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华汽车 (香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汽车 (香港)
图片来自hk01

中华汽车有限公司英语:China Motor Bus Company,简称中华巴士中巴、缩写CMB,26)成立于1923年,原是香港一间巴士服务营运商,是由颜成坤与小舅黄耀南创立。现已转营为地产发展商,由颜成坤三子颜亨利出任董事局主席颜洁龄保留监理一职。

介绍

中华汽车有限公司曾经是一家专利巴士公司,并长时间提供港岛区的巴士服务,可是其巴士服务质素于1980年代中期起每况愈下,导致于1993年失去26条港岛南区巴士路线的专营权,由于服务并未有改善 (如汽车车厢内气味浓烈),因此馀下的巴士路线专营权于1998年初被香港政府强行收回并公开招标[1]。其专营权于1998年9月1日凌晨零时结束,旗下88条路线交由新世界第一巴士有限公司(新巴)接手经营,另有12条路线被直接交予城巴营运。同年11月中巴开设非专营巴士服务,惟此服务已于2015年7月1日起结束营运。

现时主要业务

现时中华汽车有限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在香港及英国经营房地产发展及物业出租,其中在香港的地产项目大多是重建中巴早年购入作巴士厂及宿舍的土地。中巴最新的物业发展项目是位于黄竹坑道的甲级写字楼,以及柴湾道的商住项目,而对上一个大型项目是位于北角马宝道、楼高44层的单幢式住宅港涛轩。港涛轩原址为巴士员工宿舍,于1998年腾空后由中巴独资发展为住宅物业发展项目,并交由太古地产进行项目设计及销售代理。

物业发展

中巴在1997年起先后参与多个物业发展项目,包括:

中巴同时在英国伦敦拥有3幢商业大厦,包括Albany House、Thanet House及Scorpio House。

旧中巴柴湾车厂

中巴在柴湾道391号(柴湾内地段第88号)拥有一个可供重型车辆停泊的多层停车场,其前身是巴士车厂,于1976年建成,连地下和天台在内楼高五层,是中巴于当时其中一项重大投资。大楼采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以实用为主,没有多馀装饰,于1980年代引入自动洗车机,在当时来说算是先进设备,中巴亦会在此进行新车装嵌、维修和上广告等工程,中巴办公室亦曾在这里。

中巴不再营运专营巴士路线后,该厂专门出租予拥有大型巴士或货车车队的公司,例如租给大巴士香港有限公司作车厂。2015年5月29日,中华巴士计划出售此地(面积约为102,420平方呎)予中巴及太古地产合资拥有的Joyful Sincere Limited,总代价为8.5亿港元,以重新发展为综合发展区及休憩用地。这座车厂已于2019年12月腾空,2020年3月初开始拆卸重建。

历史

专利巴士

中巴是在1923年由颜成坤创立,起初在九龙半岛新界经营巴士服务。其后香港政府在1933年实施巴士专营权,九龙及新界的巴士专营权由当时新成立的九龙巴士公司投得,而中巴则获得香港岛的巴士服务专营权,自此中巴的重心遂改为集中在港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港岛区人口增长,中巴不断扩张巴士路线网络。而中巴自战后以来,一直被视为比对岸的九巴进取。例如,中巴早在1950年代在巴士上设置乳胶座椅;在1972年率先使用后置引擎双层巴士(即丹拿珍宝;较当时的前置半驾驶舱式巴士而言,是一种低地台巴士);1976年全面实行一人控制措施。

1970年代是中巴的全盛期,当时正值1972年红磡海底隧道通车,中巴联同九巴合营过海隧道巴士线,中巴更大量购买新型巴士服务,旗下新车全面采用较易维修的纤维车身。到1976年,中巴的年营业额超过2,000万港元,是公司成立以来最高。

踏入1980年代,在香港主权前景问题地铁宣布兴建港岛线两个不明朗因素下,中巴开始减少在巴士车队上的投资。地铁港岛线于1985年5月31日(中环站柴湾站)和1986年5月23日(上环站)投入服务后,中巴的乘客量大幅下跌,此后中巴的经营作风日见保守。其后在1989年中巴因劳资双方就退休金安排谈判破裂,中巴员工在左派工会发动下决定罢驶,令香港岛的交通出现严重混乱,而依赖巴士服务的港岛南区更因此交通瘫痪。

为了避免中巴继续垄断港岛区的巴士服务,防止中巴罢工所引起的交通混乱再次发生,于是政府决定为港岛区的巴士服务引入新的竞争者。政府于1990年批准城巴先后开办3条空调非专利屋邨巴士路线,分别来往港岛南区置富花园鸭脷洲邨利东邨金钟地铁站。同年,中巴为抗衡城巴的屋邨巴士路线,并防止城巴在南区进一步扩张,宣布引入12辆双层空调巴士(即编号为DA1-DA12的首批丹尼士秃鹰空调巴士),于同年7月及9月先后开办来往置富花园及金钟和华富邨湾仔码头之间的空调巴士路线(即537、504),中巴及城巴在香港岛的正面竞争至此正式开始。

