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乡村魂 二.佛村(蒙昌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乡村魂 二.佛村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乡村魂 二.佛村》中国当代作家蒙昌荣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乡村魂 二.佛村

佛村座落于天生镇 (永兴乡和隆兴乡合并的名称)西南,东临永兴村,南靠峨眉村,西与太和镇接壤,北面是安乐村。该村原名广福村,经区划调整后,石佛村、天星村、石牛村合并到广福村。因有石佛寺、逍遥寺、广福寺三座佛庙三足鼎立,故命名佛村。12.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沟壑纵横,浅丘沙质页岩地貌发源于龙多山山脉。全村堆积着大小不等,高低错落的138个山丘;这些山丘中零星分布着沉积岩石,开挖出的条石或石板是建房的主要 材料;北面最高的溜溜山海拔高412米,是佛村屋脊,也是天生镇的至高点,素有天生"高原"之称。来到峰顶,可瞭望整个天生镇全貌,如果遇上天清日明,可极目远望潼南县的边境,与涪江县北面最高峰龙多山遥遥相望。

溜溜山原名广福山,后来人为破坏了林地,山顶光溜溜的,就像寺庙和尚的头,因此后来人们把它改名溜溜山。山顶约有一亩地大小,天长日久的风雨不断冲洗着山头,风化的泥沙层层下滑,又不断裸露出新鲜的沙子页岩石骨,经暴雨洗刷后,山顶凹凸无序,在一列列的大页岩缝中间嵌有或黄或白的极细壤土。据刘叔和老张讲,这种白壤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年头给人充过饥,吃进胃里不消化,肚子肿得像罗汉。一条条壤土缝很不规则,保水力比沙地要持久,顽强的毛草便捷足先登,扎根壤土缝中,给溜溜山秃秃的头上有了像三毛一样的几根头发。

不过,针叶树种耐旱,据刘叔他们讲,在二十世纪初期,溜溜山是柏树的王国,松树的家园,山下建的广福寺庙的梁柱就是溜溜山本土的柏树。广福寺庙院坝左右两侧各有一棵古柏,其树干周长要三个成年男子合手抱围,小孩可以在粗壮的枝丫上奔跑玩耍,两棵巨柏将广福寺庙的下殿全部掩映。整个溜溜山山林是举头不见天日。那时人们常说溜溜山一年比一年在长高。可这一切都毁于大练钢铁那个年代。

小谢问刘叔:"山怎么会长高呢?"

接着,刘叔便讲起了关于溜溜山、广福寺那段《望鸦思过》的传说。

很久以前,外地迁来姚姓人家,住在溜溜山南脚的姚家塆。姚望与七十多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由于外迁来此,没有土地耕种,靠帮人家户做工维持生计。姚望三十出头还未娶妻,他埋怨过母亲的无能,但家穷,母亲也没有办法。

姚望长期靠帮工为生,有的管饭,但有的人家户不管饭,遇到不管饭较远的人家户,母亲得把午饭做好给姚望送去,母亲送来早了,他要骂母亲,送来晚了他也不依不饶,弄得母亲很无奈。

有一年春季,姚望在坡地里犁田,累了,他将牛停下来,坐到田坎上抽烟,当他将旱烟卷好刚插上烟锅,听到田角大柏树上乌鸦窝里雏鸦的叫声一阵又一阵,两只大乌鸦不停地啄来食物喂雏鸦,吃着的闹声稍停,没吃着的仍在叽叽喳喳吵闹不息,大鸦一趟、二趟……姚望抽一锅烟的工夫,大鸦已喂过七次了,有的次数隔得短,有时稍长些时间,可能食物不好找时时间要长些。姚望看得出了神,他又卷了一支旱烟,点着抽着,看见大鸦不辞辛劳飞进飞出。这时姚望眼里看出泪水来了。他想起了自己过去的幼小,正如窝内的雏鸦,是母亲一口一口把自已辛苦的养大成人;他在反思对母亲的抱怨的错误。这时姚望心里在哭。最后,决定从今天起无论再远的路,收工后自己回家吃饭,不再让母亲为自己辛苦送饭了。

中午,姚望把牛拴在柏树下喂上草料,提前回家去了。

母亲正在灶前烧火做饭。姚望走进灶屋,跪在母亲面前,把今天所见大鸦养雏鸦的感动说给母亲听了,低头悔过,并说以后要好好孝敬母亲。这时母亲惊得目瞪口呆,不知说什么好,接着母亲让姚望起来,歇会儿,饭马上就好了……

