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白腰鹊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了解白腰鹊鸲
图片来自探秘志网

白腰鹊鸲(学名:Kittacincla malabarica):是鹟科、鹊鸲属的中型鸟类,共有11个亚种。体长20-28厘米。雄鸟整个头、颈、背、胸黑色具蓝色金属光泽,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尾呈凸状、黑色、甚长,约为体长的一倍,外侧尾羽具宽的白色端斑。胸以下栗黄色或棕色。雌鸟头颈沾棕色,腰和尾上覆羽白色,胸以下栗黄色。嘴形粗健而直;尾呈凸尾状,尾与翅几乎等长或较翅稍长;两性羽色相同,但雄鸟的黑色部分在雌鸟则替代以灰色或褐色。

栖于热带林及竹林内。鸣叫时尾直竖,鸣声清脆、悦耳。以蜻蜒、甲虫、蚂蚁等昆虫及其幼虫为食。 分布于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缅甸、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

形态特征

白腰鹊鸲属中型鸟类,共有11个亚种。各亚种之间在羽毛颜色和个体大小都有略微区别。 雄鸟前额、头顶、枕、头侧、后颈、颈侧、背、肩等上体黑色或蓝黑色具金属光泽,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尾呈突状、甚长,约为体长的1倍除中央两对尾羽全为黑色外,其余尾羽均具白色端斑且白色端斑愈往外愈宽。翅上覆羽黑色,飞羽褐色或黑褐色,三级飞羽黑色,初级和次级飞羽外翈羽缘稍沾棕黄色。下体颏、喉和上胸黑色或蓝黑色,具金属光泽,下胸至尾下覆羽棕色或棕栗色。

雌鸟羽色和雄鸟大致相似,但黑色部分为灰色或蓝灰色、稍沾棕色,飞羽淡褐色,覆羽和飞羽外翈羽缘淡棕色,尾较雄鸟显著为短、黑色,其余似雄鸟。虹膜褐色,嘴黑褐色或黑色,跗蹠、趾和爪棕黄色或肉色。

大小量度:体重♂26-36克,♀26-29克;体长♂251-279毫米,♀212-220毫米;嘴峰♂18-21毫米,♀17-20毫米;翅♂88-95毫米,♀82-86毫米;尾♂139-175毫米,♀112-121毫米;跗蹠♂24-29毫米,♀25-30毫米。(注:雄性——♂;雌性——♀)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通常营巢于天然树洞中。巢主要由纤细、柔软的草茎、草根、竹叶等材料构成。每窝产卵4-5枚。卵平均为21毫米×16.5毫米。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2-13天。

生活习性

白腰鹊鸲喜欢生活在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茂密热带森林中,它们通常会单独活动。它们的胆子很小,常常在有遮掩物的林下灌木丛中活动。白腰鹊鸲非常善于鸣叫,叫声清脆悦耳,雄鸟在繁殖期间的鸣叫则更为动听,它们在鸣叫的时候尾巴会直直地竖起来。甲虫、蜻蜓、蚂蚁等昆虫是它们的主要食物,植物是不怎么吃的。[1]

分布范围

原产地:孟加拉国、不丹、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 引进:美国。 中国仅见于云南西南部和南部、海南岛、台湾。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茂密热带森林中,尤以林缘、路旁次生林、竹林和疏林灌丛地区较常见。

亚种分化

白腰鹊鸲(11亚种)

命名者与年代

1.白腰鹊鸲安达曼亚种Kittacincla malabaricaScopoli, 1786

2.白腰鹊鸲云南亚种Kittacincla malabarica interpositaRobinson & Kloss, 1922

3.白腰鹊鸲斯里兰卡亚种Kittacincla malabarica leggeiWhistler, 1941

4.白腰鹊鸲越南亚种Kittacincla malabarica macrouraGmelin, 1789

5.白腰鹊鸲指名亚种Kittacincla malabarica malabaricaScopoli, 1786

6.白腰鹊鸲北苏门达腊亚种Kittacincla malabarica melanuraSalvadori, 1887

7.白腰鹊鸲普林森亚种Kittacincla malabarica mirabilisHoogerwerf, 1962

8.白腰鹊鸲康厄安亚种Kittacincla malabarica nigricaudaVordeman, 1893

9.白腰鹊鸲爪哇亚种Kittacincla malabarica omissaHartert, 1902

10.白腰鹊鸲加里曼丹亚种Kittacincla malabarica suavisSclater, 1861

11.白腰鹊鸲苏门达腊亚种Kittacincla malabarica tricolorVieillot, 1819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20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由于栖息地遭受持续的破坏和鸟类贸易,物种数量被怀疑在下降(Collar,2005)。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参考来源