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缅关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原图链接来自 中国评论通讯社 的图片

中缅关系是指中国与缅甸之间的双边外交关系,目前缅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友好盟国之一。

元朝

1277年至1287年间,元帝国元世祖忽必烈率军攻打缅甸蒲甘王朝而引发的战争。战争以元军胜利、元军占领蒲甘城后蒲甘王朝沦为元朝附庸国。

明朝

1381年(明太祖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大将沐英出击云南击败忠于元朝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势力后,沐英被封作黔国公世镇云南,明军将云南纳入版图。

同时明廷在云南“外围”设有六个松散的土司宣慰司,即孟养宣慰司(辖境相当今缅甸八莫,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脉以东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孟养)、木邦宣慰司(辖境相当于今缅甸掸邦东北部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兴威)、缅甸宣慰司(即缅甸阿瓦王朝,曾臣属于明王朝,其地在木邦以西,孟养以南,今缅甸曼德勒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八百宣慰司(其地在今缅甸掸邦东部和泰国清迈地区)、车里宣慰司(辖境相当于今中国云南西双版纳)、老挝宣慰司(其地在今老挝境内)。这些宣慰司在公元1446年形成三宣六慰,即南甸、干崖、陇川三宣抚司,和车里、缅甸、木邦、八百、孟养、老挝六慰。

1531年,缅甸东吁王朝建立,逐步统一缅甸北部全境,此时又不断进攻明朝土司[1]。1566年,吞并了八百、老挝和车里。万历初年,又攻占了木邦、蛮莫、陇川、孟养等司,至此“三宣六慰”全部落入东吁手中。明朝出兵反击,收复了部分失地,并加强了边区的防守。除云南境内的车里外的六慰都已为东吁所有。

南明与清朝

1659年,南明永历帝为了逃避清军,流亡缅甸,永历十五年夏历十二月初三日后被送交吴三桂,康熙元年四月十五日(1662年6月1日)遭缢死。 1762年-1769年,地点于今中国云南以及缅甸掸邦、克钦邦,清朝与缅甸贡榜王朝激战,结果是双方签订和约,清军退回云南。

中华民国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42年初,日本侵占马来西亚后,开始入侵英属缅甸。1月30日,日军攻克缅甸东部重镇,随后分两路继续前进,3月8日,日军占领缅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间,日军进攻重镇曼德勒,企图切断滇缅公路。此时,在英国依照协定求助由中华民国组建远征军协防缅甸,远征军司令长由罗卓英担任(而后史迪威的压力下以杜聿明接任代理司令长官),由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集合当时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进发。

1944年4月,国民政府决定再次从云南派出远征军。5月11日夜,卫立煌指挥的16个师的中国远征军开始渡过怒江,收复滇西之旅。

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至1950年代

1949年末,第二次国共内战趋于结束,云南两广等地投降中华人民共和国,段希文从广西逃亡至香港。

1950年,中华民国陆军中将李弥,李弥率部撤往缅甸、老挝、泰国三不管交界地,在泰缅边境组织游击队,对抗中国共产党,段希文前往该地区参战。李弥任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云南绥靖公署主任,继续于云南附近的佤邦地区带领云南反共救国军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

1951年,在韩战爆发之后,中华民国政府美国提供的美制武器运往缅甸,支援李弥的泰缅游击队部队,获得武器补给,声威大振,其部队控制缅甸北部地区。

1953年,韩战结束。缅甸与老挝在苏联支持下,分别在联合国大会中抗议中华民国入侵领土,美国向台湾施压,要求蒋介石下令撤军。联合国与泰国政府达成协议,提供难民营给泰北孤军。因为缺少后援,段希文率领第5军三千余名官军,由缅甸金三角,撤退至泰国北部清莱府美斯乐地区,成为泰北孤军。

1954年,蒋介石下令泰北国军撤回台湾,但云南省党部书记长李先庚暗中转达蒋中正总统密令,要求段希文与其部属留在泰北,成为泰北孤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50年代,中缅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于1950年6月8日正式建交。中国国家主席刘少奇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陈毅等老一辈中国领导人都曾访缅。缅甸吴奈温主席、吴山友总统和吴貌貌卡总理等也多次访华。19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代表与缅甸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边界条约》划定两国边界,其中包括正式放弃对果敢的主权,让予缅甸。

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及缅甸关系回复。1988年缅甸失去苏联经济援助,同年镇压8888民主运动遭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经济制裁,国际陷入孤立,中国对缅甸实行军事及经济援助。

2015年6月,由昂山素季率领的全国民主联盟代表团访问中国[2]

2020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缅甸。习近平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访问缅甸以来,另一位访问缅甸的中国领导人,也是2020年习近平首次外出访问。

视频

中缅关系 相关视频

西方会改变中缅关系吗?缅甸驻华大使:中国才是缅甸的真朋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