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乙失夷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真珠可汗

真珠可汗(?-645年),名夷男,7世紀薛延陀可汗。605年,他祖父乙失缽突厥泥厥處羅可汗。直到618年才被射匱可汗征服。

628年,西突厥統葉護可汗被殺,汗國大亂。乙失夷男率7萬戶越阿爾泰山歸依東突厥汗國。第二年,突利可汗叛離頡利可汗,投靠唐朝敕勒拔野古回紇同羅相繼叛突厥作亂,推乙失夷男為可汗,牙帳設在郁督軍山,在630年被唐太宗冊封,薛延陀立國。後來一些室韋靺鞨依附,其二子大度設、突利失在633年被唐太宗封為小可汗。639年,薛延陀拒絕唐朝支持的李思摩的突厥復國。641年,唐朝派李世勣北伐薛延陀,大勝。真珠可汗請罪,唐太宗以新興公主和親,旋即悔婚。645年,唐太宗東征高句麗期間,唐太宗為防止薛延陀南下,故意寫信「語爾可汗:今我父子東征高麗,汝能為寇,宜亟來!」,九月,真珠可汗去世,他的兩個兒子曳莽突利失、多彌可汗拔灼和侄子咄摩支爭位,第二年,唐朝滅薛延陀,設燕然都護府

前任:
也咥可汗
薛延陀可汗
628年—645年
繼任:
多彌可汗

想和親,卻亡國

唐朝立國之初,面對內外形勢並不樂觀。為了剪除國內的割據軍閥如竇建德、劉黑闥等人,新興的唐朝也付出沉重代價,持續十餘年的激烈戰爭,使得江山殘破,府庫枯竭,急需休養生息,恢復國力。而西北邊陲的眾多遊牧部族建立的國家,如鐵勒、吐谷渾等乘機拓展勢力範圍,士馬精強兵力雄厚,一度對唐朝構成很大威脅。

貞觀四年前後,北方又一個遊牧部族強勢崛起,並建立起薛延陀國,首任國王是乙失夷男。薛延陀國疆域遼闊,東起遼東靺鞨,西至金山,北至瀚海,南接沙磧,最強盛時號稱「勝兵二十萬」,成為一支令人生畏的龐大力量。

李世民最初採用懷柔之策,把薛延陀國納為藩屬國,想來個「以夷制夷」,讓他給唐朝看守北疆大門。誰知道這個夷男可汗發展勢頭太猛太快,十餘年間成為漠北首屈一指的強國,實力之雄厚,已經讓唐朝都感到惴惴不安,《舊唐書》記載,「太宗亦以其強盛,恐為後患。」

貞觀十三年前後,李世民為了制衡薛延陀國,遏制其一家獨大的勢頭,在北疆大力扶植另一個遊牧部族首領阿史那思摩。為了顯示對他的支持,李世民給他賜姓李,冊封他為可汗。阿史那思摩在李世民的扶持下,很快發展成為「眾十餘萬、勝兵四萬、馬九萬」的強盛部落。阿史那思摩與薛延陀國比肩而立,讓夷男可汗感到威脅,從而對李世民此舉十分不滿,兩國關係開始惡化。

夷男可汗與阿史那思摩矛盾很快激化,爆發了戰爭。李世民立即毫不猶豫出動大軍,協助阿史那思摩擊退薛延陀騎兵。薛延陀國與唐朝關係從此陷入僵局。李世民對薛延陀國雖心懷不滿,但憑唐朝當時的實力,想徹底消滅薛延陀也誠非易事。薛延陀也從此成了李世民的一個心病。

貞觀十七年前後,機會終於來臨。薛延陀國因為由十幾個不同部族部落組成,內部矛盾重重,夷男可汗的地位並不穩固。為了獲得唐朝的認可與支持,提高自己的威信與地位,夷男可汗派出使者,向李世民請求和親,想迎娶一個唐朝公主。

