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九神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九神兽九神兽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九种古代神兽,他们都是龙的子嗣。亦有同名日本神话传说,更准确的说,应称日本的九神兽为九尾兽。

  • 中文名;九神兽
  • 类 别:神话形象
  • 解 释;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九种神兽
  • 属 性:龙的子嗣

九神兽之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

囚牛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 的神像。这个装饰一直沿用下来,

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睚眦

睚眦(yá zì),相貌似豺,是老二,常瞪目怒视,目光凶狠。平生好斗喜杀,嗜杀成癖,因此刀环、剑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像。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

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

带有睚眦的典型兵器:青龙偃月刀、睚眦环首刀、龙泉宝剑、龙头斧。

嘲风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蒲牢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 “专声独远”。

狻猊

狻猊(suān ní),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

中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中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峥嵘威武。

霸下

霸下,又名赑屃(bì xì),形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 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

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中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狴犴

狴犴(bì àn),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

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负屃

负屃,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中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

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螭吻

螭吻(chī wěn),又名鸱尾(chī wěi),鱼形的龙。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羯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

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1]

九神兽之真龙

九大上古神兽,乃龙之九子,进化完全后则为真龙:

蟠龙(无云)

在中国神话中,蟠龙是水龙,被认为居住在东方的湖中。与蛟龙一样,和雨与水有很深厚的关系,但顶多只有保证所在的泉水不枯竭。因为蟠无法飞行,而且没有长角,所以有人亦有蟠龙是雌性的蛟龙之说。在中国,蟠具有“伏在地面上”的意思,指的是伏在地上的龙或盘成一团的龙。但是蟠很多时候都用来指蚯蚓等地下的虫,含有不怎样高级的意思,所以有一种说法,蟠龙是逊于蛟龙的没角下等水龙。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蛟龙(独角有鳞)

中国传说中的水龙,几乎指的都是蛟龙,由于蛟龙常被人们目击,而应为人知,蛟栖息在湖渊等聚水处,也会悄悄地隐居在离民家很远的池塘或河流的水底。隐栖在池塘与河川的蛟龙,一般会被称作“潜蛟”。蛟与龙非常相似,一般全长三米左右,大的仅仅宽度已经超过几米。模样很像龙,但角很短,甚至没有。蛟的颈子有着白色的花纹,而且背上有蓝色的花纹,胸是赭色,身体两肢像锦锻一样有五彩的色泽。有四只脚,为了划水前端就像很宽的桨一样,尾巴尖上有着坚硬的肉刺,蛟眼睛上眉部份,有突起的肉块在眼睛之间交叉,所以才会称为“蛟”。

螭龙(无角)

又称“螭吻”,是一种没有角的龙。《说文》:“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广雅》中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汉书·司马相如传》有“蛟龙、赤螭”之载,其中“赤螭”一词,文颖注:“螭,为龙子。”雌龙。《汉书·司马相如传》有“蛟龙、赤螭”之载,其中“赤螭”一词,张揖注:“赤螭,雌龙。”《左传·文公十八年》有“投诸四裔,以御螭魅”之载,其中“螭魅”一词,杜预注:“螭魅,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左传·宣公三年》有“螭魅魍魉,莫能逢之”之载,其中“螭”字,注:“螭,山神,兽形。”皇帝的玉玺常见螭龙绶,象征最高权力。

虬龙(双角)

有角者称虬龙,虬这个字具有“漩涡姣”、“卷起来”的意思,所以虬的角应该是螺旋状的角。虬,龙子有角者。从虫,按,俗字作“虬。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广雅·释鱼》。按,龙“雄有角,雌无角,龙子一角者蛟,两角者虬,无角者螭也。”母龙曰蛟,子曰虬,其状鱼身如蛇尾,皮有珠。——《抱朴子》。驾青虬兮骖白螭。——屈原《涉江》又如:虬立(如虬龙般耸立。形容姿态骁勇矫健);

虬虎(龙和虎。比喻英雄豪士);

虬柱(雕绘虬龙的柱子);

虬龙片甲(虬龙是罕见的动物,虽是一片鳞甲,也很难得。比喻贵重的物品)

应龙(有翼)

应龙,传说在涿鹿之战中曾助轩辕黄帝,与蚩尤作战,杀蚩尤于凶犁之谷;亦曾助禹治洪,以龙尾划地成河以引导洪水入海。外型被描述为带翼的龙;同时也被认为是掌管雨水的神祇。