为了进一步引入竞争以期改善港岛巴士服务,香港政府于1991年将中巴在1987年取消的12A线中环麦当奴道)公开竞投,城巴凭着经营屋邨巴士业务的经验,获得了这条路线的专营权,正式成为香港第四间专营巴士公司。

1989年至1993年间,中巴劳资双方就薪酬和退休金的争议多年未解决,更引发罢驶事件,故香港政府在1992年延续中巴经营权的同时,取消中巴其中26条港岛巴士线及2条与九巴联营的过海隧道路线的经营权,并公开招标引入其他巴士公司经营。随后城巴获得该28条路线的经营权,由1993年9月1日开始经营(详见Network 26 新里程)。1995年,香港政府进一步缩减其路线网络,透过不公开协商的方式把另外14条原本由中巴经营路线的经营权交予城巴,令城巴在短短两年内大规模扩张港岛区巴士网络,而中巴的巴士业务则逐渐萎缩,乘客量有所下跌。

1995年9月8日(农历八月十四中秋节迎月夜)(即中华巴士刚取得3年的延续专营权不久),15线的尾班车在临近收车时间(当时山顶尾车为晚上11时45分)突然脱班,令400名于山顶赏月的民众滞留,警方要出动大卡车接载民众下山,翌日有滞留的何姓市民及其他一众乘客,致电郑经翰主持的电台时事烽烟节目《风波里的茶杯》揭发事件,令15线成为当时的新闻焦点,引起港府有关部门的不满,当时的运输署署长和前廉政专员任关佩英更首次引用《公共巴士服务条例》,于1996年7月判中巴罚款8,000元。此次事件成为令中巴于1998年下半年丧失专营权的导火线。[2]

此外,1990年代中期,地铁计划淘汰通用储值票,以非接触式智能卡作为新的电子收费系统,即后来的八达通九铁(2007年12月2日起,和地铁合并成港铁)、九巴、城巴、油蔴地小轮(2000年1月15日起,大致由新渡轮取代)均大力支持并配合推行,但中巴拒绝参与,加上中巴此时只著重其巴士车厂改变为地产项目,不正视其巴士业务的服务质素欠佳,以及旗下车队老化的问题,终于导致运输署决定不延续中巴的专营权。

1998年2月17日,行政会议指令特区政府不再延续中巴专营权并重整中巴当时营运的巴士网络。政府即时将中巴88条巴士线公开招标,另外12条路线直接交由城巴经营,1条原本与九巴联营的过海隧道路线交由该公司独自经营,另有24条巴士路线取消。同年3月31日,新世界第一巴士成功竞投到中巴的88条路线,而中巴的专营权亦于1998年8月31日晚上告终。中巴向新巴出售逾710部巴士,并在专利权结束后将业务重心全面投放于地产发展,但仍然维持经营一条非专营巴士路线,来往港运城北角政府合署之间,直至到2015年7月1日结束营运为止。除此之外,在新巴接手88条路线后首三年,向中巴租赁其柴湾巴士车厂作新巴日常运作之用。直到柴湾新巴创富道车厂落成,新巴才全面撤出中巴车厂。

在中巴经营专营巴士业务的末期(1997年),虽然曾经计划引入单层及双层低地台空调巴士,但最终因为英国丹尼士车厂未能配合中巴尽快交货的要求,而令计划无疾而终,改为购买十辆丹尼士秃鹰非低地台巴士(编号DA83-DA92)。

中巴早在1970年代兴建柴湾巴士车厂时,已考虑日后将位于北角的总车厂及总办事处大楼发展为地产项目,以令业务多元化。踏入1990年代,由于港岛区巴士业务不明朗及香港地产业兴旺两个诱因,中巴开始与太古地产合作,先后将北角原中巴总办事处及车厂,与及北角七姊妹道车厂两幅地皮发展为住宅物业、商场及商用办公大楼,为中巴带来丰厚利润。直到今日,位于北角英皇道原中巴总办事处的港运城综合地产发展项目,其中的商场部份仍然命名为成坤广场,以纪念中巴创办人颜成坤先生。另一方面,中巴也在1994年计划与太古地产合作将黄竹坑道旧黄竹坑车厂用地发展为酒店项目,项目于2014年才正式获政府批准发展为甲级写字楼项目。至于中巴为发展地产项目,而提出改变前中巴柴湾车厂用途的申请,已获准兴建2幢36至38层高建筑,总楼面约40多万平方呎。

参考文献

  1. 存档副本. [2012-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5). 
  2. 去年迎月山顶线脱班 中巴被“秋算”罚八千. [2010-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