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 |
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有时称作青年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领导青年工作的机关。全面抗战爆发前夕,中央设立青年部,由冯文彬负责。
机构简介
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中央的一个专门负责青年工作的部门,是在中共中央决定对共青团实施改造后设立的,在中国共青团发展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它的由来也是学习和研究共青团历史必须了解的。
在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共青团改造的决定后,为加强对青年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和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在中共中央机关内设立了青年部,由原团中央书记冯文彬任部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青年运动的发展[1]很不平衡,青年抗日团体也名目繁多,党领导和影响下的青年组织也很多,领导关系也比较复杂。这种情况对青年运动的深入发展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历史沿革
1938年5月,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陈云任主任,冯文彬任副主任。1941年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凯丰任中央青委书记,冯文彬任副书记。1943年,中央机构调整,青委、妇委等合并为中央民运工作委员会。1945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冯文彬任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有冯文彬、凯丰、胡乔木、刘光、李昌、蒋南翔等。1946年11月,中央发出《中央关于建立民主青年团的提议》,要求各中央局、分局主持择地进行建立民主青年团试验。1947年3月,青委随中央撤离延安。4月,冯文彬率领青委人员由山西省临县前往晋察冀解放区。8月末至9月,青委召开青年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建团工作,向中共中央提议开始在全国各解放区内正式建立民主青年团,得到中央批准。1948年9月,青委召开会议,决定今后经常性的业务为:了解各地建团和青运情况,指导建团和青年工作,办好团校和《中国青年》,加强国际活动等。1949年3月,青委机关迁驻北平(今北京)。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选举产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届中央委员会,冯文彬任书记,廖承志、蒋南翔任副书记,并选举产生团中央常务委员会。5月,团中央常务委员会向中央提议“团中央常务委员会即为党中央的青年工作委员会”。5月底,中央书记处予以批准。
为了适应青年工作的这种变化,在1938年4月29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会议,讨论青年工作问题。5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决定》,确定在中央至县以上的各级党组织中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青委内至少有一个不兼别的工作而专作青年工作的人”,青委“隶属于同级党部领导之下”。
这个决定发出后,中央青委成立,中央青委由7人组成,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组织部长陈云任书记,原共青团中央书记、西北青救会主任冯文彬任副书记,中央青委委员有:李昌、胡乔木、宋一平、刘光(悌)、高朗山。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青委与青年部比组宣各部要更带独立性,可以派自己的巡视员,经过同级党可以发表指示信件。下级青委应向上级青委作报告。”
1941年9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调整中央青委组成,决定由凯丰(何克全)、冯文彬、宋一平、蒋南翔、高朗山5人组成青委,凯丰任书记,冯文彬为副书记。
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中央关于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决定将中央青委并入新建立的中央民运工作委员会,在该委员会中设青年组负责青年工作。
1945年中共七大后,中央决定恢复中央青委,8月23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由冯文彬任中央青委书记。
1947年3月,中央青委随中央撤离延安,4月9日冯文彬率领中央青委人员由山西省临县三交镇前往晋察冀解放区。8月,在全国土地会议期间,中央青委在西柏坡召开了解放区青年工作会议,向中共中央提出开始在全国解放区内正式建立青年团的建议。10月2日中央批准了这个建议和布置。
1949年,中央青委具体负责召开了全国学联、中国新民主主义[2]青年团一大和全国青联的会议。
1949年4月22日至24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一届一中全会召开,选举冯文彬为团中央书记,廖承志、蒋南翔为团中央副书记,并选举产生由9名常委和2名候补常委组成的团中央常务委员会。团中央书记、副书记兼任常务委员会书记、副书记。5月20日,团中央常务委员会向中共中央提议,“团中央常委会即为党中央的青年工作委员会”,团中央书记、副书记即为中央青委书记、副书记,5月2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予以批准。1952年底,遵照党中央的有关指示,在团中央机关设党组,中央青委撤消。
参考文献
- ↑ 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青年运动的光辉历程 ,搜狐,2022-05-07
-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搜狐,2021-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