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了解台湾桂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了解台湾桂竹
图片来自千草植物网

台湾桂竹(学名:Phyllostachys makinoi Hayata)是禾本科,刚竹属乔木状竹类植物。竿高可达20米,表面具细微的小凹穴而呈猪皮状,幼时被薄层白粉;竿环及箨环均明显隆起,箨鞘背面呈乳黄色,有时带绿或褐色,箨耳及鞘口䍁毛均不发达;箨舌深紫色,箨片带状,叶耳有时存在,叶舌顶端拱形,叶片幼时下表面有毛。笋期6月上旬。

分布于中国台湾、福建。 竹材坚韧密致,供建筑、造纸、竹椅、竹帘、伞骨、笛等用;笋食用。

形态特征

乔木状竹类。竿高10-20米,直径3-8厘米,表面具细微的小凹穴而呈猪皮状,或有白色微点(在10倍放大镜下可见)幼时被薄层白粉;节间最长可达40厘米,壁厚达10毫米;竿环及箨环均明显隆起,两者同高或竿环稍高

箨鞘背面呈乳黄色,有时带绿或褐色,微被白粉或无白粉,无毛,具较密的大小不等的斑点;箨耳及鞘口䍁毛均不发达;箨舌深紫色,截形或微拱形,具紫红色长纤毛;箨片带状,外翻,平直或微皱曲,中间绿色,两边桔黄或绿黄色。

末级小枝有2或3叶,叶耳有时存在,鞘口䍁毛常发达;叶舌顶端拱形,常有缺刻,边缘生紫红色纤毛;叶片长8-14厘米,宽1.5-2毫米,幼时下表面有毛。笋期6月上旬。[1]

生长环境

适应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土层较深厚,水分较充足、质地疏松、肥沃的酸性或微酸性土壤中。

繁殖方法

母竹准备:选择生长好、健康的、直径3-4厘米的1年生母竹。来鞭20厘米去鞭40厘米,挖时一刀切断,切口要平;杆留3-4盘枝切断。 时间选择:2-3月,阴天或小雨天造林。

栽培技术

整地与挖穴:可采取全面整地,第一、二年间种豆科作物。造林密度:55株/亩,长宽3×4米,穴规格80×50×40厘米挖穴时表土与心土分开放,造林前1个月挖好,并施基肥,应以农家肥(25公斤/穴)。

幼林抚育管理

保护母竹及幼林。

第1、2年间种豆科作物,以耕代抚,6月、9月在母竹周围松土,并施肥,每次每亩施尿素4-5公斤。

第3年新竹渐多,不间种,抚育3次,分别在4、6、9月,每次锄草松土,并施肥,每次每亩施尿素5公斤。

竹林结构

组成:以纯林为好,台湾桂竹比毛竹更喜光,密度过大,出笋会大减。立竹量:330株/亩。

龄级结构:1、2、3年生各占1/3,4年生竹即砍伐。

整齐度:平均直径6-8厘米,80%在平均直径范内,并分布均匀。叶面积指数:4-5竹鞭结构:90%为1-4龄竹鞭,网络要疏松。

培育及管理技术

留笋育竹:每年均匀留笋育竹,每年每亩留110株符合规格的笋养竹。

挖笋:除留养对象其它的均可挖去,尤其是前期笋及末期笋。挖时应注意不伤竹鞭,且覆土。

抚育:每年浅翻1次,时间为8-10月,深度10厘米;锄草松土2次,时间4、6月,松土深3-5厘米;每年结合抚育施3次肥,施肥量每次碳氨15-20公斤,另外3-5公斤过磷酸钙或钙镁磷,施肥后一定要覆土。

采伐:采伐年龄定为4年生,要齐地采伐,伐后竹蔸劈破以促进竹蔸早腐烂。

立体种养:林地可种牧草(宽叶雀俾、黑麦草笋)养山羊,但出笋及幼竹生长季节不得放牧。林地也可间种药材或培养竹荪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台湾、福建。模式标本采自台湾。

主要价值

台湾桂竹其笋味鲜美,可鲜食或加工成笋干及各种调味笋;竹材坚韧,杆壁较薄,蔑性好,是竹编工艺优质原料,制香心点燃为白色,为优质的香心材料,也可为撑杆、晒衣杆、趴架等内部材料。

参考来源

  1. 台湾桂竹植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