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中部地区

中国中部地区,东接沿海,西接内陆,按自北向南、自东向西排序,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在内的中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六省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是,中部地区也面临着诸多制约长远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中部地区比较优势,增强对全国发展的支撑能力。[1]

区域简介

中国中部地区,东接沿海,西接内陆,按自北向南、自东向西排序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六个相邻省份,截至2017年底,中部地区国土面积约102.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68亿人,生产总值约17.94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约4.87万元。

与中部地区相邻的省份有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重庆陕西内蒙古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按自北向南顺时针排序)。

中部地区历史厚重,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工农业基础雄厚,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依靠全国约10.7%的土地,承载全国约26.51%的人口,创造全国约21.69%的生产总值,是我国的人口大区、交通枢纽、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在中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16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规划》指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强化长沙、合肥、南昌、太原等省会城市地位。继续做大做强洛阳、宜昌、芜湖、赣州、岳阳等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将中部地区定位为"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规划》提出"发展壮大经济增长极。壮大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形成南北呼应、共同支撑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地带。"[2]

区域省份

中部六省

山西省

山西省,简称晋,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长城以南。全省纵长约682公里,东西宽约385公里,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人口3629.8万人(2013年)。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现辖太原、大同、朔州、忻州、阳泉、晋中、吕梁、长治、晋城、临汾、运城等11个地级市,共85个县,11个县级市,23个市辖区。省会太原市。

山西被称为" 中国煤铁之乡"、" 中国能源重化工基地",主要矿藏有煤、铁、铝、铜、耐火粘土、石灰岩、石膏等。现已探明的煤矿储量为2000亿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铁矿储量为30.5亿吨。由于煤炭储量丰富,煤炭工业在山西工业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 。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古称中原、中州、豫州,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

截至2017年底,河南共下辖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52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85个县,省会郑州市,常住人口9559.13万人,居中国第3位。

河南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从夏朝至宋朝,河南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有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四个及商丘、濮阳、淮阳、偃师、南阳、许昌等古都,为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省份。河南自古就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之说,有商汤、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范蠡、商鞅、苏秦、吕不韦、李斯、贾谊、张衡、杜甫、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李贺、岳飞等历史名人。

河南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中国第5位、中西部首位。郑州商品交易所是中国首家中西部唯一一家期货交易所。郑州航空港区为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中国新设立的自贸区。2016年12月,国家批复郑州入选国家中心城市。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城市群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河南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截至2017年底,河南有世界文化遗产6项2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8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3处。

安徽省

安徽省,简称皖,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 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 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六普,全省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安徽省共辖合肥、芜湖、蚌埠、淮南等16个地级市及6县级市,43市辖区,56县。截止2009年底,乡镇级区划单位供计905个镇,357个乡,258个街道办事处。省会合肥市。

安徽资源条件优越,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全省现有耕地408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其中可养面积48万公顷。共有 生物资源1091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木本植物有 30种,珍稀野生动物54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分别有18种和368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水资源蕴藏总量约为680亿立方米,居全国第20位。全省已发现近140种有用矿产,探明储量的67种,煤、 铁、铜、硫、磷、明矾、石灰岩等38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10位。现已探明煤炭储量250亿吨,铁矿储量29.9亿吨,铜矿储量384.9万吨,硫铁矿储量5.64亿吨,分别居全国第7位、第5位、第5位和第2位。

湖北省

湖北省,简称鄂,湖北在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5%,居全国第14位,全省人口5724万人。下辖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3个省直管市,1个省直管林区(神农架),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38个县,2个自治县。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省会武汉市。

湖北省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支点、中心,全国交通航运枢纽。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中国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作为仅中国重要的科教城市,武汉高等院校众多,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约120万人。

湖北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131种,其中磷、红金石、硅灰石、石榴石、泥灰岩居全国首位;铁、铜、石膏、岩盐、重晶石、萤石、石墨、金、汞、锰、钒、镍等储量亦较为丰富。在矿床的组成成分上,一般伴生或共生有多种有益成分,如大冶铁矿,除铁矿外,还伴生有铜、钴、金、银等,可供综合利用。煤炭资源较少,质量较差。江汉平原一带已发现储油构造数十个。

