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药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乌药子,中药名。为樟科山胡椒属植物乌药Linderaaggregata(Sims.)Kosterm.的果实。植物乌药,具有散寒回阳,温中和胃之功效。主治阴毒伤寒,寒性吐泻,疝气腹痛。[1]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乌药子
汉语拼音:Wū Yào Zǐ
性味归经:味辛,性温。入脾、肾经
功能:散寒回阳,温中和胃
主治:阴毒伤寒,寒性吐泻,疝气腹痛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乌药子
拼音名:Wū Yào Zǐ
英文名: Fruit of Combined Spicebush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ndera aggregata(Sims.)Kosterm.[L.strychnifolia(Sieb.et Zucc.)F.-Vill.]
出处
出自《证类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乌药的果实。
采收和储藏
10月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向阳山坡灌木林中或林缘以及山麓、旷野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西、四川等地。
原形态
乌药,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4-5m。根木质,膨大粗壮,略成念珠状。树皮灰绿色。小枝幼时密被锈色短柔毛,老时平滑无毛;茎枝坚韧,不易断。叫互生,革质,椭圆形至广倒卵形,长3-8cm,宽1.5-5cm,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圆形或广楔形,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除中脉外,均光滑无毛,下面灰白色,被淡褐色长柔毛,后变光滑,叶脉3条,基出,极明显;叶柄短,有短柔毛。伞形花序腋生,几无总梗;小花梗长1.5-3mm,被毛,簇生多数小花;花单性,雌雄异株,黄绿色;花被6片,大小几相等,广椭圆形,雄花有雄蕊9枚,排成3轮,最内一轮的基部有腺体,花药2室;雌花有退化雄蕊多枚,子房上位,球形,1室,胚珠1枚。核果近球形,初绿色,成熟后变黑色。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化学成分
果肉挥发油含α-蒎烯(α-pinene),β-芹子烯(β-selinene),δ-和γ-荜澄茄烯(cadinene)等。果肉脂肪油主含油酸(oleic acid),还含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十六碳烯酸(hexadecenoic acid)等。
种子挥发油含乌药根烯(lindestrene),乌药烯醇(lindenenol),乙酸乌药烯醇酯(lindenyl acetate)等。种子脂肪油主含顺式-十四碳-4-烯酸(cis-4-dodecenoic acid),十六碳烯酸,油酸,亚油酸,二十碳烯酸(eicosenoic acid)等。
归经
脾;肾经
性味
辛;温
功能主治
散寒回阳;温中和胃。主阴毒伤寒;寒性吐泻;疝气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
各家论述
《斗门方》:治阴毒伤寒,乌药子一合,炒令黑烟起,投于水中,煎取三、五沸,服一大盏,候汗出回阳瘥。[2]
摘录
相关论述
《湖南药物志》:“治吐泻,疝气,蚘虫,疮毒。”
相关配伍
治阴毒伤寒,乌药子一合,炒令黑烟起,投于水中,煎取三五沸,服一大盏,候汗出回阳,立瘥。(《斗门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