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目开而日出,目闭而日落。”《述异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辞源》说:“应龙”是有翅膀的千年龙,五百年的被称为角龙。龙是不凡之物,寿命奇长,应龙更是龙中之贵(当然,也有人认为应龙可指远古的氏族部落和神秘古国——应龙氏和应国)。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天问》中,对应龙如何帮助大禹治水、如何用尾巴在地面上划出一条江河引洪水入大海等奇事表示不解。

蜃龙(有鳞)

蜃栖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样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种。蜃头上有像鹿一样分叉的角,脖子到背上都生着红色的鬃毛,鳞片是暗土色的,据说从腰往后的鳞片都是向前逆生的,脚像蛟一样,前端很宽。

蜃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就是从口中吐出的气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幻影。这些幻影大多数是亭台楼阁,是谁都没见到过的豪华,从窗口里可以看到穿戴华丽的贵人们在活动。姿态美丽惊人,而且这些幻影还随人不同,就算看同一个幻影,在不同人眼里也有细节差别。蜃喜欢吃燕子,据说除此以外什么也不吃。但是燕子是飞行迅速的鸟,也极少接触水面,所以蜃才会做出幻影,引诱燕子飞进自己嘴里。海市蜃楼是蜃吐出的气幻化出的幻影,但使用蜃的脂肪也能做出来:将蜃的脂肪混入优质的蜡,制成蜡烛。在快要下雨的黄昏时分点燃,也能看到幻影。但这样的幻影远远不及蜃做出的幻影。

蜃是很稀有的龙,这都是因为蜃的生育方法的缘故:蛇和雉鸡在正月交配,生下一粒很小的蛋,这粒蛋会引来满天云雷,雷击中蛋将它推入土中,在几十米的地方会变成盘卷着的蛇的样子,在两三百年后,蛋周围的土变成石头,开始向天空上升,找到月光后岩石崩落,才会有生成的蜃出现。至于那些受到雷击却没有进入地下的蛋,只能长成雉鸡,有许多雉鸡都是由变不成蜃的蛋孵出来的,但如果这些雉鸡跳进海里,就会变成蜃。

夔龙(单足)

神话传说中的单足神怪动物。《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说文解字》:“夔,神魅也,如龙一足。”《六帖》:“夔,一足,踔而行”。

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鼍龙(形似鳄鱼)

鼍龙又名“猪婆龙”,形态与扬子鳄极其相似,其皮可以蒙鼓。

猪婆龙,产于西江。形似龙而短,能横飞;常出沿江岸扑食鹅鸭。或猎得之,则货其肉于陈、柯。此二姓皆友谅之裔,世食猪婆龙肉,他族不敢食也。一客自江右来,得一头,絷舟中。一日,泊舟钱墉,缚稍懈,忽跃入江。俄顷,波涛大作,估舟倾沉。 [2]

鳌龙(形似海龟)

据《辞海》4924页,有二种解说:一、形状像龙,好吞火。见陆容《[[菽园杂记]》。二、称大鱼。宋人话本中有一佳句说:「鳌鱼脱却金钩去,摆尾摇头再不回。」

在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大愿望,是由「士」进到「仕」。无数的书生忍受「十年寒窗」的清苦,为的是「一举成名」。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有一章回描写范进中举,把当年的功名思想和民情,写得入木叁分;尤其是屠户丈人的前倨后恭的表现,更是令人喷饭。科举时代参加考试中了第一名,就是状元,也就是所谓的「独占鳌头」。

社会上的「鼇」字,出现了两种写法,有「黾」部的「鼇」和「鱼」部的「鳌」,读音相同,用法也一样。查过几本字典,鳌:同「鼇」,是「鼇」的俗字。见张自烈《正字通》。[3]

其他版本说法

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

《诸神由来》一书说《升庵外集》记载龙之九子是:赑屃,形似龟好负重,即碑下龟;螭吻,形似兽,性好望,站屋脊;饕餮,好食,立鼎盖;蚣蝮,好立,站桥柱;椒图,似螺蚌,性好闭,立于门首;金猊,形似狮,好烟火,立于香炉;再加上蒲牢、狴犴、睚眦三个,恰为龙之九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