江西省

江西省,简称赣,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属江南地带,东临浙江、福建,南嵌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是中国毗邻省份最多的省,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西经济区等发达地区的共同腹地。江西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人口4503.93万人(2012年),由11个地级市组成。省会南昌市。

江西截至2008年7月8日,已知的150多种矿产中,已发现各类固体矿产资源140多种,其中探明工业储量的89种;矿产地700余处,其中大型矿床80余处,中型矿床100余处。在探明的89种矿产储量中,居全国前五位的有33种。其中,居第一位的有铜、钨、钽、铯、铊、钪、金、银、铀、钍、伴生硫、溶剂白云岩等,居第二位的有稀土、硒、碲、铷、锂等,居第三位的有磷钇矿、铋、铍、岩盐、蛇纹岩等,居第四位的有钼、铌、萤石等,居第五位的有锡、锆、玻璃用白云岩等。

湖南省

湖南省,简称湘,位于长江中游江南地区,由于大部分地处洞庭湖之南而成为湖南。湖南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连湖北。湖南物产富饶,素有"湖广熟,天下足"之美誉,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东西宽667公里,南北长774公里。土地总面积211829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21%,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10位,2011年末户籍人口为7119.34万,常住人口6568.37万,全省辖14个地州市、122个县(市、区)。省会长沙市。

湖南省矿藏丰富,素以"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之乡"著称。已探明储量的80多种矿藏中,锑的储量居世界首位,钨、铋、铷、锰、钒、铅、锌以及非金属雄黄、萤石、海泡石、独居石、金刚石等居全国前列。湖南省植物种类多样,群种丰富,是中国植物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樟、檫、栲、青山栎、枫香以及竹类,此外有银杏、水杉、珙桐、黄衫、杜仲、伯乐树等60多种珍贵树种。野生动物主要有华南虎、金钱豹、穿山甲、羚羊、白鳍豚、花面狸等。

省份经济

  • 河南:2017年,河南省生产总值44988.16亿元,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39.49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21449.99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19198.68亿元,增长9.2%。三次产业结构为9.6:47.7:42.7。
  • 湖北:2017年,湖北省生产总值36522.95亿元,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59.69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6259.86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16503.40亿元,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为10.3:44.5:45.2。
  • 湖南:2017年,湖南省生产总值34590.60亿元,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90.00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4145.50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16755.10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结构为10.7:40.9:48.4。
  • 安徽:2017年,安徽省生产总值27518.70亿元,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11.7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3486.60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增加值11420.40亿元,增长9.7%。三次产业为9.5:49.0:41.5。
  • 江西:2017年,江西省生产总值20818.50亿元,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53.90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9972.10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8892.60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结构为9.4:47.9:42.7。
  • 山西:2017年,山西省生产总值14973.50亿元,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7.90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6181.80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8013.90亿元,增长7.8%。三次产业结构为5.2:41.3:53.5。
  • 注:经济数据参见2017年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城市集群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的城市群,涵盖河南省的郑州、洛阳、开封、南阳、安阳、商丘、新乡、平顶山、许昌、焦作、周口、信阳、驻马店、鹤壁、濮阳、漯河、三门峡、济源,山西省的长治、晋城、运城,河北省的邯郸、邢台,山东省的聊城、菏泽,安徽省的宿州、淮北、阜阳、亳州、蚌埠5省30座地级市所构成的具有高度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城市群,中国7大国家级城市群之一。截至2016年底,总面积2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62亿人,生产总值60343.72亿元,生产总值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位居全国第四位,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2016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正式批复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规划》提出建设洛阳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提出:发展壮大经济增长极,壮大中原城市群,形成支撑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地带。《规划》将中原城市群定位为:立足区位交通等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打造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极具发展活力的核心地带。2016年12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年12月2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将中原城市群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和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涵盖武汉、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襄阳、宜昌、荆州、荆门、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株洲、湘潭、衡阳、娄底、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新余、抚州、宜春、萍乡市、吉安市新干县等3省31座地级市,占地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面积却为世界之最,是长三角的3倍,珠三角的5倍。2014年的经济总量超过4.5万亿元,经济总量位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中原城市群之后,排居全国第五位。

