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所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所镇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地处越西县南部,东与尔觉乡、拉白乡接壤,南与喜德县相连,西与冕宁县交界,北与越城镇相毗邻,区域面积12.93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12420人。

1950年4月,设中所乡。1958年,乡改公社。1984年1月,公社改乡。1993年1月,与丁山乡合并为中所镇。 截至2020年6月,中所镇下辖1个社区和12个行政村。2021年1月,丁山乡并入。

2019年,中所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03个。[1]

历史沿革

地理位置

中所镇位于凉山州越西县城南7公里,是乌金公路与中冕公路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02°20′--102°54′;北纬28°18′--28°53′之间,幅员面积14.1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670米,年无霜期272天,年平均气温13.3°C,温润凉爽,雨量充沛,士地肥沃,交通方便,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历史

中所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文昌帝君张亚子就诞生在该镇,"文昌故里、水镇中所"的开发,将使中所镇成为大凉山旅游建设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清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年)五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麾下左翼宰辅赖裕新,曾在中所镇痛歼偷袭太平军的越西厅同知周歧源。自民国时起,中所镇就是越西县土特产及外来盐、布、小百货的集散地。

整治

中所镇依整治后的越冕公路两侧,扒旧建新,立起一些瓷砖贴墙的二、三层楼,杂夹着更多的土墙老屋。不论新房老屋,临街住户总是设法弄出各种各样的小铺面,红蓬绿帐,食店发廊,煞是热闹。每逢二、五、八赶场,附近农民担上自己的小收获,更是以街为市,摆摊叫卖。马车把式的吆喝声,小贩的叫卖声,飞驰而过的摩托车的轰鸣声,让整个中所古镇显得生机勃勃。

红军长征过越西

1935年5月,红军长征进入了大小凉山,欲渡过大渡河北上抗日。

为粉碎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吸引敌人注意力,掩护红军主力胜利抢渡大渡河,在红军副参谋长左权,二师政委刘亚楼、十一团政委张爱萍等红军名将的率领下,于5月21日下午从泸沽出发,当日晚到达喜德登相营,准备翻越小相岭直插越西。小相岭为灵关古道必经之路,因地势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红军一军团侦察连,不顾连续行军几天的疲劳,在向导的带领下,连夜直奔小相岭,从侧边绕道到敌人背后。敌人还没来得及抵抗,就被侦察连全歼。

红军先头部队占领小相岭后,国民党越西县长兼防卫团长彭灿,发觉小相岭的电话不通,知道情况不妙,急忙带着两个连的守城敌军和家眷,趁天还没亮就仓皇向汉源逃窜,一些地主豪绅闻讯也带着家眷和贵重财物逃往四周山上的彝寨。彭灿在次日下午逃至甘洛县海棠镇后,被追赶来的红军先头部队活捉并处决。

红军从小相岭直插而下,相继占领了陶家营、中所等地。于5月22日中午时分,几个骑马的红军率先进入越西县城,见到老百姓就笑嘻嘻地打招呼:"不要怕,我们是红军,是专为穷人办好事的。"两点左右,大队红军相继进入越西县城,首先打开监狱释放了被关押的彝汉群众和人质。接着,红军砸开了伪县府档案柜,将反动政府的地亩银粮册簿和文书档案全部焚毁。

自古以来,越西就是交通要道,古代"南丝绸之路"和现代"成昆铁路"线都贯穿境内,使越西彝族文化与其他文化有交流的机会,并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形式。[2]

经济发展

中所镇是越西县城至州府西昌的必经之路,距最近的火车站仅20公里,所辖区域村村通公路。中所镇已初步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已逐步向科技化,信息化发展。目前12个村都在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发展烤烟、万寿菊、中药材、无公害蔬菜、青椒种植,养殖大白鹅。2003年烤烟种植2810亩,万寿菊种植30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00亩,青椒合计种植面积为450亩,无公害蔬菜划片种植70亩,大白鹅养殖1000只,种植了甜樱桃。加快镇所在地的建设,商业街已初具规模。驰名凉山的"水观音"水库是发展了水产业、旅游业、及纯净水项目的理想之地。