《資治通鑑》記載,夷男可汗派自己的親侄子突利設作為求親使者,攜帶厚禮來到長安,面見唐太宗。《新唐書》記載,李世民召集大臣商議對策,他提出兩個處理方案,一是拒絕求婚,「選士十萬擊之,使無遺種,百年計也」,用戰爭手段徹底剷除薛延陀。另一個方案是同意求婚,「許以新興公主下嫁,羈縻使無邊憂,三十年計也」。把公主嫁給薛延陀,可以換來幾十年的短暫和平。房玄齡等大臣都認為,唐朝當時連年用兵,瘡痍未復,「不如和親」。李世民斟酌一番後同意了薛延陀使者的請求,並且在相思殿設宴招待使者,昭告天下。

然而李世民剛剛答應婚事,唐朝大將契苾何力卻提出反對意見:「薛延陀不可與婚」。契苾何力是胡人武將,和夷男可汗打過交道,熟知薛延陀內情,他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可以藉機剷除薛延陀。他建議在答應薛延陀求婚同時,應該附加一些條件,使得薛延陀難以辦到,唐朝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悔婚。而夷男可汗一旦遭遇唐朝悔婚,必然威信大跌,「夷男性剛戾,既不成婚,其下復攜貳,不過一二年必病死,二爭立,則可以坐制之矣!」李世民深為讚許,當即依計而行。

這個條件就是「彩禮」,「太宗許以女妻之,征可汗備親迎之禮」。為了體現唐朝公主的身價尊貴,讓薛延陀準備一份厚重的彩禮自然必不可少。《資治通鑑》記載,李世民與薛延陀國定下的彩禮清單是四種動物:「獻馬五萬匹,牛、橐駝萬頭,羊十萬口」,橐駝就是駱駝的古稱。讓夷男可汗把這四種動物親自送到靈州,屆時「帝將幸靈州以成婚事」,李世民將在靈州親自接見他。夷男可汗知道後,第一反應是大喜過望,「上以我為可汗,公主以女我,乘輿為我幸邊,誰與我榮?」感覺倍兒有面子。


夷男可汗於是趕緊動手,給唐朝準備彩禮。然而麻煩來了。乍一看禮單,都是些馬牛羊駱駝之類尋常動物,問題是數量龐大,合計十幾萬頭,就是以遊牧立國的草原帝國薛延陀也有點吃不消。夷男可汗沒辦法,只好向屬下各部落強征,「調斂其國」,搞得民怨沸騰,費盡周折還是「不亟集」,一時難以湊夠。

好不容易湊夠數目,更大的問題來了,要把這些牛羊馬駱駝從各地徵集到一起,再送到唐朝內地,需要「調斂諸部,往返萬里,道涉沙磧,無水草」,不僅要長途跋涉千里萬里,中途還要途徑大沙漠,無水無草,人可以帶足乾糧飲水,十幾萬頭大型牲畜的飲水草料怎麼解決?最終果然在途中「耗死將半」,不僅死了將近一半牲畜,而且「失期不至」,由於途中困難重重,最終錯過約定會面日期,未能如期抵達靈州。結果被李世民抓住把柄,「上乃下詔絕其婚」。

此次事件,成為薛延陀國的命運轉折點。夷男可汗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損失慘重,最終卻空手而歸,一肚子氣無處發泄,雖然恨唐朝悔婚,但畢竟自己失約在先,也無話可說,回國後威信掃地,鬱悶成疾,一命嗚呼。薛延陀國各部落群龍無首,眾叛親離。夷男可汗之子多彌可汗繼位後,薛延陀國已經瀕臨瓦解,叛亂四起,多彌可汗死於內亂,李世民乘機出兵攻擊薛延陀,不費吹灰之力讓薛延陀亡國,為唐朝解除了一個大患。但是有人認為李世民此舉,未免有詭詐不義之嫌,當時很多大臣都不以為然,褚遂良就說「懷負約之慚,恐非所以服遠人、訓戎士也」。後世司馬光也認為李世民「既許之矣,乃復恃強棄信而絕之,雖滅薛延陀,猶可羞也」。但話又說回來,僅從戰爭角度而言,李世民此舉可謂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高招,略施小計除掉強敵,豈不勝似讓十幾萬士兵連年征戰血染黃沙。褚遂良司馬光等實屬腐儒之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