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河 (杭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河 (杭州)
圖片來自nipic

中河,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下城区境内,南起钱塘江边闸口小桥的双向泵房,北由新横河过新坝注入中河,全程约10千米。今天的中河为古代盐桥河龙山河新横河的合称,盐桥河和龙山河的起源众说纷纭,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而新横河为晚清开凿以沟通中、东、西三河的河道。杭州中河-龙山河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杭州段的11处遗产点之一,中河南段古桥及古泉也被列入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介紹

现状

中河全长10.423千米,宽8至10米,自钱塘江边闸口小桥的双向泵房,沿复兴街南侧一路东流至美政桥,再穿过复兴街向东北方向流至南星桥,沿中河路一路北上穿越市区,至体育场路梅东高桥以北的田家桥(今水星阁小区旧地名)附近东折沿新横河过新坝注入东河。今天的中河为舊時新横河盐桥河龙山河之合称:中河河道最早开凿于唐代,宋代城内河流称盐桥河,城外称龙山河,清代两河合称中河,清光绪五年北端又开新横河与东河沟通。今凤山桥以南河道仍存旧名龙山河,长4.4千米;北段下游东西向河道亦存新横河之名,长約0.75千米。旧时中河从龙山闸(俗称闸口)汲取钱塘江水作为水源,补充城中各河水量,1950年代虽然龙山闸已废但船只尚可翻坝入河,因此仍称中河南起龙山闸。后来原为闸口小桥至龙山闸段河道淤塞,改为管道通至江边,并设置调控闸门一座。1986年复兴街改造时,建设一座双向泵站,在平时自钱塘江取水,汛期又能够排水至钱塘江。由于中河水位较高,杭州市区部分河道依靠中河补给水源,中河凤山门南侧建有水闸通过地下渠道向贴沙河输水,新宫桥过去也设有闸门通过地下暗渠向东河供水。[1]:136-137杭州中河-龙山河也是2014年大运河杭州段11处遗产点之一。

历史变迁

中河在凤山门以南城外河道又名龙山河,这一河道最早开凿于隋代至吴越。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直达钱塘江畔的柳浦,1980年代学者徐吉军考察杭州城南运河时,当地人或谓龙山河为隋炀帝运粮河。也有学者认为开凿于唐代中后期,为当时开凿的三条沙河之一。还有人认为开凿于吴越时期,为当时与海塘平行的河段[2]。龙山河旧自钱塘江畔龙山闸至凤山水门,共计6千米。龙山河通航以后,来自安徽、浙江西南部的木材顺钱塘江而下,最终运输到美政桥到六和塔之间的江滩上,排队等待进入龙山河。由于龙山河水位较钱塘江低,所以商品入河则需要在龙山闸排队或人力搬运到河道,最终到达凤山门外的木材市场。吴越以前,龙山河都是江潮直入河道,但钱镠在龙山河开辟浙江、龙山二闸门,涌入的江潮水先在二闸间沉淀泥沙,再进入运河河道。北宋时,两闸逐渐废置,直到苏轼按照旧制复设。南宋时皇宫设在凤凰山靠近龙山河,因此龙山河不再通航而日渐湮塞。元延祐三年(1316年),行省丞相脱脱下令疏浚龙山河以便航运,至正六年(1346年)其子达识帖木儿再度疏浚。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由于中河水位高故改闸为坝,“江头翻坝”的说法一直沿用至今。

參考文獻

  1. 马时雍. 杭州的水. 杭州: 杭州出版社. 2012. ISBN 978-7-80758-587-9. OCLC 885885328. 
  2. 徐勤; 宣建华.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与杭州城市的发展关系. 建筑与文化. 2018, 0 (5): 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