中所镇反季节无公害蔬菜,播种面积3.8万亩,,以生产夏秋季大白菜,夏冬萝卜及秋季、秋延后海椒、黄瓜、蕃茄、豆类为主,年产量11.4万吨。二00二年二月被四川省农业厅认命为"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蔬菜基地",经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机构对产地环境抽样、检测、论证,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认证面积8万亩,所送检海椒、萝卜、白菜、黄瓜,被同时认定为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

旅游景点

中所古镇

古镇类似北京胡同。由青石或水泥铺就的路面已破损不少,露出碎石沙土。两旁民居多为土墙或木板结构,有临街开门的,亦有一门进去别是天地的四合院,天井虽是内地常见的那种方形,但头顶上却是由小青瓦围剩的一个直径一米多的天窗。这种上圆下方的结构,除了遮挡大凉山强烈的紫外线外,恐怕也含有古老传说中天圆地方的意思。中所古镇有一个三百年历史、板式结构、前后两进的老院子。老房檐上刻有飞禽走兽,窗棂雕花精美,屋内陈设一律老式的家具饰物,剥落的油漆和裂开的木纹是年深日久的标识。越西县中所古镇旅游景区以"文昌故里--水韵越西"为主题,融入全省、全州的旅游整体规划中,体现生态的前提下,如文昌文化、彝族文化、红军文化及水文化等,对基础设施、旅游资源、公益、绿化以及游等细节分别入手,以资源为本,持续发展,服务于民为根本,着力突出文昌、水、古镇的品位,以完美的景观规划将水镇中所建成特色鲜明、景色独具、风俗奇异、风情迥然的集公益、绿化以及游、购、娱、吃、住、行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圣地。

中所水观音

中所水观音位中所镇中所中学旁,水源来自山腹中,系地下河流水系。中所水观音依山水,有农家乐等到休闲场所,有烤乳猪、陀陀肉、酸菜鸡、荞馍馍等风味小吃。水观音的水是地下水,发源于镇西头的金马山下,山脚缝间多股清泉涌出,又因鱼随泉出,又称"金马鱼洞"。水观音河的泉口处水面宽阔,水深丈余,成一小湖,"泉水清可见底,洁可数鱼,冬暖夏凉,恍然有气,天阴将晴,则轩然有声,夏秋涨发,无浊浪横波。"是当年水观音河的写照。水电站的拦坝,使水观音河的湖水更甚,碧潭更静。潭里倒映的村庄,让人分不清哪是天空,哪是水中,可谓是水天一色。水观音河水沿西南下流经丁山桥注入越西河,泉水环街绕舍,为中所水镇营造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文昌帝君张亚子

"北有孔子,南有文昌"的说法流传已久。与圣人孔子齐名的文昌帝君张亚子,就出生在越西中所芦林沟。传说张亚子修行成仙后,被封为文昌帝君,文昌文化在中国及整个东南亚地区有广泛的影响。据史书记载,文昌帝君姓张,名亚子,晋武帝太康八年(287年)二月初三生于越西中所芦林沟,后徙居梓潼,在七曲山修道劝善数十年,最终羽化成仙。历史上,文人士子,儒、释、道三家都十分崇拜张亚子,还借文昌帝君之名,书写了大量著述,据不完全统计多达百余种,这些经语中许多是劝善勉学的诗章。文昌文化影响广泛,全国及东南亚地区所建的文昌宫、殿、庙、塔、阁、楼数以千计。

土碉楼

中所土碉位于中所镇,有几十座土碉。镇里镇外、沟边河旁,到处都是高低错落的碉楼。这种建筑是越西坝子上汉族传统的房屋样式,矮则一层,高则五六层。中所土碉的墙体呈黄白色,这种土不仅颜色独特,而且粘性极佳,历久不裂。中所的碉楼一般都有十多米高。土碉墙体的厚度,当地话叫"狮子头",有一尺八、二尺、二尺四等不同的规格,最大的狮子头有三尺二,十分结实。修筑好后如一堡垒,雄伟壮观。有些土碉要在基脚上砌石条,砌到一米至二米以上,再起土墙。土碉楼一户一个单位, 内层用上好的木料相隔装饰,有厢房、书房、侧室、主室以及杂物间 ,碉楼的楼层用木条相隔,每层以楼梯上下。过去的土碉,为了防盗和守卫,窗户都很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