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有時稱作青年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領導青年工作的機關。全面抗戰爆發前夕,中央設立青年部,由馮文彬負責。

機構簡介

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是中國共產黨中央的一個專門負責青年工作的部門,是在中共中央決定對共青團實施改造後設立的,在中國共青團發展的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它的由來也是學習和研究共青團歷史必須了解的。

在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共青團改造的決定後,為加強對青年抗日救亡運動的領導和推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在中共中央機關內設立了青年部,由原團中央書記馮文彬任部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全國青年運動的發展[1]很不平衡,青年抗日團體也名目繁多,黨領導和影響下的青年組織也很多,領導關係也比較複雜。這種情況對青年運動的深入發展有一定的不利影響。

歷史沿革

1938年5月,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成立,陳雲任主任,馮文彬任副主任。1941年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凱豐任中央青委書記,馮文彬任副書記。1943年,中央機構調整,青委、婦委等合併為中央民運工作委員會。1945年8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批准馮文彬任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有馮文彬、凱豐、胡喬木、劉光、李昌、蔣南翔等。1946年11月,中央發出《中央關於建立民主青年團的提議》,要求各中央局、分局主持擇地進行建立民主青年團試驗。1947年3月,青委隨中央撤離延安。4月,馮文彬率領青委人員由山西省臨縣前往晉察冀解放區。8月末至9月,青委召開青年工作會議。會議討論了建團工作,向中共中央提議開始在全國各解放區內正式建立民主青年團,得到中央批准。1948年9月,青委召開會議,決定今後經常性的業務為:了解各地建團和青運情況,指導建團和青年工作,辦好團校和《中國青年》,加強國際活動等。1949年3月,青委機關遷駐北平(今北京)。4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平召開,選舉產生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一屆中央委員會,馮文彬任書記,廖承志、蔣南翔任副書記,並選舉產生團中央常務委員會。5月,團中央常務委員會向中央提議「團中央常務委員會即為黨中央的青年工作委員會」。5月底,中央書記處予以批准。

為了適應青年工作的這種變化,在1938年4月29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會議,討論青年工作問題。5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組織青年工作委員會的決定》,確定在中央至縣以上的各級黨組織中成立青年工作委員會,「青委內至少有一個不兼別的工作而專作青年工作的人」,青委「隸屬於同級黨部領導之下」。

這個決定發出後,中央青委成立,中央青委由7人組成,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組織部長陳雲任書記,原共青團中央書記、西北青救會主任馮文彬任副書記,中央青委委員有:李昌、胡喬木、宋一平、劉光(悌)、高朗山。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召開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提出,「青委與青年部比組宣各部要更帶獨立性,可以派自己的巡視員,經過同級黨可以發表指示信件。下級青委應向上級青委作報告。」

1941年9月10日,中共中央決定調整中央青委組成,決定由凱豐(何克全)、馮文彬、宋一平、蔣南翔、高朗山5人組成青委,凱豐任書記,馮文彬為副書記。

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中央關於機構調整及精簡的決定》,決定將中央青委併入新建立的中央民運工作委員會,在該委員會中設青年組負責青年工作。

1945年中共七大後,中央決定恢復中央青委,8月23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由馮文彬任中央青委書記。

1947年3月,中央青委隨中央撤離延安,4月9日馮文彬率領中央青委人員由山西省臨縣三交鎮前往晉察冀解放區。8月,在全國土地會議期間,中央青委在西柏坡召開了解放區青年工作會議,向中共中央提出開始在全國解放區內正式建立青年團的建議。10月2日中央批准了這個建議和布置。

1949年,中央青委具體負責召開了全國學聯、中國新民主主義[2]青年團一大和全國青聯的會議。

1949年4月22日至24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一屆一中全會召開,選舉馮文彬為團中央書記,廖承志、蔣南翔為團中央副書記,並選舉產生由9名常委和2名候補常委組成的團中央常務委員會。團中央書記、副書記兼任常務委員會書記、副書記。5月20日,團中央常務委員會向中共中央提議,「團中央常委會即為黨中央的青年工作委員會」,團中央書記、副書記即為中央青委書記、副書記,5月27日,中共中央書記處予以批准。1952年底,遵照黨中央的有關指示,在團中央機關設黨組,中央青委撤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