2015年4月5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实施。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首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规划》提出: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

中国中部六省

旅游景区

山西省

云冈石窟、五台山、恒山、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应县木塔、悬空寺、大同火山群、平遥古城、雁门关、黄河壶口瀑布、晋祠、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常家庄园、太谷三多堂、渠家大院、李家大院、皇城相府、珏山、王莽岭、天脊山、黄崖洞、石膏山、红崖大峡谷、老牛湾、洪洞大槐树、历山、绵山、大同古城墙、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交城庞泉沟、平型关大捷遗址、宁武芦芽山、阳城莽河、五鹿山、运城死海、鹳雀楼、普救寺、五老峰、永乐宫、炎帝陵、舜王坪、藏山、北武当山、碛口古镇、汾阳市贾家庄文化生态旅游区等。

河南省

少林寺、龙门石窟、殷墟、嵩山、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白云山、清明上河园、尧山、中原大佛、老君山、鸡冠洞、龙潭大峡谷、中国西峡恐龙遗迹园、嵖岈山、黄帝故里、世纪欢乐园、康百万庄园、中岳庙、嵩阳书院、黄河风景名胜区、绿博园、中原福塔、武侯祠、宝天曼峡谷漂流、老君洞、五朵山、万仙山、八里沟、比干庙、商丘古城、应天书院、芒砀山、燧皇陵、火神台、白马寺、关林、养子沟、重渡沟、包公祠、铁塔公园、中国翰园碑林、龙亭、大相国寺、开封府、鸡公山、南湾湖、许慎文化园、黄河小浪底、王屋山、五龙口、函谷关、豫西大峡谷、岳飞庙、太行大峡谷、老子故里、嘉应观、太昊陵、南海禅寺、大伾山、戚城等。

安徽省

黄山风景区、太平湖、齐云山、西递、宏村、天柱山、迎江寺、浮山、敬亭山、太极洞、九华山、升金湖、琅琊山、皇甫山、醉翁亭、明皇陵、明中都城遗址、周瑜墓、天堂寨、八里河风景区、巢湖、花山谜窟、八公山、龙子湖风景区、采石矶、包公园、万佛湖风景区、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等。

湖北省

荆州古城墙、纪南故城、昭君故里、神农架、武当山、长江三峡、木兰天池、户部巷、木兰山、武汉东湖、昙华林、汉口江滩,襄阳城,神农溪、清江画廊、双峰山、农耕年华、鄂军都督府、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东湖、三峡、明显陵、荆州古城、赤壁遗址、黄石国家矿山公园、阅马场、九宫山、潜山国家森林公园、洪湖、梁子湖、古隆中等。

江西省

庐山、三清山、井冈山、龙虎山、婺源、龟峰、武功山、明月山、景德镇、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仙女湖、滕王阁、三百山、瑶里、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浮梁古县衙、白鹿洞书院、洪源仙境、柘林湖、清凉山国家森林公园、九岭山国家森林公园、浔阳楼、景德镇国家森林公园、瑶里国家森林公园、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五指峰、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枫树山等。

湖南省

岳麓山、毛泽东故居、株洲炎帝陵、南岳衡山、张家界、岳阳楼、洞庭湖湿地、岳麓书院、桃花源、凤凰、君山岛、岳阳文庙、平江起义纪念馆、祁阳文昌塔、宁远县九嶷山舜帝陵、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茅岩河漂流、张家界大峡谷、齐白石故居、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等。[3]

