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手电梯系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手电梯系统原图链接来自 uc头条新闻 的图片

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手电梯系统英语:Central-Mid-Levels Escalator and Walkway System,简称半山电梯,路政署结构编号HF135),是连接港岛中环商业区与半山区的行人交通系统,于1993年10月15日(星期六)启用,全长超过800米,创下全球最长户外有盖行人扶手电梯系统的纪录[1]

沿革

面对半山区狭窄道路日益繁忙的问题,香港政府于1982年展开了兴建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手电梯系统的计划,原本希望可吸引半山区居民步行往来中环商业区,以纾缓半山区的道路交通。系统由法国工业建筑公司负责建造,原评估须4400万港元兴建,后来兴建中途发现严重超支问题,最终耗资2亿4500万港元,并于1993年10月15日(星期六)启用,工程总耗时2年多,估计每年所使用的电费约50万港元。

启用前夕,时任运输署助理署长李树荣亲自试乘,他表示由于半山区地理环境狭窄,只能兴建一条电梯,并以潮水式运作,在指定时间改变运行方向配合人潮。扶手电梯在启用当天早上已有大批市民在入口等候试乘,但启用不久便告故障,起因是电梯的虚位被碎石、垃圾等杂物塞死,导致23段自动电梯中有5段故障,需要暂停运作20分钟至2小时不等。由于扶手电梯在部分位置与民居十分接近,最近的位置不足1米,在兴建时和启用初期曾爆出治安问题,后来路政署在电梯接近民居位置加装围栏或胶板,并装设接驳警署的闭路电视监察系统,以防被人利用电梯侵入民居。

政府以此系统作为试验计划,用以评估自动行人道系统的成本效益。因此,当局于1994年进行了系统落成前后变化的研究,所得结论是,系统能推广步行和纾缓公共交通服务的压力,但却未能吸引驾驶人士放弃驾车,从而纾缓区内交通挤塞的情况。随后,政府于1999年拟议,在港岛兴建六个类似的上坡电梯系统,其中炮台山系统及正街系统已相继于2007年及2013年落成。

自1990年代系统启用起,中环商业区及海旁的人流能轻易引导至山势较高的地区,因而推动了荷南地区(荷李活道以南)的再发展,由旧式住宅区转型为餐厅及酒吧等林立的苏豪区,成为了吸引外地旅客的著名景点之一。

而扶手电梯系统日益繁忙,使用人次由1999年的每天3.5万人次,上升至2005年的每天5.4万及2010年的每天8.5万人次。于2010年,有中西区区议员认为,现时的扶手电梯系统接近饱和,遂建议当局研究修建第二个扶手电梯系统的可行性。

2012年,“人人畅道通行”“扩展计划”将阁麟街一段纳入,在阁麟街兴建一部升降机,以方便有需要人士使用系统。而2016年,“人人畅道通行”“第二阶段计划”则将横跨罗便臣道近慧豪阁一段纳入,将兴建升降机

2014年,系统每年维修及保养开支约为1,250万港元。在系统启用了约25年后,由于扶手电梯机件老化,故障时数日增,香港政府决定由2017年起至2023年间,分3阶段全面更换系统内的扶手电梯

2018年,前中区警署建筑群活化项目的一段新分支启用,由现时系统内荷李活道与奥卑利街交界的高架行人通道起,新建行人天桥连接“大馆”[2]古迹艺术馆阅兵广场。

视频

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手电梯系统 相关视频

香港的半山扶电梯,是世界最长的,带扶手电梯的长廊!
自动扶手电梯内部运转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