻的夔形纹饰。也称夔纹。

顾龙纹

顾龙是指作回首状的龙,除了头的方向不一样,基本形状与夔龙纹大体相似。它盛行于西周中期,通常几条龙两两相背,中轴对称以纹饰带形式饰于器物的口沿和颈部。


蟠龙纹

蟠龙纹也称“卷龙纹”,就是将龙的身躯以龙首为中心盘卷成圆形,一般装饰在铜盘的中心,流行于商末周初。有时龙首还会做成立体状,更具艺术感。

交龙纹

顾名思义,就是龙身体相互交缠的图像,有两龙相交,也有多龙相交,相互组合,千变万化。无论是“S”形、“N”形、麻花形,还是一团乱麻形......身长体软的龙龙们都能轻易地做到。

其中有一种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小龙相交,组成纹饰单元,密布于器物表面的交龙纹饰又称为“蟠螭纹”,流行于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与蟠螭纹同时期流行的还有一种蟠虺纹,同样交错扭曲的图案乍看与蟠螭纹十分相似。不过“虺”是古书说的一种毒蛇,与小龙“螭”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