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乍得共和国国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乍得国旗

中文名称:乍得国旗

外文名称:

所属国家:乍得共和国

产生:

长宽之比:3∶2

正式形成时间:

乍得共和国国旗,旗面呈长方形。旗面从左至右由蓝、黄、红三个相等的竖长方形构成。[1]

国旗含义

旗面由三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构成。从左至右依次为蓝、黄、红三色。蓝色象征蓝天希望和生活,还代表该国的南部黄色象征阳光,以及该国的北部红色象征进步团结愿为祖国献身的精神[2]

说明:乍得国旗与 罗马尼亚国旗几乎相同。仅蓝色部分略深。

国徽

乍得国徽启用于1975年,中心的盾形以黄、蓝两色波纹线构成,代表乍得最主要的自然特征:美丽宁静的乍得湖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盾徽左侧绘有一头黄色山羊,表明乍得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右侧的狮子代表当地特有的野生动物一轮红日跃出盾徽,照亮了乍得前进的道路,预示着新生国家一定会蒸蒸日上繁荣兴旺。盾徽基部的黄色饰带上写着乍得人深爱的箴言:“团结、劳动、进步”。

乍得简介

乍得(或译查德,阿拉伯语:تشاد‎,法语:Tchad),全称乍得共和国是非洲中部的一个内陆国家,北接利比亚,东接苏丹,南接中非共和国,西南与喀麦隆、尼日利亚为邻,西与尼日尔交界。

乍得分为三个主要的地理区域:北部的沙漠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中部干旱的萨赫勒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和南部较肥沃的苏丹草原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 该国以乍得湖的名字命名,国内最高山峰是位于撒哈拉的库西山,首都和最大城市是恩贾梅纳。

乍得国内共有超过200个民族,法语和阿拉伯语是官方语言,伊斯兰教是最多人信奉的宗教。

农牧业国家,经济落后,系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代比执政后,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结构调整计划,重点整顿棉花公司等国营企业和公职部门;鼓励私人投资和发展中、小企业;宣布实行企业私有化和自由经济;打击走私,保证税收;积极争取国际援助,鼓励外国投资。[3]

首都

恩贾梅纳(N'Djamena),原名拉密堡(Fort-Lamy),1973年9月5日改为现名。人口约110万。最高气温42˚C(4月),最低14˚C(12月)。

人民生活

乍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47个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人民生活水平较低,超过55%的民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乍得水电协会为首都15%的人口提供电力,全国覆盖率仅为2%。大部分乍得人使用木材、动物粪便等的生物燃料生火。

乍得的城市基建落后,只有48%的市区人口有清洁的饮用水,可使用基本卫生设备的人口更只有2%。[4]

习俗

饮食

小米是乍得人的主食,常被做成面团伴以酱汁食用,这种食物在北部被称为“alysh”在南部则被称为“biya”。鱼类也是该国的一种流行食物,通常被做成“salanga”(被晒干后烟熏成的鲑脂鲤或猛鱼)或“banda”(较大型的烟熏鱼)。“Carcaje”是一种以木槿叶制成的味甜的饮品。酒精饮品在南部比较流行,人们饮用“billi-billi”(以红小米酿制)和“coshate”(以白小米酿制)小米啤酒。

礼仪

乍得人接受了不少现代化的东西,在国际交往中他们也习惯行握手礼,称男性客人为先生,称女性朋友为夫人、女士、小姐。外国客人也可用同样的方式称呼乍得的政府官员。乍得居民信仰不同的宗教,他们遵守各自的宗教教规。

民俗

乍得拥有多样化的种族和语言,文化遗产相当丰富。乍得政府也积极推广该国文化和传统,开放乍得国家博物馆和乍得文化中心。乍得全年共有6个公众假期,不定期的假期则包括基督宗教的复活节、伊斯兰教的肉孜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等。

一个贩卖乍得传统服饰的裁缝师乐队沙里爵士乐在1964年组成,开拓了乍得的现代音乐领域。随后,其他的一些乐队试图结合现代和传统音乐。但乍得人通常都蔑视现代的音乐。

一夫多妻制在乍得十分普遍,约39%的女人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除非配偶在结婚时表明其不接受重婚,乍得的法律允许一夫多妻制。虽然法律禁止对妇女使用暴力,但家庭暴力仍然普遍。约45%的乍得妇女会进行女性割礼,虽然法律亦明文禁止。这种仪式在阿拉伯人、Hadjarai人和瓦达伊人之中比较普遍(超过90%),萨拉人(38%)和图布人(2%)参与这种仪式的比例则较低。乍得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较少,这使她们难以寻找工作。虽然基于法国法律的财产及遗产法并没有歧视女性,但地区领袖在处理遗产个案时,通常会根据传统做法倾向男性。

旅游

乍得主要的旅游地有乍得湖、德基亚野生动物保护区和面积30万公顷的扎科马国家公园等。乍得湖是非洲四大湖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内陆湖泊,被人们誉为“闪烁在黄沙万里的撒哈拉沙漠南缘的一颗明珠”。乍得湖的水除部分水域略带咸味外,其它大部分水域是清甜甘美的淡水,这不能不说是自然界的奇妙现象。在湖畔可以看到河马、大象、野水牛、羚羊、长颈鹿、驼鸟等成群的热带动物。

德基亚野生动物保护区生活着各种热带草原动物,保护区中有露营小屋等住宿设施供游客休息。

此外,在恩贾梅纳南面35公里的曼代利亚还专门辟有大象保护区。

同中国的关系

1962年乍得曾同台湾当局“建交”。1972年11月28日,中国与乍得建交,乍与台“断交”。1980年8月,由于乍内战加剧,中国曾撤回驻乍使馆,1985年6月复馆。1994年初台湾当局对乍得进行诱拉,双方就“复交”进行具有实质性内容的会谈。后经中方严正交涉,乍台会谈未有结果。此后台多次派人赴乍活动。1997年8月12日乍与台“复交”,中国政府即宣布中止同乍的外交关系。两国政府间一切协议也随即停止执行。2006年8月6日,外交部长李肇星与乍得外交和非洲一体化部长艾哈迈德·阿拉米分别代表各自政府,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乍得共和国关于恢复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决定即日起恢复两国大使级外交关系。

中乍互利合作始于1987年,中国在乍完成的主要经援项目有:人民宫、水稻垦区恢复、自由医院和坦克修理厂等。两国复交后,中国在乍完成了恩贾梅纳市市政道路整治和农业技术合作等项目。双方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等领域的互利合作继续推进。2010年4月,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率中国政府经贸代表团访乍,并与乍外长法基共同主持召开中乍首届经贸混委会。2011年6月,中乍合资炼油厂落成投产。2011年12月,由中方提供优惠贷款实施的巴阿赫水泥厂投产。2012年双边贸易额3.93亿美元,同比增长9.2%,其中中方出口1.73亿美元,同比增长82.2%,进口2.21亿美元,同比下降16.8%。中方主要进口石油,出口电子器材、茶叶、纺织品等。[5]

参考资料

  1. 乍得 The Republic of Chad,2345实用查询
  2. 乍得共和国国旗,
  3. 乍得简况,驻乍得经商参处,2014-06-06
  4. 乍得国家概况,中国新闻网,2013年11月
  5. 乍得国家概况,外交部,201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