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河 (杭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河 (杭州)
圖片來自nipic

中河,位於中國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下城區境內,南起錢塘江邊閘口小橋的雙向泵房,北由新橫河過新壩注入中河,全程約10千米。今天的中河為古代鹽橋河龍山河新橫河的合稱,鹽橋河和龍山河的起源眾說紛紜,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而新橫河為晚清開鑿以溝通中、東、西三河的河道。杭州中河-龍山河是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杭州段的11處遺產點之一,中河南段古橋及古泉也被列入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介紹

現狀

中河全長10.423千米,寬8至10米,自錢塘江邊閘口小橋的雙向泵房,沿復興街南側一路東流至美政橋,再穿過復興街向東北方向流至南星橋,沿中河路一路北上穿越市區,至體育場路梅東高橋以北的田家橋(今水星閣小區舊地名)附近東折沿新橫河過新壩注入東河。今天的中河為舊時新橫河鹽橋河龍山河之合稱:中河河道最早開鑿於唐代,宋代城內河流稱鹽橋河,城外稱龍山河,清代兩河合稱中河,清光緒五年北端又開新橫河與東河溝通。今鳳山橋以南河道仍存舊名龍山河,長4.4千米;北段下游東西向河道亦存新橫河之名,長約0.75千米。舊時中河從龍山閘(俗稱閘口)汲取錢塘江水作為水源,補充城中各河水量,1950年代雖然龍山閘已廢但船隻尚可翻壩入河,因此仍稱中河南起龍山閘。後來原為閘口小橋至龍山閘段河道淤塞,改為管道通至江邊,並設置調控閘門一座。1986年復興街改造時,建設一座雙向泵站,在平時自錢塘江取水,汛期又能夠排水至錢塘江。由於中河水位較高,杭州市區部分河道依靠中河補給水源,中河鳳山門南側建有水閘通過地下渠道向貼沙河輸水,新宮橋過去也設有閘門通過地下暗渠向東河供水。[1]:136-137杭州中河-龍山河也是2014年大運河杭州段11處遺產點之一。

歷史變遷

中河在鳳山門以南城外河道又名龍山河,這一河道最早開鑿於隋代至吳越。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直達錢塘江畔的柳浦,1980年代學者徐吉軍考察杭州城南運河時,當地人或謂龍山河為隋煬帝運糧河。也有學者認為開鑿於唐代中後期,為當時開鑿的三條沙河之一。還有人認為開鑿於吳越時期,為當時與海塘平行的河段[2]。龍山河舊自錢塘江畔龍山閘至鳳山水門,共計6千米。龍山河通航以後,來自安徽、浙江西南部的木材順錢塘江而下,最終運輸到美政橋到六和塔之間的江灘上,排隊等待進入龍山河。由於龍山河水位較錢塘江低,所以商品入河則需要在龍山閘排隊或人力搬運到河道,最終到達鳳山門外的木材市場。吳越以前,龍山河都是江潮直入河道,但錢鏐在龍山河開闢浙江、龍山二閘門,湧入的江潮水先在二閘間沉澱泥沙,再進入運河河道。北宋時,兩閘逐漸廢置,直到蘇軾按照舊制復設。南宋時皇宮設在鳳凰山靠近龍山河,因此龍山河不再通航而日漸湮塞。元延祐三年(1316年),行省丞相脫脫下令疏浚龍山河以便航運,至正六年(1346年)其子達識帖木兒再度疏浚。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由於中河水位高故改閘為壩,「江頭翻壩」的說法一直沿用至今。

參考文獻

  1. 馬時雍. 杭州的水. 杭州: 杭州出版社. 2012. ISBN 978-7-80758-587-9. OCLC 885885328. 
  2. 徐勤; 宣建華. 京杭大運河(杭州段)與杭州城市的發展關係. 建築與文化. 2018, 0 (5): 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