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荷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遊戲 |
《乾隆皇帝的荷包》一書由賴惠敏所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
出版信息
書名:乾隆皇帝的荷包
作者:賴惠敏
出版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出版年:2014-7-1
頁數:526
定價:NTD 500.00
裝幀:平裝
ISBN:9789860418583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兩部分,討論十八世紀乾隆年間的皇室財政。第一部探討皇室的財政收入:地租、關稅、當鋪、發商生息以及鹽商之額外支出。皇室財政和國家財政不同的是,田賦為國家主要的收入來源,清皇室雖有百萬畝以上的土地,但其重要收入則來自商業方面。例如:皇室憑藉權力介入鹽稅和關稅的稅金分配,並將皇室資金借給商人,賺取利息等;再者,鹽商或廣東十三行的行商等富商巨賈在各種慶典報效皇帝,動輒百萬兩,也成為皇室收入來源之一。
第二部討論乾隆皇帝在北京、熱河等處興建藏傳寺廟,並賞賜喇嘛土地、口糧、衣單等。藏傳佛教在蒙、藏地區有長久歷史,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巧妙地利用藏傳佛教,並藉助黃教領袖的社會地位與政治影響力,號令蒙、藏各部,整合與穩定蒙、藏社會,維護統治目的。面對新的財政支出,乾隆皇帝並未增加以田賦為主的稅收,而是憑藉權力擷取商業上的利益,將這些資源轉為在北京、熱河建造藏傳佛寺,打造另一個藏傳佛教中心。 除了宗教上的意義外,乾隆皇帝修建藏傳佛寺也有經濟的意義。以宗教的力量吸引蒙古人到北京、熱河、五台山等地朝聖,寺廟成為集市和進香活動的中心,豐富了商品交換和地方經濟發展。宗教與貿易,如同乾隆皇帝的雙翼,因而得以有效地統治新的疆域,解決中國長期的邊患問題。比起明代和蒙古戰爭每年動輒耗費七八百萬兩來說,更呈顯乾隆皇帝成功的統治政策。但在清朝外患問題變少的同時,因為各項稅收所引起的內部問題卻也層出不窮,種下日後清朝衰敗的遠因。
作者簡介
賴惠敏,1956年生,台灣台中市人。台灣大學歷史學碩士、博士。現任台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專長為清代家族史、社會經濟史。 著有《明代南直隸賦役制度的研究》(1983)、《天潢貴胄:清皇族的階層結構與經濟生活》(1997)、《續修澎湖縣誌·財政篇》(2005)、《但問旗民:清代的法律與社會》(2007)、《清代的皇權與世家》(2010)等專著,並發表論文數十篇。2014年,賴惠敏教授因出版《乾隆皇帝的荷包》而獲得了台灣「科技部」頒發的年度傑出研究獎,這是台灣地區獎勵傑出科研人才的最重要獎項。
圖書目錄
導論
上篇 皇帝的金庫
第一章 內務府的官莊/
一、前言/
二、內務府官莊/
三、官莊的管理/
四、官莊的地租與變化/
五、內務府莊頭制度的崩潰/
六、結論/
第二章 稅關與皇室財政/
一、前言/
二、關稅盈餘與皇室收入/
三、新增之關稅項目與皇室收入/
四、稅關監督與罰俸、查抄家產/
五、稅關變賣內務府的物資/
六、結論/
第三章 內務府的當鋪與生息銀兩/
一、前言/
二、當鋪的資金來源/
三、內務府當鋪之經營/
四、內帑與商人/
五、生息銀兩與商人的負擔/
六、結論/
第四章 鹽務與皇室財政/
一、前言/二、鹽政衙門與皇室收入
/三、鹽商與皇室收入/
四、結論/
下篇 皇帝的功德[2]
第五章 乾隆朝修建北京的藏傳佛寺/
一、前言/
二、清代北京修建藏傳佛寺的經費來源/
三、清初北京官修建的藏傳佛寺/
四、乾隆朝修建的藏傳佛寺/
五、結論/
第六章 北京寺廟的功能/
一、前言/
二、北京藏傳佛寺的宗教活動/
三、喀爾喀蒙古王公朝覲活動/
四、北京內城的廟會/
五、清政府對北京廟會空間的控制/
六、結論/
第七章 乾隆朝修建的熱河藏傳佛寺/
一、前言/
二、興建熱河佛寺的經費來源/
三、熱河修建的藏傳佛寺/
四、熱河地區的喇嘛與錢糧/
五、熱河藏傳佛寺的支出及其意義/
六、結論/
第八章 藏傳佛寺的寺院經濟/
一、前言/
二、來自中央戶部的經費/
三、來自內務府的經費/
四、州縣支付的喇嘛錢糧/
五、蒙古各旗攤派銀兩及牧廠地租等/
六、清朝供養喇嘛的經濟意義/
七、結論/
結論/後記/參考書目/索引/簡體版後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