中国中部地区

国家政策

战略定位

巩固提升"三基地、一枢纽"地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 要求,科学确定新时期中部地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 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巩固全国重要能源原材料 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地位,大力实施创新 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落实《中国制造 2025》,着力推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注重军民深度融合,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先进制造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在部分领域引领全国先进制造 业发展。
  • 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通过健全新型城镇化机制和 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努力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同步推进 市民化进程,积极探索就地就近城镇化道路,推动城镇化取得 突破性进展,为提升全国城镇化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地位,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保障国 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农业竞争力作出新贡献。
  •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充分发挥江西全国生态文 明示范省,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 革试验区以及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平 台的作用,积极探索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塑造一批全国生 态文明建设典范。
  • 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牢牢抓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的重大机遇,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发 展新格局,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发展理念

中部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落实四大板块区域布局和"三大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形成东中西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是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中部六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的批复》(国函〔2016〕204号)精神,努力把中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

发展环境

2006 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 号)。十年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以下简称"三基地、一枢纽")地位日益巩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改革创新步伐加快,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发展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由2005 年的18.8%提高到2015 年的20.3%,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不仅推动中部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有力地支撑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了东中西区域良性互动发展。"十三五"时期,促进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既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挑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释放新动力、激发新活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拓展了新的空间。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交通网络发达、生产要素密集、人力资源丰富、产业门类齐全等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在我国新经济发展和新一轮全方位开发开放中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要看到,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档、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地区经济走势分化、南北差异加大现象比较突出,在中部地区特别是黄河以北比较典型。中部地区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对资源、劳动力要素和投资驱动依赖较重,产业升级、动能转换等难度更大,城镇化率依然偏低、质量不高,农业农村发展正处在破解各种难题的关键时期,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仍待提高,制度性约束因素依然较多,促进中部地区全面崛起依然任重道远。中部地区是我国新一轮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区域,是扩大内需、提升开放水平最具潜力的区域,也是支撑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区域,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中部地区的繁荣发展,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促进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是落实四大板块区域布局和"三大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形成东中西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是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遵循原则

  • 坚持市场主体、政府引导。尊重市场规律,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调动中部地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责任,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
  • 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合作。把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作为根本动力,以改革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以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部地区新旧动能转换。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拓展开放合作领域和空间,充分利用区外市场和资源,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 坚持重点突破、全面崛起。紧紧抓住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和难点问题,着力在夯实基础、增强动力、优化结构、体制改革、城镇化发展、重点地区发展上取得突破。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实现更加全面、更加公平、更加协调的发展。
  •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放在优先位置,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避免走先破坏后治理、边破坏边治理的老路,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协同监管和综合治理,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保护市场化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人民群众创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共享。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发展目标

到2020 年,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总体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经济、人口布局向均衡方向发展。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58%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43%左右。
  • 产业整体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一批产业集群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培育形成并发展壮大,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47%以上。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0%左右。
  • 现代农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粮食生产基地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粮食产量稳定在全国总产量的 30%左右,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经营业态更加丰富。农村产权流转取得进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
  •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全面提升,物种资源丰富度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增加,湿地保有量达到 520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 38%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形成健全的城镇水污染防治体系,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耕地保有量保持 3.77亿亩,单位 GDP 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 15%以上和18%以上。
  •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卫生、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优化空间