自此,姚望日子过得再清苦,凡有好的都留给母亲,年迈的母亲多病,姚望背着母亲四处求医。

姚望的孝心和真诚感动了邻居伍氏,伍氏就把自己女儿许配给姚望。

后来,姚望母亲病逝后,就葬在溜溜山西坡,姚望在西坡搭棚子守坟守了七七四十九天。西坡本来柏树茂密,长势极快。姚望母亲的坟垒土不多,坟也不大,可后来看起西坡一年比一年在增大。大家都说是姚望的孝心感动了山神,山神的威力让西坡越来越高。所以,后来就有了溜溜山的“孝子坪”。

老张这时饮了口酒,慢慢说道:"人一辈子醒事早晚不要紧,关键是要知错痛改,要诚实、有良心、百事孝为先。"

佛村有高的山岭就有深的沟壑,观音沟和大沟同时发源于溜溜山的南北两侧,两条长沟各附有深浅不一的叉沟十多条,把佛村的线条分割得更加明朗。

大沟,之所以叫大沟,是因为它长达48公里至涪江,在佛村段就有12.6公里,沟长,自然简易的石桥就多。接着老张讲起了大沟石桥的故事

在佛村大沟的中段有一小地名叫"沙磨石"的地方,这里是大沟较平缓的地带,黑泥肥沃的沙质良田近千亩。很早以前就有陆姓人家迁居至此,陆家大院就建在沙磨石的石嘴上,院子十分庞大,座北向南,最里面是四合天井结构,上中堂连接着下中堂,下中堂左右各有两排对称的厢房,厢房两端各有一棵同龄大小的黄桷树,院后是翠绿的竹林。如果人站在下中堂大门前,可望见左右及前叉沟的流水方向朝这里奔来。

据老张讲,解放前陆家拥有上百亩良田沃土,是佛村的首富。那时,陆家不光收田租,而且在外地丝绸生意、船运生意十分红火,其家人有当军官的、有教书的……

据说,陆家大院选址是陈老汉,他在龙多山修道多年,且受真传,陈老汉这位风水神师給陆家人选的"五马归巢"宝地。当时陈道人说陆家不久便会发达,后来确实验证了陈老汉的说法。

陆姓人发达后,在佛村做了不少善事,大沟溪河南北交通不方便,陆家便出钱在溪河上建起了上龙桥和下龙桥两座,下龙桥正对陆家大院。

有一年,陆家九十多岁的老人病故,其后人又去请年老的陈老汉来为其选阴址。这陈老汉是横竖几十里出了名的阴阳先生,其弟子有十八人。

这样,陈老汉被陆氏请的轿夫抬了来,随同的还有最小的弟子任义。

第二天在陆氏家族的簇拥下,弟子任义带上工具陪师傅到处选址。经过多处选择,终于在厢房右端的黄桷树下一凹处确定下來。当陈老汉摆出罗盘,方位指示的庚甲,天干和地支与已故陆氏老人完全匹配,不克后人。陈老汉凭多年的选阴址的经验,这地是已故陆氏老人的绝配,真是福人占福地,人死地开花 !

可是,陈老汉紧锁白眉,左手理了一下白胡须叹气道:地是好地,只可惜……

陆氏家族问何故,陈老汉慢慢说来:“据天时地利,这里是已故人的绝佳黄金位置。如果我不把方位摆正,我学的道家不允许我这么做;按阴阳学理论,这位置是一支雄鹰的眼珠,方位摆正了,我自己双眼必瞎。”

一个正常的人,突然让五光十色多彩的世界在你面前消失,或者让你不能自个徒步,失去自由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这肯定是人最大的痛苦和悲哀。关键是这种献身是值与不值,陈老汉想:牺牲应为大多数劳苦大众谋福利,但这是陆氏家族的私利,所以陈老汉犹豫起来。

陆氏族人看出陈老汉的心思,家族长者纷纷出面给陈老汉做工作:完全满足陈老汉的要求,不管钱物的多少,反正钱不是问题

陈老汉说:"你们家祖坟阴宅位置摆正了,我双眼瞎了以后,这把年纪完全成了废人。钱物对我又有何用?"

后来陆氏族人集体商量后,决定钱物按当地最高规格给陈老汉的后人,以后如果陈老汉眼瞎了,就住陆家,由陆家人奉养终生。

在陆氏家族的软磨硬泡中,陈老汉答应了其要求,决定按道家正规方案给陆家祖阴宅布置。但口说无凭,以后陆氏人反悔,自己不好办。所以,就由小弟子任义起草了一份关于陆氏人奉养陈老汉终身的承诺契约。事情完全按照陈老汉预言,理想地进展。

