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山大学医学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山大学(图书馆)原图链接来自 百度 的图片

中山大学医学院悠悠风华岁月,漫漫征程如歌。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经历了百又五十余载的沧桑砥砺、薪火相传,如今已是春华秋实、桃李芬芳。

学院历史

中山医学院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至1835年美国传教士伯驾医师在广州建立的博济医院,1866年,另一位美国传教士嘉约翰在博济医院内建成中国近代内地第一所西医学府——博济医学堂,开西医教育之先河,孙中山先生于1886年在此习医。这所医学堂后来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而始建于1908年的光华医学堂(后来发展成为广东光华医学院)和创建于1909年的广东公医学堂(后来发展成为中山大学医学院),也是中山大学医科教育源头。

专业建设特色鲜明 中山医学院共设制全日制本科及长学制专业共7个,其中临床医学专业[1]和法医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药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病原生物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拥有人体寄生虫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实验生理科学、病理生理学、法医病理学等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生理学、药理学、实验生理学、寄生虫学、法医病理学等5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另有《病原生物学》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非处方药的合理使用》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人体寄生虫》为教育部来华留学品牌课程。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稳居前列 基础医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石,更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医学学科的支撑。中山医学院基础医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具有较好的学科地位与影响力,学科水平处于国内“第一方阵”。在最新一轮教育部学科水平评估中,我院基础医学学科位居国内高等院校并列第4。据上海软科发布的“2019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数据显示,我院基础医学学科位居国内高等院校第3名。此外,最新ESI排名数据显示,中山大学有7个与基础医学[2]相关的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前1‰,且位于全球第178名。特别是,2017年我校基础医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是我国南方地区唯一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医学学科,基础医学学科建设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人才汇集

优秀人才汇集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山医学院已汇聚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学科奠基人。改革开放后,拥有徐秉琨、吴秀荣、杜传书、祝家镇、郭景元、卢光启、董郡、胡本荣、陈以慈、马涧泉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近年来,通过高端引进和自主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人才梯队,汇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学院人才队伍由量变到质变的聚合效应初步显现。目前,学院形成了以宋尔卫院士为领军人物,国家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拔尖人才为学科带头人的新一代优秀团队和骨干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85人,其中教授84人,副教授71人,拥有中国科学院士1名、国家高层次引进人才2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6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3名、“973”首席科学家及重点研发计划负责人6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在病原生物学与热带病防治、干细胞生物学与组织再生、神经疾病基础与神经生物学、心血管病理生理学基础、代谢性疾病病理生理学基础、免疫学基础与免疫治疗以及肿瘤免疫等研究领域汇聚高端人才,初步形成一批具有学术活力、学术实力与学术影响力的创新科研团队和医学教育团队。

视频

中山大学医学院 相关视频

专业的秘密 中山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mp4
中山大学医学院与卫材中国短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