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外交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华民国外交部 |
---|
|
《中华民国宪法》第一百四十一条明定:“中华民国之外交,应本独立自主之精神,平等互惠之原则,敦睦邦交,尊重条约及联合国宪章,以保护侨民权益,促进国际合作,提倡国际正义,确保世界和平”明确指出中华民国之外交政策方针之基本精神与原则,外交部据以做为争取并维护国家最高利益之圭臬。
沿革
- 1861年3月11日,清朝于自强运动中掌理最高外交事务的官方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是为中国外交现代化之开端。此日也是外交部之部庆日。
- 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组为“外务部”。
-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后,将原清朝外务部改组成立“外交部”于南京市,理藩部因各族平等原则而裁撤。
- 1935年6月,由上海市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兴建三层钢筋混凝土建筑,作为外交部部址。
-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外交部随中央政府迁至重庆市(今重庆人民公园)内办公[1]。南京外交部原址则被侵华日军当作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
- 1961年,成立“先锋案执行小组”专责派遣农耕队前往非洲邦交国,1962年扩编为“中非技术合作委员会”。
- 1969年,成立“外交部外交领事人员训练所”(外交及国际事务学院前身)。
- 1972年,“中非技术合作委员会”与“外交部海外技术合作委员会”合并为“海外技术合作委员会”。
- 1972年12月2日,行政院成立亚东关系协会(今台湾日本关系协会)负责与日本关系事务。
- 1979年3月1日,行政院成立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今台湾美国事务委员会)负责与美国关系事务,业务由外交部办理。
- 1989年,成立“海外经济合作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1992年,原领事事务司扩编为“领事事务局”。
- 1993年,依据《政风机构人员设置条例》(2012年2月3日修正公布时改名《政风机构人员设置管理条例》)设立政风处,并于同年设立“国会联络组”以加强与立法院联系之工作。
- 1996年7月1日,“海外技术合作委员会”与“海外经济合作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合并改组为“国际合作发展基金会”。
- 2000年,设立“非政府组织国际事务委员会”,以协助国内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国际活动,为国内非政府组织从事涉外事务及活动之重要管道。
- 2005年10月18日,设立直属外交部部长的一级单位“日本事务会”(任务编组),外交部部长陈唐山担任首任召集人,亚东关系协会秘书长罗坤灿担任首任执行长;但其并非《外交部组织法》法定单位[2],且其职责与亚太司及亚东关系协会重叠,至2008年裁撤。
- 2011年11月14日,修订《外交部组织法》和所属机关组织法。
- 2012年5月20日,行政院新闻局裁撤后,外交部承接其国际新闻业务。9月1日,依新版的《驻外机构组织通则》开始将驻外人员之行政职称统一以正式官衔订定,驻外机构(大使馆与代表处)之馆长均称大使,解决原先大使馆、总领事馆、代表处、办事处人员职称复杂、容易混淆的问题[3]。9月3日,外交部相关部门组织调整,并整并其他区域及业务部门;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与亚东关系协会改隶外交部。
组织编制
外交部内部单位组织依据行政机关单位编制可分为业务单位、事务单位、辅助单位、附属单位(附属机关),其中业务单位多以地理区域编列,亦称地域司。地域司负责掌理关于该区域国家之政治、通商、经济财政及文化、军事外交、本国侨民及关于辖区区域性组织等事项;事务司则负责部内行政及其他相关事务;另外还设有中部、南部、东部及云嘉南四个区域办事处及其他特别单位。
内部单位
- 业务单位
- 国际组织司
- 国际传播司
- 国际合作及经济事务司
- 条约法律司
- 亚东太平洋司
- 亚西及非洲司
- 欧洲司
- 北美司
-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司
- 研究设计会
- 辅助单位
- 礼宾处
- 人事处
- 秘书处
- 主计处
- 政风处
- 资讯及电务处
- 常设性任务编组
- 公众外交协调会
- 非政府组织国际事务会
- 国会事务办公室
- 临时性任务编组
- 机要事务办公室
- 档案审查小组
- 中部办事处
- 南部办事处
- 东部办事处
- 云嘉南办事处
附属机关(构)
- 外交部领事事务局(三级机关)
- 外交部外交及国际事务学院(三级机构)
- 台湾美国事务委员会(驻美非官方外交机构,行政委托单位)
- 台湾日本关系协会(驻日非官方外交机构,行政委托单位)
驻外机构
- 15个大使馆
- 2个领事馆(驻汕埠领事馆、驻东方市领事馆)
- 56个驻外国或国际组织代表处
- 1个驻国际组织代表处(驻比利时代表处,兼为驻欧盟代表处)
- 1个驻国际组织代表团(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团)
- 33个驻外国城市办事处
参考文献
- ↑ 陪都遗址溯踪 - 国民政府外交部遗址 三峡博物馆,2010-1-21
- ↑ 胡立宗. 外交部设日本事务会. 台湾苹果日报. 2005-10-19 [2016-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30) (Chinese (Taiwan)).
- ↑ 统一名称 代表对内称大使 ,中央通讯社,2012/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