陆氏祖坟墓葬在鹰眼之后第三年,陆家人官越做越高,生意越做越大。这一年陈老汉的双眼真的失明了。这以后陈老汉便住进了陆家大院,由其家人照顾陈老汉的衣食起居。

前几年里陆家人对陈老汉的照顾还可以;但随陆氏家族飞黄腾达以后,陆家人很多去了外地城市生活。照顾陈老汉的事就由陆家管家照管。

管家对陈老汉的遭遇是心知肚明的。又过了几年,陈老汉年岁已高,看上去又脏不啦叽的,管家对陈老汉的照顾也就厌烦了。给陈老汉的饭碗就像给狗或猫添食一样,吃了上顿又在同一个碗里添下顿,碗也不洗它。后来陈老汉一直过着这种日子。

当陆氏家人逢年过节回来朝拜祖坟,管家照顾陈老汉做着光鲜的面子,陆家人来去匆匆,也不亲自过问陈老汉的生活情况。

陈老汉过这样的日子快十年了,他哪里知道现在的陆氏家族富得发紫,财富越聚越多。也许陆氏人的荣华富贵生活,逐渐淡忘了当年照顾陈老汉的那份承诺。但是,陈老汉的小弟子任义亲手写的契约是不会忘记的。他经常去陆家院子看望师傅,为他清洗,带他晒太阳,陪他聊天。曾多次就师傅的生活遭遇和管家理论过,但无济于事,日子依旧过着。

十年了,俗话说:你不仁,别怪我不义,君子十年报仇不晚。

任义将师傅的处境转告各位师兄。那年冬天,大雪纷飞,四方八面的师兄弟冒雪踏着厚积的雪地齐聚沙磨石陆家院子,有的带来棉衣棉裤,有的带来营养品,看望师傅后。他们根据师傅传授的阴阳学说,把整个地势查看了一遍,当看到陆氏祖坟(雄鹰眼)位置时,此处并无一块雪迹。大家觉得师傅一生的修道全都奉献在这里,却落得如此下场。大家义愤填膺,共同商议了一项秘密计划……

根据太极八卦或阴阳学说,自然事物中,有相生者,必有相克也。师兄弟们找出了破克陆氏家族的妙方。

有一天,大师兄李忠扛着"算命先生"的牌子去了陆氏家族所住的城市。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陆府。这陆府比陆家院子更大,更加豪华,朱门嵌在青砖围墙上,碧瓦在屋檐上栩栩生辉。

数日来李忠一直扛着牌子在陆府朱门外悠晃。一日,终见朱门出来一位阔太太模样的人,身边还有丫鬓搀扶。李忠心想这应该是陆氏的家人吧。于是,他提高了嗓门:"算命,神算,算不准不收钱"。阔太太听到"算命"声,她清楚陆氏发达就与阴阳陈老汉神算有关。她靠近李忠道:"真能算准吗?"

"神算,一算一个准"李忠应道。

"小孩可以算吗?"阔太太问道。

“算人、算事、算物全部能算。"李忠回答。

于是,阔太太叫丫鬟进府把自己小孙子唤来,叫李忠算命。

阔太太报上了小孙子的生辰八字后,李忠开始给他算起来。

李忠不光算了小贵人的富贵好命,还算出了小贵人的原籍,以及小贵人上几辈人的达官运事。这样便惊动了陆氏所有人,他们便蜂拥出动,算寿的、算财运的。年长的陆氏人都说是神算,决不亚于当年的陈老汉。

其实,陆家人的议论,更加激起李忠的怒火,他一边压抑着怒气,一边谋划的棋局向陆家人摆出。

算到最后,李忠说到:"富家行善多、积德厚,为保贵家福禄万代,还得从老家根基做。""神算"李忠的奉言,陆家人深信不疑,一位年长的问道:"在老家应该怎样做呢?"李忠说:“要想发达万代,就得一立千钧,就是在老家最恰当的地脉立碑。"

