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九日山在南安市境内丰州镇西面,距泉州市区约七公里,距南安市区16公里,为我国著名海外交通史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日山,有晋代南迁者,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远望,故称之;另说曾有一道人,从德化戴云山走九日至此,故名。该山历史悠久,自唐以来,文人墨客曾先后登临或隐居于此。山势叠叠奔腾,高在百米左右,岩石悬崖,岩峣峥嵘,绿树掩映摇翠,山前晋江流水蜿蜒荡漾,真是“溪流湾漾,峰峦映发,奥街明秀,隐为一区“,景色迷人,风景优美,文物荟萃,成为泉州著名的游览区之一。九日山现为国家5A级景区--泉州清源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
总体介绍
山有东西北三峰,其形如钳。西峰因唐代名诗人秦系在此隐居,故称高士峰,或称西台。顶峰有五代石佛造像,称石佛山。石佛为五代陈洪进所倡刻,高 4.5米,宽1.5米,袒胸盘坐于莲座上,衣纹流畅对称,为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外筑石亭,以保护石像,全系石构,硬山式屋顶,面阔进深,均具一间,呈方形。东峰因唐代宰相姜公辅贬谪隶泉,寄迹山中,卒后葬此,故名姜相峰,或称东台,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称麒麟山。北峰连接东西两峰,叫北台,三峰环抱成一坞,曰白云坞。坞中白云出岫,碧谭幽间,出峡南注,为菩萨泉胜迹。
山麓原有始建于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28年)的延福寺,乃泉州最早佛教寺院。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在此翻译金刚经,学习汉语,山上还留有翻经石古迹。
山中古迹遍布,如今仅留八十余处,多数集中于西峰东坡和东峰南麓,最珍贵的为宋元祈风石刻群,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余处。因宋元时间,泉州海外交通相当发达,亚非人民每年往来于泉州很多。当时来泉州经营海外贸易的蕃舶,要靠风驾船。来泉的蕃舶要在春夏东南风而来,秋间则顺西北风而去。由于当时泉州政府和人民重视外宾的友好关系,每年番舶扬帆之际,泉州郡守和市舶司(海关)有关官员及泉州知名人士,都要登九日山昭惠庙,在通远王祠为番舶祈风,并刻石留记。来代石刻有十方记载有关海交职事和海交交渲活动情况,“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实腾,遵令典祈风于昭惠庙……”,“大守贰卿颜颐仲,祷回舶南风,遵齐曲也,提舶寺丞刘克逊俱祷焉……”,“舶司岁两祈风于通远王庙……”,“以遣舶祈风于延福寺,通远善刘广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等。《泉州府志》记载“神永春乐山山隐士也,居台峰,后仙去,著灵响,人饲之,呼嗡爹。唐咸通中,山僧欲建寺,求材乐山,遇一翁白须指其处,得杞、楠、梦许护送,一夕材乘涨下,众神之。作灵乐祠,名殿神色,宋封神通远王,赐额照事。嘉祐中,泉州大旱,宋蔡忠惠求雨辄应,奏加封善利王,寻加号广福,显济。”
北宋泉州已设市舶司,祈风是他的职责之一。九日山这些祈风石刻群和祭祥神明之记载都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绩,为宋时我国人民和亚非人民之间的和平友好的历史见证,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山中几乎无石不刻字。历代名人题刻甚多,从书法价值应首推蔡襄、苏才翁等人。山枯平坦宽敞,眺望万壑而来,晋江东去,令人心旷神怡。
九日山林木滋蔚,山岩生色,风景迷人,旧称有三十六奇,如神远殿、灵乐祠、肉身佛、檀越林、石佛岩、菩萨泉、仙人桥、东峰道场、秦君亭、姜相台、天等岩、水陵堂、放生池、御书阁、墨妙堂、乱峰轩、聚秀阁、廓然亭、思古台、一眺石、钓台、翻经石、碧玉峡、水清凉石、自然嗓、白云堂、惠泉、翠光堂、晋朝松、无名木、醉石、百级石、砌石庭、石龟、石碾、石盆、石砚、皆为秦君遗物也[2]。
名称由来
姜相峰。姜相坟。高士峰。白云坞。无等岩。秦君亭。琴泉轩。思古堂。廓然亭。四贤祠。摩崖石刻 。祈风碑刻
位于泉州城西约五公里,在南安市丰州金鸡,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高98米,有东、西、北三峰,环抱如钳;北峰联结东、西两峰,又称北台。山下有延福寺、昭惠庙通远王祠。晋江蜿蜒于山南,江上原有金鸡大桥,为宋时所建,现改为金鸡水闸。
九日山得名,一曰晋代南移的人每年9月9日均在此登高北望,一曰古代一道人自言从戴云山最高处到次走了9天路程。
据明·黄文炤《九日山志》载,全山有三十六奇景,其中的秦君亭、姜相台、无等岩、廓然亭、翠光阁、聚秀阁、御书阁、琴泉轩、乱峰轩、思古堂、墨妙堂、肉身佛、翻经石等名胜,是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名士雅集宴饮赋诗之所。
宋·钱熙《九日溪景偶成》:
“渔家深处住,鸥鹭泊柴扉。雨过山迷径,潮来风满衣。
岸幽分远景,波冷漾晴晖。却忆曾游赏,严陵有旧矶。”
视频
九日山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泉州5A级景区清源山揭牌,搜狐,2012-12-22
- ↑ 泉州九日山导游词范文3篇,段子网 , 2017-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