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乙失夷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真珠可汗

真珠可汗(?-645年),名夷男,7世纪薛延陀可汗。605年,他祖父乙失钵突厥泥厥处罗可汗。直到618年才被射匮可汗征服。

628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被杀,汗国大乱。乙失夷男率7万户越阿尔泰山归依东突厥汗国。第二年,突利可汗叛离颉利可汗,投靠唐朝敕勒拔野古回纥同罗相继叛突厥作乱,推乙失夷男为可汗,牙帐设在郁督军山,在630年被唐太宗册封,薛延陀立国。后来一些室韦靺鞨依附,其二子大度设、突利失在633年被唐太宗封为小可汗。639年,薛延陀拒绝唐朝支持的李思摩的突厥复国。641年,唐朝派李世勣北伐薛延陀,大胜。真珠可汗请罪,唐太宗以新兴公主和亲,旋即悔婚。645年,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期间,唐太宗为防止薛延陀南下,故意写信“语尔可汗:今我父子东征高丽,汝能为寇,宜亟来!”,九月,真珠可汗去世,他的两个儿子曳莽突利失、多弥可汗拔灼和侄子咄摩支争位,第二年,唐朝灭薛延陀,设燕然都护府

前任:
也咥可汗
薛延陀可汗
628年—645年
繼任:
多弥可汗

想和亲,却亡国

唐朝立国之初,面对内外形势并不乐观。为了剪除国内的割据军阀如窦建德、刘黑闼等人,新兴的唐朝也付出沉重代价,持续十余年的激烈战争,使得江山残破,府库枯竭,急需休养生息,恢复国力。而西北边陲的众多游牧部族建立的国家,如铁勒、吐谷浑等乘机拓展势力范围,士马精强兵力雄厚,一度对唐朝构成很大威胁。

贞观四年前后,北方又一个游牧部族强势崛起,并建立起薛延陀国,首任国王是乙失夷男。薛延陀国疆域辽阔,东起辽东靺鞨,西至金山,北至瀚海,南接沙碛,最强盛时号称“胜兵二十万”,成为一支令人生畏的庞大力量。

李世民最初采用怀柔之策,把薛延陀国纳为藩属国,想来个“以夷制夷”,让他给唐朝看守北疆大门。谁知道这个夷男可汗发展势头太猛太快,十余年间成为漠北首屈一指的强国,实力之雄厚,已经让唐朝都感到惴惴不安,《旧唐书》记载,“太宗亦以其强盛,恐为后患。”

贞观十三年前后,李世民为了制衡薛延陀国,遏制其一家独大的势头,在北疆大力扶植另一个游牧部族首领阿史那思摩。为了显示对他的支持,李世民给他赐姓李,册封他为可汗。阿史那思摩在李世民的扶持下,很快发展成为“众十余万、胜兵四万、马九万”的强盛部落。阿史那思摩与薛延陀国比肩而立,让夷男可汗感到威胁,从而对李世民此举十分不满,两国关系开始恶化。

夷男可汗与阿史那思摩矛盾很快激化,爆发了战争。李世民立即毫不犹豫出动大军,协助阿史那思摩击退薛延陀骑兵。薛延陀国与唐朝关系从此陷入僵局。李世民对薛延陀国虽心怀不满,但凭唐朝当时的实力,想彻底消灭薛延陀也诚非易事。薛延陀也从此成了李世民的一个心病。

贞观十七年前后,机会终于来临。薛延陀国因为由十几个不同部族部落组成,内部矛盾重重,夷男可汗的地位并不稳固。为了获得唐朝的认可与支持,提高自己的威信与地位,夷男可汗派出使者,向李世民请求和亲,想迎娶一个唐朝公主。