这样,陆家人商议后,星罗棋布地要李忠到老家选址建碑。

回到沙磨石陆家大院后,李忠托人转告师弟们陆家建碑的消息,师弟们都知道大师兄的谋划已经成功。他们静等最后的行动。

在陆家人的陪同下,李中"勘察”建碑位置就在下龙桥的溪边,碑的朝向向着陆家大院下中堂大门。李忠设计的碑文主体大字为:"福照陆氏千秋万代"。

经过多日筹备,一切就绪。李忠挑选立碑落成吉日一一午时三刻,这个时刻按阴阳学说是凶时,是忌时,不宜碑落时刻,可陆氏家人全然不知道里面的玄机。

这天中午,只见陆氏几十号族人排成了长队,跟在神算李忠后面,最前面的唢呐吹得响彻云霄,鞭炮炸响天际,队伍后面罗鼓喧天,场面威伟壮观。

李忠按照虚拟的落成程序,口念咒语,如此这般地碑落成了。碑的周围,熟鸡、熟猪头、猪尾、果品等供品摆得满满都是,炷香撩绕。

陆家人中午设宴招待帮助建碑的师傅和乡邻。在火热的招待宴中,没有一个陆氏人提到陈老汉,更不知道在陆家人出行落成碑典时,陈老汉已被弟子们背出了陆家大院。

午宴的烈酒在李忠的胃里燃烧,怒火在他胸中漫延。他觉得陆氏族人真的遗忘了发达的起因,陆家为富不仁像烈酒一样填满了李忠的整个思绪。

事毕之后,李忠收了厚礼,离开陆家大院,去了弟子任义那里。陈老汉被徒弟们带到了任义那里。按照破解陆家的密谋,师兄弟们备好了白鸡、白狗。 次日寅时前,李忠和任义赶到下龙桥陆家碑处。李忠念念有词一番咒语过后,杀了白鸡白狗,将血滴淋碑身和下龙桥上。驻足碑旁,面向陆家大院,朗声封印:"桥是弯弓,碑是箭,射得陆家妻离子散。"

几年后,陆家军官在抗八国联军中被战死,各种生意一年不如一年,最后一败涂地,没几年光阴,陆家从豪富衰落到贫穷了。

刘叔接着说:"人啊,富不能失仁,穷不能失义。像陆家为富不仁,最后落得沙磨石没有一户陆姓人家。

刘叔和老张还讲了广福寺王二和尚化缘济贫的故事。谢明听得津津乐道,犹言未尽。

佛村这些动听的传说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佛村人。是山练就了佛村人的勤朴、勇敢、艰苦奋斗、生生不息;是寺陶冶佛村人的真诚、善良、和谐共存、同舟共济。溜溜山、大沟、沙磨石、陆家大院子、逍遥寺、广福寺……见证了佛村过去的人文历史。

吃过午饭,孟晓谋、陈大春、小谢与刘叔和老张告别。刘叔和老张远送了他们一段小路。当他们走到毛山坪时,莫二的"绿色养殖"货长安车从城里返回来了,莫二和晓谋他们唅喧几句后,莫二叫他们到养殖场工作室歇会再走。

小谢求之不得,他对佛村充满好奇,眼前所见的一切和别的乡村比较起来,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天地。

下午暖阳照得坡清亮丽,路口的"运华养殖"几个大字很夺目。微风吹来了嗅哄哄的禽粪味道。莫二邀孟晓谋他们去了会客室,小谢硬要看看眼前宽大的养殖场,于是莫二叫来兰子妹带小谢参观养殖场。兰子拿来消毒过的服装和鞋,小谢换上后和兰子一道进入蛋鸡养殖区,小谢撩开门帘,四千多平米的场内梯架笼子里,有的蛋鸡在啄食、有的饮水、有的在歌唱,有的宠底还存刚下出的鲜蛋。另一边有几位大姐正给蛋鸡添食收回的菜脚叶。"真大呀,兰姐有好多鸡哟?"小谢问兰子。"蛋鸡有两万多只,外面林子里还有肉鸡近一万只。这让在城里长大的小谢亲眼目睹了鸡的王国。

再往里走,便是土猪养殖中心。外面有500平米100间种猪圈,共有母猪98头,种公猪2头。小谢看得出奇,有的母猪在喂仔猪的奶,;没有仔猪的母猪肚子挺得很大;小谢靠近那两头公猪圈时,两头在各自圈里张牙怒目,很不友善的看着小谢。另一千多平米的肉土猪圈,有肉土猪八百多头。

走过后面的大栅门便是棕树堡,该堡顶有近千亩地,坡顶上部已退耕还林了,枣树林和花椒林里疏光静谧,一处处放置有饮水器和盛饲料的槽子;中部坡土全种上各种草。再往前走,看见一些肉鸡追啄虫子;蹦蹦跳跳的山羊在地里吃料草。大枣已结出指头大小的果粒,挂果的花椒香味浓郁。小谢感到,这里真具有特色乡村的世界。

该往回走了,小谢顺着养殖场的另一边回走。走近饲料加工房,机器正轰隆隆的高唱着,三个工人正在粉碎玉米和其他谷物。紧靠加工房的是贮存室常温库,常温库里堆有未加工的粮食和包装鸡蛋的纸箱;隔着常温库的一间是阴凉库,阴凉库内堆放着加工好的成品饲料和一箱箱鲜鸡蛋。

小谢曾经到过郊区养殖基地,规模比这里小,环境没法和佛村运华养殖场比。他真把这里看成世外桃园了。

莫二对孟晓谋讲:蛋鸡今年增加了五千多只,肉鸡也增加了千多只;下一步他想扩大土猪养殖规模。现在每两天就往江城送一次蛋……

这时小谢接到孟晓谋的催走电话,他仍东瞧西望,一点也没看够…… [1]

作者简介

蒙昌荣,男,重庆市合川人,中共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