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乾隆皇帝的荷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游戏

来自 豆瓣读书网 的图片

《乾隆皇帝的荷包》一书由赖惠敏所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

出版信息

书名:乾隆皇帝的荷包

作者:赖惠敏

出版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出版年:2014-7-1

页数:526

定价:NTD 500.00

装帧:平装

ISBN:9789860418583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两部分,讨论十八世纪乾隆年间的皇室财政。第一部探讨皇室的财政收入:地租关税当铺、发商生息以及盐商之额外支出。皇室财政和国家财政不同的是,田赋为国家主要的收入来源,清皇室虽有百万亩以上的土地,但其重要收入则来自商业方面。例如:皇室凭藉权力介入盐税和关税的税金分配,并将皇室资金借给商人,赚取利息等;再者,盐商或广东十三行的行商等富商巨贾在各种庆典报效皇帝,动辄百万两,也成为皇室收入来源之一。

第二部讨论乾隆皇帝在北京、热河等处兴建藏传寺庙,并赏赐喇嘛土地、口粮、衣单等。藏传佛教在蒙、藏地区有长久历史,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巧妙地利用藏传佛教,并借助黄教领袖的社会地位与政治影响力,号令蒙、藏各部,整合与稳定蒙、藏社会,维护统治目的。面对新的财政支出,乾隆皇帝并未增加以田赋为主的税收,而是凭藉权力撷取商业上的利益,将这些资源转为在北京、热河建造藏传佛寺,打造另一个藏传佛教中心。 除了宗教上的意义外,乾隆皇帝修建藏传佛寺也有经济的意义。以宗教的力量吸引蒙古人到北京、热河、五台山等地朝圣,寺庙成为集市和进香活动的中心,丰富了商品交换和地方经济发展。宗教与贸易,如同乾隆皇帝的双翼,因而得以有效地统治新的疆域,解决中国长期的边患问题。比起明代和蒙古战争每年动辄耗费七八百万两来说,更呈显乾隆皇帝成功的统治政策。但在清朝外患问题变少的同时,因为各项税收所引起的内部问题却也层出不穷,种下日后清朝衰败的远因。

作者简介

赖惠敏,1956年生,台湾台中市人。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现任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学术专长为清代家族史、社会经济史。 著有《明代南直隶赋役制度的研究》(1983)、《天潢贵胄:清皇族的阶层结构与经济生活》(1997)、《续修澎湖县志·财政篇》(2005)、《但问旗民:清代的法律与社会》(2007)、《清代的皇权与世家》(2010)等专著,并发表论文数十篇。2014年,赖惠敏教授因出版《乾隆皇帝的荷包》而获得了台湾“科技部”颁发的年度杰出研究奖,这是台湾地区奖励杰出科研人才的最重要奖项。

图书目录

导论

上篇 皇帝的金库

第一章 内务府的官庄/

一、前言/

二、内务府官庄/

三、官庄的管理/

四、官庄的地租与变化/

五、内务府庄头制度的崩溃/

六、结论/

第二章 税关与皇室财政/

一、前言/

二、关税盈余与皇室收入/

三、新增之关税项目与皇室收入/

四、税关监督与罚俸、查抄家产/

五、税关变卖内务府的物资/

六、结论/

第三章 内务府的当铺与生息银两/

一、前言/

二、当铺的资金来源/

三、内务府当铺之经营/

四、内帑与商人/

五、生息银两与商人的负担/

六、结论/

第四章 盐务与皇室财政/

一、前言/二、盐政衙门与皇室收入

/三、盐商与皇室收入/

四、结论/

下篇 皇帝的功德[2]

第五章 乾隆朝修建北京的藏传佛寺/

一、前言/

二、清代北京修建藏传佛寺的经费来源/

三、清初北京官修建的藏传佛寺/

四、乾隆朝修建的藏传佛寺/

五、结论/

第六章 北京寺庙的功能/

一、前言/

二、北京藏传佛寺的宗教活动/

三、喀尔喀蒙古王公朝觐活动/

四、北京内城的庙会/

五、清政府对北京庙会空间的控制/

六、结论/

第七章 乾隆朝修建的热河藏传佛寺/

一、前言/

二、兴建热河佛寺的经费来源/

三、热河修建的藏传佛寺/

四、热河地区的喇嘛与钱粮/

五、热河藏传佛寺的支出及其意义/

六、结论/

第八章 藏传佛寺的寺院经济/

一、前言/

二、来自中央户部的经费/

三、来自内务府的经费/

四、州县支付的喇嘛钱粮/

五、蒙古各旗摊派银两及牧厂地租等/

六、清朝供养喇嘛的经济意义/

七、结论/

结论/后记/参考书目/索引/简体版后记[1]

参考文献

  1. 乾隆皇帝豆丁网,201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