  • 依托综合运输通道,着力完善城镇体系和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形成多轴多极多点的网络化空间开发格局。培育经济发展轴带。优化提升沿长江、沿京广、沿陇海、沿京九(向莆)经济带,积极培育沿沪昆、沿大湛、沿石太-太中银等新兴经济轴带,引导人口经济要素向轴带地区集聚,打造支撑中部地区全面崛起的主骨架。发展壮大经济增长极。壮大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形成南北呼应、共同支撑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地带。促进皖江城市带、太原城市圈加快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整体发展。形成一批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发展优势产业,延伸面向腹地的产业和服务链,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 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完善开发区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开发区在经济发展、产业集聚、体制创新、科技引领、土地集约方面的载体和平台作用。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具备条件的开发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为新型城镇化探索路径。有序发展临空经济,支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打造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中心和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规划建设武汉、长沙、合肥、南昌等临空经济区。鼓励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临港经济、临站经济,促进港口、高铁车站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
  • 发展壮大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山西中部城市群,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有序承接国际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健全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形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群。编制实施中原城市群规划,适时做好皖江城市带、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修编工作,统筹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布局,加快推进城市群一体化进程。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群管理协调模式,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协调联动,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城市群内城际铁路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既有铁路线路开行城际或市域(郊)列车,建立中心城市 1 小时通勤圈。
  • 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强化长沙、合肥、南昌、太原等省会城市地位,增强要素集聚、科技创新和服务功能,提升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继续做大做强洛阳、宜昌、芜湖、赣州、岳阳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和服务链,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节点。充分发挥中小城市的资源优势,壮大特色支柱产业,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提升发展质量,培育形成一批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深入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全面开展健康城市建设。优化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发展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建设,优化城市道路网级配结构,强化交通综合管理,合理引导个体机动化交通需求,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和设施建设,有序调控交通出行结构。积极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强市政管网等地下基础设施改造。实施城市风险安全普查,加强对城市隐蔽性设施、地上地下管廊、渣土受纳场等的监控和隐患改造,实施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安全搬迁工程。加快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达标运行,推进污泥安全处置。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内涝防治能力。加强城市停车管理,严格执行新建小区停车位、充电桩等配建标准,推进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开发。推动生态低碳宜居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大力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加快城市公园、城乡绿道、郊野公园等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和休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积极促进城市更新和有机再生,优化老城区居住环境。大力开展城市设计和城市修补,加强城市特色风貌的保护和管控,传承城市精神和历史文脉。实施新型智慧城市、无线城市、光网城市等重大工程,到 2020 年实现城镇地区光纤网络、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全覆盖,在城镇热点公共区域推广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
长江中游城市群

新兴产业

重点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工程:

  •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武汉、南昌为中心发展光电子产业,以合肥、芜湖、武汉为中心积极打造平板显示产业链,支持武汉、合肥建设存储器产业基地,支持郑州建设智能终端产业基地。
  • 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推广力度,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创新体系,打造郑州、合肥、芜湖、武汉、南昌、长沙等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依托株洲、湘潭、郑州、洛阳、太原、大同、合肥、马鞍山等地产业基础,研发新一代绿色智能、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建立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产业体系。
  • 航空航天产业。支持南昌、景德镇建设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飞机设计与制造,提升航空制造业专业化发展能力。支持武汉建设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郑州、长沙、信阳建设北斗导航产业基地。
  • 新材料产业。积极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重点建设长株潭、武汉、赣州、鹰潭、洛阳、安庆等新材料基地。
  • 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积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建设武汉、长沙、郑州、南昌、新乡、长治等生物医药基地。
  • 现代种业。面向保障粮食安全的总体需求,大力发展现代种业,研究推广生物育种技术,研制和推广一批农业动植物新品种,建设长沙、郑州、新乡等现代种业基地。

服务产业

  • 金融服务业。支持合肥、长沙打造全国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推动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深入推进金融支持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专项改革和河南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
  • 现代物流业。重点建设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和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着力打造一批区域性物流城市和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
  • 电子商务业。推进武汉、宜昌、郑州、洛阳、南昌、赣州、长沙、株洲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支持鄂州葛店建设国家级电子商务基地,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 旅游业。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伏牛山生态文化旅游圈、浙皖闽赣生态旅游协作区。推进张家界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和原中央苏区、湘潭(韶山)、大别山等红色旅游发展。推动打造郑汴洛焦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 文化产业。继续推进河南国家知识产权创意试点园区、郑州中原国家广告产业园、武汉数字媒体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动漫出版产业发展安徽基地和河南基地、湖南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等建设,推动湖北华中文化产权交易所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文化产品创新要素市场,支持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建设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加快郑州、武汉东湖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健康养老服务业。重点培育一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示范项目,支持江西打造大健康产业发展基地,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4]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