《资治通鉴》记载,夷男可汗派自己的亲侄子突利设作为求亲使者,携带厚礼来到长安,面见唐太宗。《新唐书》记载,李世民召集大臣商议对策,他提出两个处理方案,一是拒绝求婚,“选士十万击之,使无遗种,百年计也”,用战争手段彻底铲除薛延陀。另一个方案是同意求婚,“许以新兴公主下嫁,羁縻使无边忧,三十年计也”。把公主嫁给薛延陀,可以换来几十年的短暂和平。房玄龄等大臣都认为,唐朝当时连年用兵,疮痍未复,“不如和亲”。李世民斟酌一番后同意了薛延陀使者的请求,并且在相思殿设宴招待使者,昭告天下。

然而李世民刚刚答应婚事,唐朝大将契苾何力却提出反对意见:“薛延陀不可与婚”。契苾何力是胡人武将,和夷男可汗打过交道,熟知薛延陀内情,他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可以借机铲除薛延陀。他建议在答应薛延陀求婚同时,应该附加一些条件,使得薛延陀难以办到,唐朝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悔婚。而夷男可汗一旦遭遇唐朝悔婚,必然威信大跌,“夷男性刚戾,既不成婚,其下复携贰,不过一二年必病死,二争立,则可以坐制之矣!”李世民深为赞许,当即依计而行。

这个条件就是“彩礼”,“太宗许以女妻之,征可汗备亲迎之礼”。为了体现唐朝公主的身价尊贵,让薛延陀准备一份厚重的彩礼自然必不可少。《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与薛延陀国定下的彩礼清单是四种动物:“献马五万匹,牛、橐驼万头,羊十万口”,橐驼就是骆驼的古称。让夷男可汗把这四种动物亲自送到灵州,届时“帝将幸灵州以成婚事”,李世民将在灵州亲自接见他。夷男可汗知道后,第一反应是大喜过望,“上以我为可汗,公主以女我,乘舆为我幸边,谁与我荣?”感觉倍儿有面子。


夷男可汗于是赶紧动手,给唐朝准备彩礼。然而麻烦来了。乍一看礼单,都是些马牛羊骆驼之类寻常动物,问题是数量庞大,合计十几万头,就是以游牧立国的草原帝国薛延陀也有点吃不消。夷男可汗没办法,只好向属下各部落强征,“调敛其国”,搞得民怨沸腾,费尽周折还是“不亟集”,一时难以凑够。

好不容易凑够数目,更大的问题来了,要把这些牛羊马骆驼从各地征集到一起,再送到唐朝内地,需要“调敛诸部,往返万里,道涉沙碛,无水草”,不仅要长途跋涉千里万里,中途还要途径大沙漠,无水无草,人可以带足干粮饮水,十几万头大型牲畜的饮水草料怎么解决?最终果然在途中“耗死将半”,不仅死了将近一半牲畜,而且“失期不至”,由于途中困难重重,最终错过约定会面日期,未能如期抵达灵州。结果被李世民抓住把柄,“上乃下诏绝其婚”。

此次事件,成为薛延陀国的命运转折点。夷男可汗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损失惨重,最终却空手而归,一肚子气无处发泄,虽然恨唐朝悔婚,但毕竟自己失约在先,也无话可说,回国后威信扫地,郁闷成疾,一命呜呼。薛延陀国各部落群龙无首,众叛亲离。夷男可汗之子多弥可汗继位后,薛延陀国已经濒临瓦解,叛乱四起,多弥可汗死于内乱,李世民乘机出兵攻击薛延陀,不费吹灰之力让薛延陀亡国,为唐朝解除了一个大患。但是有人认为李世民此举,未免有诡诈不义之嫌,当时很多大臣都不以为然,褚遂良就说“怀负约之惭,恐非所以服远人、训戎士也”。后世司马光也认为李世民“既许之矣,乃复恃强弃信而绝之,虽灭薛延陀,犹可羞也”。但话又说回来,仅从战争角度而言,李世民此举可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招,略施小计除掉强敌,岂不胜似让十几万士兵连年征战血染黄沙。褚遂良司马光等实属腐儒之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